摘要: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國內高校高等教育國際化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其中與國外大學聯合開展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日益受到國內高校的廣泛重視。本文基于南京大學多年來開展碩士雙學位和聯合學位典型項目的實踐,總結歸納兩類項目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特征,并對今后國內高校開展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進行思考,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教育;雙學位;聯合學位;國際合作;
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合作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有全球意識的戰略人才、增強國家軟實力和發展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徑[1].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高等機構出現后不斷發展,如今在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中受到普遍青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于2011年合作完成了一份全球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排在最受各國歡迎的合作國家的首位,大多數國家希望與中國發展碩士教育層面的合作關系[2].
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合作的規模很小,展開形式也比較簡單。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國內高校國際交流合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發展成效,合作實施的研究生教育質量逐漸得到國外高校的認可。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因相較于本科層次更容易在高,F有體制內開展且形式較為靈活[3],相較于博士層次更容易規避和化解一些棘手的問題,成為了國內高校國際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我們也發現,國內高校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已處于瓶頸而無法進一步突破,這體現為:一方面,對于參與國際交流相對積極的國內高校而言,盡管與其合作的國外高校數量逐年顯著上升,但這些合作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很多項目或止于協議層面,或參與學生難以形成規模,項目的推進速度比較遲緩、項目發展的可持續性令人堪憂;另一方面,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作為起源于歐洲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國際交流合作理念和實踐,落地于我國必先要經過一個“消化”后再發展的過程,否則如“橘生于淮南謂之橘,植于淮北謂之枳”,這就造成了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理念深層接受度不高、深度實踐積極性不足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國內關于雙學位、聯合學位項目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如孔令帥、葉林等分別介紹了美國高?鐕p學位項目和中日高校國際合作學位項目,張金萍等對我國高校開展雙學位項目的現狀進行了研究,李海生則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各類項目的定義和內涵進行了歸納總結和分析[4-7].以上研究或是對國內外高校國際合作項目做整體現狀的宏觀分析和數據統計,或是通過比較研究而提出國內高校開展國際合作項目的經驗借鑒或建議?傮w而言,目前對于國際合作項目不同類型的實踐模式和運行特點的深入挖掘還非常欠缺,如何基于類型的差異和特點開展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合作實踐,相關研究更是鮮有涉及。
基于此,本文著眼于南京大學開展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的典型案例分析,著重回答兩個核心研究問題:第一,國內高校如何在符合相關國家政策和管理規定的前提下,與國外高校開展碩士雙學位或聯合學位碩士項目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如何在借鑒國外高校教育合作先進經驗時,體現自身特色,避免“水土不服”,真正實現與國外高校的平等合作并服務國家需求?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答,筆者試圖總結歸納兩類跨國碩士合作項目的主要模式和特征,并探討這兩類項目優化發展的展開路徑和實施對策。
一、國內雙學位項目與聯合學位項目的實施現狀
眾多知名大學已經提供包括本科、碩士及博士層面的雙學位和聯合學位項目(其中碩士層面的項目最為普遍)[8],但是在如何明確界定聯合學位和雙學位這一問題上,國際上尚未形成共識[5].一種理解認為雙學位是聯合學位的一種特殊形式或者從屬于聯合學位。如Michael和Balraj[9]認為:聯合學位是由多個(兩個及以上)學位授予機構合作設立的學位項目。聯合學位中的一類稱為聯合雙學位,指學生分別達到了本單位和合作機構的學位授予要求并分別獲得兩個學位;另一種理解認為聯合學位和雙學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以JaneKnight[10]為代表,他認為聯合學位是學生在達到合作項目的畢業要求后,獲得由所有合作科研機構聯合頒發的一個學位;雙學位指學生在達到合作項目的畢業要求后,分別獲得兩個合作的具有獨立學位授予資格的科研機構頒發的學位。
國內高校普遍以學位授予的最終形式來界定或區分雙學位和聯合學位。本文中關于雙學位與聯合學位的基本定義也以此為據,即把雙學位和聯合學位區別開來,這一定位和Knight的觀點相一致。
就政策制度而言,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起教育部共出臺頒布了14項政策法規,為規范國際交流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與此同時,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也將國際交流合作列為一項重要工作: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在第十六章中專門闡述了“擴大教育開放”.2013年,《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中指出:“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支持與境外高水平大學合作開展”雙學位“”聯合學位“項目”.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更是提出了至2020年教育對外開放的具體工作目標:“涉外辦學效益明顯提升,雙邊多邊教育合作廣度和深度有效拓展”.
就實施規模而言,國內高校開展的跨國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主要存在于中外合作辦學、校級合作交流及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人才培養專項中。由于官方渠道沒有公布各高校校級合作交流項目的統計數據,國內已開展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的具體數目無法精確統計。從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國際合作項目進行統計,截至2015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我國研究生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已達到194個[11],較最初規模擴大了超過14倍,并且絕大多數項目集中在碩士學位層次。2013年,全國57所教育部批準設置研究生院的高校開展的研究生國際合作項目已達到256個,其中聯合學位和雙學位項目數達到了175個[7].截止2016年底,筆者對C9高校研究生聯合學位和雙學位項目數進行了統計(以電話、郵件等形式),上述兩類項目總數已超過160項,以碩士學位項目為主。
可見,跨國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在國內高校增長迅速。究其原因,一方面通過與國外高水平學術機構的合作,發展和推進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有利于提高國內高校的國際學術聲譽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化辦學水平,促進相關學科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有利于培養滿足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并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創新人才,也有利于吸引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優秀學生來華深造,進一步擴大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影響。
二、碩士雙學位項目與聯合學位項目的模式與特征:基于南京大學的實踐
。ㄒ唬┠暇┐髮W碩士雙學位項目與聯合學位項目基本情況
南京大學碩士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始于1989年與德國哥廷根大學合作設立的“比較經濟法”碩士雙學位項目和2006年與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合作設立的“國際關系”聯合學位碩士項目。目前全校共設立碩士雙學位項目16個、聯合學位項目4個,涵蓋全校10個院系的12個專業。實際操作中,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碩士項目在研究生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各環節上差異明顯。此外,由于不同國間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傳統文化、法律條文等不同,兩類項目在具體實踐和運行過程中也有著明顯的差別。
。ǘ┠暇┐髮W碩士雙學位項目與聯合學位項目的共性特征和差異
就整體而言,兩類合作項目存在如下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協議、管理機制、人才培養目標、質量等四個方面。
。1)雙方高校的合作協議以共同建立實體機構為載體而得以有效落地,從而保證了合作能夠自上而下地推進落實和順利實施。具體地,中德法學雙學位項目和國際關系聯合學位項目分別依托中德法學研究所(簡稱“中德所”)和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簡稱“中美中心”)兩個實體教學與科研機構開展,從現實的運轉情況來看,實體機構的載體性功能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2)規范且與國際教育體制接軌的管理機制保證了項目的有效運行。具體而言,中德所和中美中心均設置兩位所長或主任,分別由雙方學校校長委任,負責機構的日常管理與協調。兩機構的學術委員會委員由中德/中美雙方學校教授按照1∶1比例共同組成,負責項目教學質量、重大事項決策及今后項目發展方向等。就現實經驗而言,規范的管理制度和方式使得項目的推進能夠取得中外雙方的信任和認可,項目推進的長效性和發展性也能最終得以有效的實現。
。3)中外雙方高校能夠就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共識,這是項目能夠長久持續、不斷延展的重要認知基礎。具體而言,中德所碩士雙學位項目設立的目的是加深中德兩國法律領域的了解和合作,培養中德法律領域高層次人才;中美中心聯合學位碩士項目則是培養能適應當前與未來全球化發展,在各領域從事中美事務和國際事務的高級人才。中外雙方在這樣的人才培養共識基礎上,凝練具體培養目標、設計課程教材,從而使共識的認知成為中外雙方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關鍵支撐要素。
。4)項目建設以人才培養的高規格、高定位為基準,這是中外合作項目能夠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實質性保障要素。南京大學中德法學研究所秉持著高標準人才培養的指向,迄今已培養逾百名法學碩士,畢業生們精通中德兩國法律、了解中歐文化,都已成為中德兩國律師界、學術界、經濟學界和政府領導上的骨干。而南大的中美中心更是聲譽顯赫、聲名卓著。美國時任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曾來函我校盛贊“中美中心一直處在致力于建設美中兩國關系的最前沿……培養了深刻理解對方歷史和文化、來自太平洋兩岸的一大批領袖人物”.可見,質量是教育活動的重要基石,更是中外合作項目得以長遠發展的核心基礎。
除了共性特征之外,南京大學的兩個國際合作項目還在運行機制、招生管理、課程設置、學位論文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特征。
。1)項目運行機制不同。具體而言,雙學位項目在運行過程中,入選學生和普通碩士生一樣遵守學校的管理規定、享受學校的教學資源和設施,日常學習生活與普通碩士生并無區別;而聯合學位項目往往在一個完整的、相對獨立的管理體系中運行。如南大的中美中心就單獨設立了教學管理、教學輔助、生活服務、就業指導等部門,專門負責國際關系聯合碩士學位項目的日常運行。中心內同時單獨建立了圖書館、教室和會議室,并通常安排一名中國學生和一名國際學生合住一間宿舍。學習中的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幫助使學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跨國”伙伴關系?傊,雙學位項目采取的是融入性運行模式,聯合學位項目采取的是獨立性運行模式,雙方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
。2)招生管理不同。無論碩士雙學位項目還是聯合學位碩士項目,雙方高校均在研究生招生環節制定了明確的要求。中德法學雙碩士項目及國際關系聯合學位項目均列入了每年的研究生招生簡章,除了明確提出了項目申請的外語要求外,雙碩士學位項目研究生學費與普通碩士相同(8000元/年),而聯合學位碩士研究生則較高(4.4萬元/年)。此外,國際關系聯合學位項目協議規定中方高校負責招收中方學生,美方高校負責招收國際學生。兩類項目入選學生的學籍均同時在雙方高校完成注冊。
。3)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不同。碩士雙學位項目課程設置一般在協議中注明兩;フJ,即學生只需在其中一方學校完成課程學習并修滿學分即可畢業。中德法學雙碩士項目學生在南大完成所有課程學習并修滿規定學分,其中涉及哥方指定的德國法律課程(如德國民法總論、德國民法分論、德國經濟法、歐盟法等)由哥方教授在南大期間授課。聯合學位碩士研究項目在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上由雙方高校協商確定。國際關系聯合碩士學位項目要求學生在開放的80多門課程中選擇至少完成22門課程。由此可見,雙學位項目的課程設置和學分要求體現為規定性、統籌性,聯合學位項目則體現為自主性、選擇性,差異比較明顯。
。4)學位論文及答辯要求不同。碩士雙學位項目一般每位研究生有兩位導師即中方導師和外方導師,分別負責研究生在各自學校學習科研的指導工作。具體來說,在中德法學雙碩士項目中,中方導師和德方導師分別指導碩士研究生從中國法和德國法的角度針對同一個法律問題進行研究,并完成兩篇獨立的碩士學位論文,分別參加雙方學校的答辯通過后獲得南京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和哥廷根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國際關系聯合碩士學位項目則實行跨國配對的單導師制。具體而言,聯合學位項目中的所有中方學生選擇除“中國研究”之外的研究方向,美方學生選擇除“美國研究”之外的研究方向。中方學生學位論文由美方導師指導,美方學生學位論文由中方導師指導,中方學生答辯須以英語進行,美方學生答辯以中文進行。答辯通過后可各獲南京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及中美兩校校長聯合簽發的聯合碩士學位證書。由此可見,雙學位項目中的中外雙導師聯合指導,聯合學位項目中的跨國單導師指導,真有點相映成趣的差異景象!
。ㄈ┠暇┐髮W碩士雙學位項目與聯合學位項目的深層支撐機制分析
通過上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南京大學兩個中外合作項目得以順利實施且效果彰顯,有著更加深層次的支撐性特質---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深層關注。
首先,兩個項目的具體措施中都有一些其實是直接指向于對人才培養質量的關注。比如在共性特征中,兩個項目都以重點領域的人才培養為抓手、都強調人才培養的高規格要求;而在差異性特征中,在論文寫作、課程要求等方面,兩個項目看似差異明顯,其實都隱性地指向于對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深深認同。
其次,兩個項目的具體措施中還有一些間接地指向于對人才培養質量的關注。比如在共性特征中,兩個項目對實體機構建立的強調、對高品質人才培養管理規范的關注等,其實都反映出對項目品質及教育品質的追求;而在差異特征中,無論是招生要求,還是運行機制,都可以折射出兩個項目擁有著精確而高效的質量控制取向。
中外辦學的模式、路徑的確可以多樣化、個性化,但生存之道在于品質、質量和內涵。南京大學的兩個中外合作辦學為中國的國際合作辦學提供了典范性經驗。在質量的內生性指引下,不同的模式可以彰顯出各自的特色,走出自己的發展路徑,探尋各自的成功之道。
正是基于高質量基礎上的特色化發展的經驗,南大的兩個項目多年來的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益和成就。無論是從報名人數、社會聲譽,還是從深造就業等各個指標來看,這兩個項目都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特別是中美中心聯合學位項目,盡管學費高昂,但每年報名人數爆滿,招收的學生中優秀推薦免試生達到70%,公開招考的錄取比例只有12%,競爭非常激烈。根據學校統計,該項目學生連續多年就業率百分之百,就業起薪始終名列前茅。
三、碩士雙學位項目與聯合學位碩士項目深入開展的建議
劉延東同志在今年年初的國務院學位委員第三十三次會議上指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下大力氣建設高水平、示范性中外辦學機構和項目”,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緊迫的國際化人才需求,對國內高校開展研究生國際交流合作提出了迫切的、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更是明確提出,研究生教育要“積極對接國家外交戰略,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開展研究生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外合作辦學的內涵發展,支持培養單位與境外高水平大學聯合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從上述的政策報告和文本的內容可以看出,跨國研究生合作培養項目亟需在數量與質量、外延與內涵等多個方面做進一步的改進、完善和發展。具體而言,跨國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碩士項目的未來改進要從外延式擴大轉為內涵式發展、從注重數量增長轉為注重質量提升、從盲目合作轉為需求為先。鑒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ㄒ唬┲袊就粱捻攲釉O計和制度構建是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碩士項目得以深入開展、良序運轉的根本前提
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最早可溯源于歐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際合作學位項目是歐洲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下的產物。1997年的《里斯本公約》和1999年的《博洛尼亞宣言》有效地解決了歐洲各國高校間的人才培養要求上的差異,建立了相對統一并可相互比較的學位體系,為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切實可依的政策保障。國際化的學位合作對于中國高等教育界而言仍然是一個新穎話題,這種新穎性也必然意味著風險、開拓和挑戰。雖然國內一些高校對雙學位和聯合學位項目的理念形成一定的共識,初步積累一些實踐經驗,摸索出部分實踐套路,但是,在具體怎么開展的問題上仍是“摸著石頭過河”,或者是一個項目一套辦法。矛盾、迷惑、甚至混亂,仍然是國際合作學位項目在中國的現實境況。大多數項目仍然是以國外高校主導,教育實踐和決策的話語權、人才培養的基本價值導向、利益分布的公平性等等,仍然是中國大學面臨的壓力與困境。在此挑戰性的現實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界應當對國際化學位合作項目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我國高校開展國際交流的指導思想,從本土實際出發,構建一套有中國特色高層次人才國際交流項目的指導原則和行動指南。更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與之相匹配的規章制度,使國際交流合作項目每一步都“有法可依”“有規可循”,要讓國際合作走入中國軌道、形成中國規范、重塑中國形象,要在學位合作項目中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制度、思想和理念的本土創新性、適應性和生命力。
。ǘ┮耘囵B具有“世界眼光、中國底蘊、現代意識”的高層次人才為立足點,進一步明確開展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項目的最終目的和目標
項目的目的或目標體現了國際合作的定位、視野和方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專業人才。由此,高校開展雙學位項目或者聯合學位項目,就應該緊扣國家的需求、社會的期待,要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專項領域、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為重點的人才培養領域,以人才的國際化綜合素養為重要的指向,有目的、有意識地展開國際學位合作,提升合作項目的現實指向性和績效匹配性。在這樣清晰目標的框架引領下,中國的大學就可以“走出去”,主動尋求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這樣既可避免被國外高校牽著鼻子走,以致盲目合作,也可以杜絕低水平、形式化,甚至“拉郎配”的現象。此外,筆者認為,高校無論開展哪一類項目,都要以培養真正符合中國主流價值觀和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為目標,在具體實踐中回答“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
。ㄈ﹫远ǖ貥淞“質量為先”的國際合作項目的建設原則,努力將這個原則滲透到具體的合作實踐之中
建立國際合作項目的目的,不是為了刷指標、撐門面,不是形式化地走過場,而是為了培養出能夠適應激烈國際競爭的、有高水平專業素養的優秀人才。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國際化合作項目永恒的生命線,也是最終評判各個項目的關鍵標準。筆者認為,南京大學兩個合作范例的成功經驗明晰地體現著“以質量取勝”的關鍵特質,在規章設計、課程設計、畢業要求、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彰顯著對質量的關注,都顯露出一種精雕細刻的嚴謹風范。由此,高質量定位的國際合作開展,可以有差異、有特色、有本土的適應和創新,但對質量和品質的尊重應當是所有國際學位合作項目永恒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合作研究”課題組。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理念、實踐與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7.
[2]全球:國際聯合培養學位和雙學位的發展趨勢良好[EB/OL]. (2011-10-17) .
[3]同濟大學“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經驗與案例研究”項目組。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經驗與案例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2:63.
[4]孔令帥, 趙蕓。美國雙學位項目評述及建議[J].中國高教研究, 2014 (12) :44-48.
[5]葉林。中日高校國際合作學位項目的現狀與挑戰[J].中國高教研究, 2012 (7) :47-50.
[6]張金萍, 劉少雪。我國高校開展跨國間雙學位項目的現狀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 (5) :20-24.
[7]李海生。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學位項目類型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3 (12) :47-53.
[8]Anayat Durrani.International-double-joint-degreeprograms-on-the-rise[EB/OL].[2016-08-23].
[9]Michael, S., &Balraj, L.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An analysis of models of joint degree programme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03 (25) :131-145.
[10]Jane Knight.Doubts and Dilemmas with Double Degree Programs[J].Glo-balisation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2011 (8) :297-312.
[11]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課題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1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80.
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案例分析
時間:2018-01-31作者:學位論文網
本文導讀:這是一篇關于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目案例分析的文章,摘要: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國內高校高等教育國際化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其中與國外大學聯合開展碩士雙學位項目和聯合學位項
關聯標簽:
相關文章
- 上一篇:碩士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意見異議機制構建
- 下一篇:研究生招生自劃線改革試點問題與對策
聯系我們
- 寫作QQ:
3008635931
- 發表QQ:
3008635930
- 服務電話:13701839868
- 售后電話:18930493766
- 郵箱:shlunw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