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軟實力研究是一項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提高文化軟實力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戰略重點。我們在這里為你分享五篇文化軟實力論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范文第一篇(2)
題目:論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互促發展
摘要:當前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隨之而來的民族問題與文化發展問題也日益引起關注。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軟實力建設具有深遠意義,二者相互聯系、彼此促進、共同發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互促發展依然存在些許問題,對此我們應該采取恰當的措施推動。
關鍵詞:民族團結進步;文化軟實力建設;互促發展工作
民族團結進步不僅關系國家整體安定、和諧,更直接關系到各民族群眾切身利益,當前民族間團結進步、友愛互助已經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識。只有不斷加強民團結進步,才能保證中國堅不可摧的實力根基。中國特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能有效保證各民族團結進步,融匯各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和建設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發展,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展現中國獨特的魅力,保障各族人民傳統文化的承襲和發展,公共文化體制的建設,文化服務體系的健全,民族地區文化生活的豐富,也可以有效的促進民族的團結進步。促進和加強民族間的團結進步和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其本質都旨在服務各民族群眾,維護各民族廣大群眾利益,促進民族地區發展。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中華民族的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兩項工作的互促發展,是雙管齊下維護國家安定團結,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一、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關系
。ㄒ唬┟褡鍒F結進步的現實意義
封建社會的舊中國,民族關系復雜多樣,雖然大民族或者統治階級所屬民族長期壓迫弱小民族,但統治者也推行維護統一的民族政策,安撫各民族群眾,穩固平衡各族人民間的關系,保證國家的團結穩定。
近代以來,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民族同胞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如今的中華民族更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中國要繁榮復興,人民要安居樂業,更加要求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發展進步。
。ǘ┪幕泴嵙ㄔO的深遠意義
文化軟實力有很多組成部分,包括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以人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有各種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音樂、電影、電視、出版、會展、媒體等文化產業共同繼承、培育、發揚本國特有的精神家園。
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對傳播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國文化魅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和塑造良好國際形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ㄈ┟褡鍒F結進步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相互促進
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有著相同的價值取向,互為彼此所需要。2017年3月“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代表團中發表了講話,強調了對民族團結等問題的重視:首先,民族地區戰略地位特殊,面臨的問題特殊;其次,要多搞一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把惠及民生的工作做好做細,真正解決好民眾牽腸掛肚的問題。“愛惜民族群眾如護己之目;重視民族團結似珍視生命。”
民族團結進步建設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工作,都體現出了我們黨以人為本,一心為民的執政理念。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不僅有利于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也惠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中國特有的精神家園的建設的有力推手。
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軟實力建設,二者在目的上存在共通性。民族團結進步歷來是我黨的工作重心,它是維系國家統一穩定的關鍵,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只有處理好國內各民族間的關系,才能保證各民族共同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共同奮斗。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文化可以凝聚一個國家的共識和合力,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能夠有效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總和,加強民族團結與文化軟實力建設二者共同服務于中華民族整體實力和凝聚力的提高。
民族文化的特色發展,有利于各民族間同步進步,民族團結與文化軟實力建設二者相輔相成,助力于國家發展與民族進步。
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二者在內容和功能上存在互補性。民族團結工作內容包括民族經濟發展、科教、文化建設,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開發,同時涉及各民族人民整體素質提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平衡發展、各民族人民群眾利益保障等。
文化軟實力建設,涵蓋了文化服務、文化傳播和弘揚、文化教育體系的健全和創新,旨在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建立中國獨有的精神家園。這兩者在具體工作的落實上,有很高的重合度。
在功能上,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做得好,可以構建穩固的文化教育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創設更加豐富的文化藝術平臺,還可以有力的抵制不良文化思想對本國文化的滲透侵蝕。
文化建設融入團結民族促進和諧的活動中來,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對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家園建設都助力良多;增強民族團結進步的工作做得好,也會給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兩項工作的互促發展,可以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對國家的認同感。
二、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軟實力建設互促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分析
。ㄒ唬┗ゴ俟ぷ靼l展已取得的成就
1.民族團結政策日趨完善,制度與法律保障落實到實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都有接受教育、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從事各類文化活動的權利……,國家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內容。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出臺,其中有多項涉及或針對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法規和措施,以支持和加快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同時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文化設施有大幅革新。
影視媒體建設覆蓋面積更加廣泛,少數民族文字出版、語言的傳承得到了大力支持和保護,創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通過不斷改進少數民族民生建設,凝聚民心,從而促進國家實力的提升。
2.民族間文化交流與融合緊密,形成了包容共同的文化整體。
各民族間的交往和溝通越來越緊密,各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尊重程度不斷加深,為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發展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隨著全國各族人民經濟聯系的加強,溝通的深入,各民族文化在發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長,從線到片,逐步形成了統一、包容的文化整體,歷史遺留的民族文化隔閡和歧視徹底被消除,各民族間日益團結、信任,大漢族主義文化排斥和地方民族主義傾向的文化封閉現象得以消除。
國家大力搶救、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建立各種民族文化機構,在民族地區建立起各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實施“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不斷優化基礎文化設施條件。
伴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互聯網絡實現全覆蓋,少數民族與其他各民族間交流便捷,各民族文化實現了全面的互融共通。
。ǘ﹥身椆ぷ骰ゴ侔l展中遇到的問題及成因
1.欠缺對民族豐富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
各民族在長久的物質文化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豐富的民間文化,如苗族的木葉、彝族的火把節、回族的口弦,各個民族的經史子集、祭祀傳統、民族音樂等,都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價值取向,加以提煉和利用其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容,教化民眾,可以提升民族民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增強民眾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
民族文化資源是展開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天然的教科書,但是由于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各方文化的雜糅,沖擊著民族文化,加之政府部門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對很多民族傳統文化的定位有失偏頗,沒有深入挖掘其內在的價值,使得很多民族文化正在逐漸喪失自身發展的社會環境和生存土壤,流失消亡。
2.兩項工作的管理部門行政無交叉。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國家管理部門,與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主管部門行政分離,互相協調和促進有一定的阻力,沒有明確的分工,工作重心不一致,在兩項工作互促發展時,人力資源的選用、資金的使用、宣傳和創設平臺上調度協調不及時,導致工作重疊或遺漏等現象,降低互促發展的效率。
3.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歷史具有差異性。
民族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受制于各種因素,其發展規模和速度相對遲緩,各個民族間亦存在發展不平衡。再者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國家,很多民族或大雜居或小聚居,思想文化、民俗習慣有較大的差異,且很多民族自古就有本民族的特殊信仰,民族意識強,也有強烈的表現欲,加之各個地區的教育水平和師資力量有差異,民眾對民族理念、民族政策的內涵知之甚少,這對民族團結進步的推進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推進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軟實力建設互促發展的途徑
。ㄒ唬┏浞掷秘S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建設多彩的文化交流平臺
“創造性源自多樣性”,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和建設文化軟實力的工作中,要充分的利用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建設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交流平臺。
1.找準重點民族風俗開發點。
注意發掘、提取民族民俗中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成分,提煉加工完善,形成有親和力的,貼近各民族人民生活實際的教育理論;重視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人,他們對于本民族的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更容易將中國獨有的精神文化與本民族的文化結合,更易于達到各民族人民群眾對本國文化的認同。
2.豐富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形式,創建新載體。
以大理白族為例,三月街是云南省重要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傳統盛大節日。在節日中,除了傳統的物資交流外,還可以舉辦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如傳統的白族三道茶表演、開設民俗大講堂(講授大理的婚俗、風俗等等,在其中體現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再如母親節時,“舉辦朝鮮族傳統的打糕制作活動”,寓教于樂,使兒童為母親呈上自己親手做的打糕的同時,體會到少數民族文化,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更好的了解、理解和尊重民族傳統文化,推動各民族團結進步。
3.從文化產業的發展入手,推動兩項工作的互促發展。
既要有具有親和力又易于被普羅大眾所接受的文化藝術作品,也要打造出高端精致的精品文化。結合民族特色文化的優質影視作品,開創思路,豐富民族團結教育內涵,建立包含各民族文化的“數字博物館”,加強國民對各個民族的了解和理解。
充分利用可開發的旅游項目資源,發展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作為旅游景點,讓各族人民實地探究,有更加直觀而真切的體驗。
。ǘ└镄麦w制機制,加強理論教育
1.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和建設文化軟實力的工作協調。
創設兩項工作互促發展的總調度部門,主要負責協同發展和合理利用有效資源,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慎重選擇工作的開展形式,考量建成和施行的效果;鶎硬块T間加強溝通與合作,政策執行上建立協調共通機制,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
基層文化部門與各職能部門加強聯系,將文化建設工作滲透到各項民族工作中去,融入民族自治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各級主要領導加強對民族團結與文化建設工作的統籌,形成統一的政策指導和互促方針。
2.加強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普及教育,增強民眾對黨的政策認同。
我國優越的民族政策,能促進各個民族地區同步建設小康、同質公共服務、同權法制保障、同心民族團結,普惠各個民族的人民。
增強民族團結理論和民族政策的普及教育,能讓各族人民身體上體驗到,思想上領悟到民族政策的優越,為維護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的安穩有序,自覺抵御外來極端思想和文化的滲透。
3.加強以人為本意識,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要由點連線,由線到面,由面成體。從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從州市開始,到縣到鄉,最終普惠到村,形成四級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率。
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調研基層人民群眾的關注熱點,據此融入民族團結共進的教育內容,創設新的文化娛樂活動。如,“各民族獻計獻策的民族健身運動會”,多民族參與比賽,把本民族特殊的健身娛樂運動融入比賽項目,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增添新意。
。ㄈ┳⒅馗髅褡迩嗄陮W生的教育,培養兩項工作互促發展工作的中堅力量
1.加強高校內部民族文化發展。
增強大學生對各民族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獨有信仰,培養青年學生對全國各民族一視同仁的態度。各大民族高校,要圍繞建設有“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增設各種形式豐富、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活動,如民歌歌詠比賽、民族舞蹈選秀大賽。
同時,建設好硬件設施,如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館、有民族團結內容教育的宿舍公寓、大力支持民族文化類社團的建設,建立民族研究所,著力于民族的文化傳承,進一步彰顯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互促作用。
2.培養培訓少數民族教師。
抽選一部分少數民族教師作為專注于高校民族學教育的骨干,運用自身的經歷、閱歷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來影響和教育學生。
對少數民族教師加強培養工作,提高其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增強學生對所接受民族學知識的認可,著力探尋更好的民族學教育方式方法。
3.推進民族文化領域實踐教學。
增設支援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教育服務的實踐工程,讓學生更多接觸其他民族,了解其他民族。
在參與支援民族地區實踐工程的同時,發掘發現該民族地區的發展劣勢,根據自己的了解和想法,遞交報告給出對當地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意見建議,凝聚智慧和力量,更好的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進一步支持國家發展大計。
參考文獻:
[1]楊文炯。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J].中國民族,2015,(03)。
[2]武翠英。在相互尊重中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4-1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