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法治國家建設步伐的加快,綜合性法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法律專業碩士主要是培養高層次法律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的,以致用、實務為指向。2014年,廣西師范大學開始著手對法律碩士培養方式進行初探式改革,包括導師一學生模式結構的調整,“法學前沿”課程的改革,加強與實務部門之間聯合培養基地的建設。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對專業培養模式改革前后的效果進行比對,可以發現改革后,法律專業碩士生能夠早早確立自己的就業方向,法律思維得到明顯提升,法律實踐能力得到加強。
關鍵詞:法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于2008年開始招收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具有扎實法學理論基礎知識和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綜合性人才。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性培養模塊由4門課程組成,分別是法律文書、法律談判、模擬法庭實訓以及法律實踐。但是,從招收的第一屆法律碩士生以來,課程設置基本沿用學術型教學計劃進行,導師對學生的指導配備,也是校內導師帶2一3名法律專業碩士生,課程的教學形式也是沿襲著學術型碩士的模式。在法律實踐性培養中,課程沒有統一對學生半年的實習期進行安排和規劃,只有實習結束后的實習總結和歸納;另外,課程安排校內具有實踐經驗的導師對模擬法庭進行指導,而這,并不符合法律專業碩士本身的學科特點和設定初衷。法律專業碩士的培養過于理論化,培養模式無法很好地與學術型碩士區分開來,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內容很多和本科所學重合,導致兩年的學習成果并不明顯。如何實現法律實踐性人才培養的設想一直是我院力圖完善的地方。隨著我國法治國家建設的不斷推進,高端法律人才的需求逐漸加大,我院整合現有資源,對法律專業碩士培養模式進行了創新性探索。
一、法律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改變。
。ㄒ唬“導師一學生”模式結構的調整。
我院2007年被授予法律專業碩士招生資格,2008年開始招收第一批法律專業碩士生。學生學術背景較為復雜,因此,我院培養方式偏重于對法學理論的教學,在實踐性教學環節,我院基本采用“散養式”的實習方式和模擬法庭教學方式,導師指導則采用與學術型研究生一致的方式,即由校內導師對法律專業碩士生進行指導。這種方式下,只有那些在校外從事法務實踐性活動的少數導師可以給學生帶來法律實踐性知識,而更多的導師還是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指導。
為了突顯法律專業碩士實踐性培養模式的特色,2012年,我院開始聘請廣西區內檢察院、法院、律師事務所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為兼職碩士生導師,對法律專業碩士生進行專門指導,采用一名校外法律實務部門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指導一名法律碩士的方式,使法律專業碩士生在法學理論上得到校內導師指導的同時,也能在實踐中獲得實務專家的指導。
“導師一學生”結構的調整對法律專業碩士生的學術能力和實踐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即要求學生除了掌握扎實的法學理論基本知識外,還要能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很好地運用于實踐中去。而這,也是我院培養法律專業碩士人才最初的設想。
。ǘ“法學前沿”課程的改革。
“法學前沿”課程一直是學術型碩士的必修課,2008年成為第一屆法律專業碩士的必修課,此后一直延續此模式,即基本上由校內導師給學生做學術型前沿專題講座。這種模式導致兩種情況:一是教師所講授的內容與其他部門法專題授課的內容有重復;二是對于法律專業碩士生來說,講授內容過專、過精、過難。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2014年我院開始對“法學前沿”課程進行改革,即依托該課程,特別邀請區內各級檢察院、法院與律師事務所的兼職導師進行主題講學。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我們發現,兼職導師的專題講座更為注重實踐操作性和法律思維的引導性,比如,對一個案件的分析,不同工作背景和學術背景的兼職導師會給出不一樣的切入點,從不同視角去找尋相應的核心利益,再用相關法條、證據、法理去保護這個核心利益。這種更為務實的講座內容,在給學生帶來前沿資訊的同時,還給學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即在向學生展示處理案件的手法的時候,還教會學生如何以一個法律人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看待問題、處理問題。
“法學前沿”課程的改革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一方面,不同部門法專題的講座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法學視角和法律實務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實時交流和溝通,學生與專家碰撞出了精彩的思想火花,連接起一道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交融的橋梁。
。ㄈ┘訌娕c實務部門之間聯合培養基地的建設。
從2008年開始,我院與廣西區內各級法院、檢察院逐漸建立實踐研究基地,到目前為止,共同建立了二十幾個實踐研究基地。我們只有不斷加強與實務部門的聯系,才能更好地把握法律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的方向,F在的法律專業碩士實習就是依托我院與各個實務部門共建的實踐研究基地,讓學生進入到實務部門中去接觸案件,思考相關的法律問題,感受真實的法律一線工作者的狀態,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去發現自己的不足。2015年7月,我院與桂林市檢察院共同就法律專業碩士聯合培養模式進行了交流,力圖創新法律碩士培養模式,共創院檢合作雙贏的局面。
二、法律碩士培養模式具體的實施情況。
。ㄒ唬┘媛毚T導指導法律專業碩士的情況。
我院目前為止擁有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實務部門的兼職導師共44名。從2013年開始,我院逐步為每一名法律專業碩士生配備一名校外實務專家導師。至2015年,校外兼職導師指導學生的比例已經達到1:1.根據2014年的跟蹤調查,在桂林市區內的兼職碩導基本上與學生之間都保持良好的聯系和溝通,而桂林市以外的兼職碩導與學生的交流還是以電話、郵件的形式居多。學院為了讓兼職導師和學生能夠有更多的見面機會,會邀請市外的兼職導師到學院舉行講座,增加導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由此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與兼職導師進行了解和交流。
。ǘ“法學前沿”課程實踐情況。
2014年至2016年,學院以“法學前沿”課程為依托,邀請了6}8名兼職碩導到學院進行講學。參與此次“法學前沿”課程的兼職碩導包括了各級法官、各級檢察官和知名律師等;課程內容涉及民商法前沿理論以及案例的解析、刑事案件的處理程序及方式、法律思維的構建以及法律人員的禮儀等多個方面;上課的形式采用專題講座,并預留充足時間讓導師回答學生的相關問題,增進導師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對“法學前沿”課程結課的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于這種授課方式的轉變在感到新鮮的同時,也肯定了這種方式給予自己不一樣的法律視角和思考,并表達了自己對這種授課形式的喜愛。
。ㄈ┓蓪I碩士實習的情況。
法律專業碩士的實習一直是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性的重要保障,所以時間較長,一般安排在研究生第三個學期,為期兩個多月。因學生各自情況、各自需求、就業目標的不同,所以,學院并沒有強制性地進行實習階段的管理。在實習期滿之時,學生提供實習單位的鑒定即可。這種分散式的實習方式,導致了實習期間管理困難,實習階段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情況。
針對實習期間發現的問題和情況,我院改變了原有專業實習模式,現以統一安排、統一管理的方式來進行,所選擇的實習單位基本上為我院有共同合作的聯合培養基地共建單位。根據這種“點對點”
的對接,我們能夠及時了解實習單位所需實習生的具體情況及其所提供的實習條件,同時,根據學生所反饋的實習意愿與實習單位進行配對、分組,并設定每一小組的負責人,與學院負責實習的教師時刻保持聯系,即“人對人”的模式。提前所掌握的這些信息有助于將有益的資源進行整合,既能夠滿足實習單位的用人需求,也能滿足學生專業方向的意愿。
通過這種“點對點”“人對人”模式的嘗試,我們發現,一方面,學院能夠通過負責實習工作的教師與實習單位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到學生在實習單位的情況;另一方面,學院能通過對實習小組組長的反饋信息,及時處理學生的緊急狀況,同時將實習單位的建議和意見傳達給學生。這樣,學院不僅在整個實習期間能夠對學生實習情況進行監督,確保學生按照要求進行實習,最終達到預期的實習效果,而且能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真正學到知識,提升能力。在實習結束的總結會議上,小組負責人會代表本小組進行實習總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對實習中所遇到的情況和問題的處理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這不僅是一次全新體驗的結束,也是對自己能力全方位的審視。
三、法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的效果。
。ㄒ唬┨嵩缛淞⒆约旱木蜆I方向。
《孫子·謀攻》中曰:“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在現代競爭十分激烈的就業環境下,為了能在就業洪流中找到自己的港灣,學生需要提前開展有針對性的準備。在“法學前沿”講座中曾有老師問過學生:“畢業之后有多少同學愿意從事律師行業?”在場的一百多名同學中,只有一七名學生舉手示意其畢業之后的志愿是律師,剩余絕大部分學生第一志愿是去法院、檢察院。無論具體的職業趨向是什么,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毋庸置疑,扎實的法學理論基礎知識是職業起步的墊腳石,只有掌握了扎實的法學基礎知識,領會了其中的基本含義,才能靈活地將其運用起來,川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就是這個道理。提前的職業規劃使得很多學生開始關注自身內在法學素養的修煉,在認真學習法學理論知識的同時,開始積極參加各項法學年會,發表法學專業論文,同時,被稱為“法律職業的入門檻”的司法考試通過率也逐年提升。
。ǘ┓伤季S得到明顯提升。
在校的法律專業碩士生大部分都接受過4年法學本科教育,應該說具備了基本的法學基礎知識,但是,如何將所學運用于活生生的現實案例之中,成了很多學生的坎。在討論案例之時,“我認為……”的言論經常出現,很多學生對于案件的判斷僅僅是依靠直覺。比如,在“法學前沿”講座中,對于“吃早餐,你會首先想到什么”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的第一反應是早餐的質量,而不是相關的法律專業術語“買賣合同”.通過“法學前沿”講座引導,學生開始接觸到法律“大咖們”處理案件的思路和手法!吃诓粩嗟乃枷胂炊Y中,學生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通過半年的法律思維的沖擊和訓練,學生在法律實踐中面對真正的案件,從最開始的一頭霧水、不知所措到之后的從容淡定,準確定性。
。ㄈ┓蓪嵺`能力得到加強。
從“散養式”的實踐模式轉變為“集中式”的實習模式,學院針對法律專業碩士生的實習制定了嚴格的評分標準,加強了與實習單位的聯系和互動,使得學生真正在實習單位“動”起來,“學”起來,避免了實習學生人在心不在情況的出現。從201s年、2016年兩年的法律專業碩士實習評定表的成績來看,獲得優秀(90分以上)的學生占總實習人數的近50%,并且從實習單位的反饋中得知,實習單位對學生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學習能力都給予了好評。除此之外,在實習總結經驗交流會中,學生對于一個實務部門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對于自己的實習成果進行了總結和反思。
通過一年時間的不斷修正,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逐步形成。法律專業碩士生的法律思維提升的同時,實踐能力也不斷提升。思想決定行動,我們明白,只有轉變學生原有的思考方式,把之前經常用的“我認為”逐步轉變成“這是一個什么性質的行為”,把慣有的日常思維逐步轉變為法律思維,才能讓學生建立起一個法律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以及處理案件的方式。
參考文獻:
[1]羅伯特·N.威爾金。法律職業的精神「M].王俊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17 -121.
[2」殷娜,郭劍平。法律碩士研究生法律職業思維的培養「11.高教論壇,2ols(9>:117.
新型全日制專碩研究生培養模式應用探析
時間:2018-02-11作者:學術
本文導讀:這是一篇關于新型全日制專碩研究生培養模式應用探析的文章,摘要:隨著我國法治國家建設步伐的加快,綜合性法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法律專業碩士主要是培養高層次法律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
關聯標簽:
相關文章
- 上一篇:寫考研論文(成功經驗)
- 下一篇:音樂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分析
聯系我們
- 寫作QQ:
3008635931
- 發表QQ:
3008635930
- 服務電話:13701839868
- 售后電話:18930493766
- 郵箱:shlunw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