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論文一(1):
題目:基于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探究
摘 要:高考改革新方案的發布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也正在成為目前基礎教育改革中較為重要的一個指揮棒,使高中地理教學發生了較大變化。本文針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高中地理教學有效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考改革 實施方案 高中地理
一、高考改革新方案的新舉措
1.七科選三,文理不分科。在高考改革新方案中,選考和文理不分科是其最受矚目的亮點。新方案提出高考科目由必考科目(語、數、英)與選考科目(物、化、生、政、史、地、技術)組成,其中七大選考科目中,由學生自主選擇三科作為高考選考科目。由此可知,地理不再是必考的科目,文理不分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
2. 考試形式的新變化。新方案系統更新了考試內容、考試類別、考試評價以及招錄環節,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對考試、教育、大學等方面的自主選擇機會。學生可以按照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弱化了一考定終身的傳統應試問題。
3. 錄取方式的新變化。在新方案中,考試志愿以“學校 +專業”為主要內容,即學生可自主選擇報考專業,而高校錄取過程中采用專業平行投檔錄取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機會。例如,學生既能報考同一學校的不同專業,也能報考不同學校的同一專業,解決了學生以往先選擇學校而不得不選擇不喜歡專業的報考問題。
二、高考改革新方案下的高中地理變化
1.恢復了地理學科與其他六科的平等地位。以往的高考科目中,學生選科時較少選擇地理學科,其所處地位甚至等同于小學科。新方案恢復了其和其他六大選科科目的平等地位,成為眾多選考科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了其地位,更遵循了教學全面發展的規律。
2. 新方案為高中地理教學帶來的變化。首先,高中地理教學發生的變化體現在了“課時減少”方面。高一地理課由三節課變成兩節課,高二地理為三節課或四節課,比以往高三課時少了很多。但是與此同時,教學任務也更重。其次,增加了地理課堂容量。在課時減少的前提下,教學內容沒有減少,使教師必須增加課堂容量才能控制教學進度。在這個方面,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思考與討論時間,對教師改變其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加大了教學難度。在新方案中,高一地理合格考試只要合格就行。但是在高二階段,地理等級考遵循等級賦分制度,使學校需要予以足夠關注,在更加重視語文與數學的同時,也為其他學科分配更多時間。這使地理教學難度增加,教師必須在這樣的局面下進行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創新。
三、高考新方案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1. 注重地理基礎的高一地理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將地理地圖作為重要載體進行知識解讀,并實現單元內容的整合,強化知識梳理,進而適當地將區域地理內容滲透到課堂中,鞏固學生的地理基礎。例如,在高一地理的《大氣與天氣、氣候》課程中,教師根據相關知識的邏輯關系對其進行局部內容的調整:三圈環流、熱力環流與季風環流皆為大氣運動形式,可將原本專題九的三圈環流、熱力環流、氣壓與風等內容和原本專題十的季風成因進行整合,形成大氣環流教學專題。在專題十一的寒潮、梅雨和臺風課程中,通過鋒面系統、高低壓系統等比較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強知識梳理與歸納,并辨析同種天氣系統的氣象內容。在大氣圈教學方面,要滲透鋒面示意圖判讀、等溫線與等壓線圖判讀等地理基本技能內容,同時也滲透地球氣壓帶圖、風帶分布圖等。
2. 注重能力提升的高二地理教學策略
。1)整合教學內容,開展專題教學。高二的課時比較緊張,需以系統地理教學為主,輔以區域地理教學,實現教學內容的整合,開展專題教學。例如,在大氣運動方面,將高二的大氣與天氣、氣候教學內容和原本高三地理的地域分異規律內容進行整合,使地域分異規律方面的自然帶、四種地帶性和氣候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形成邏輯清晰的知識體系,完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及其整體性。
。2)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教學策略。地理原理、地理規律與地理成因通常體現在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在地理空間的分布與聯系中,使地理空間分析能力成為學生提高地理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例如,厄爾尼諾現象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的海水出現異常升高而引起的氣候異常,其成因大概是東南信風、南赤道暖流、秘魯寒流都減弱,使秘魯寒流南美洲一側增加降水量,嚴重時可引起洪澇。東澳大利亞暖流沿岸大洋洲一側減少了降水量,可能引起干旱或者森林火災問題。在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時,不可避免地要培養其空間感與空間分析能力。另外,要注重比較思維方法或者綜合思維方法的運用,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全面提升。
。3)提高地理教學課堂效率策略。在課時緊張、課堂容量大與教學困難度上升的背景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極為重要。
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抓住核心知識點,如自然地理中的地球運動、板塊運動、大氣運動和洋流運動都屬于核心教學內容,可將其作為教學與復習主線開展教學。其次,教師要準確把握簡練緊湊的規范教學語言,精練地選用專用術語突出地理學科性質。例如,天氣用語包括晴朗、陰雨、風力大小、氣壓高低等精簡的專業術語。最后,精選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提高學生的練習效率。高一練習要求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地理技能,高二練習課包括基礎練習、能力提升練習、拓展練習與高考真題,復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提高其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策略的新轉變方面,應該注重使高一地理教學注重基礎,高二地理注重學生的能力提升,在鞏固學生地理基礎后,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衛華.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探討[J].現代交際,2014
[2]柳 霞,秦建新.新高考改革下對中學地理教學變化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6
[3]李廣知.改革高中地理教學 適應素質教育及地理高考[J].教育教學論壇,
高中地理教學論文一(2):
題目: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研究
摘要:如今高考制度又引來了新一輪的改革, 形成新高考制度。為適應新高考形勢高中地理老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 在該新高考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及效率, 使學生更加適應新高考制度, 取得好的地理考試成績。對此, 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對新高考的了解, 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
關鍵詞:新高考; 高中地理; 教學研究;
高中地理一直以來都是高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整個高中教育的作用與語文、數學一樣, 都起著基礎性、重要性及推動型作用, 故長期以來都得到老師就學生們的重視。但新高考背景下,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及模式已經難以滿足高中教育發展及高考需求, 需要根據新高考制度對高中地理教學新要求, 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模式, 才能使學生的高中地理學習成績符合新高考要求。所以下文先簡要分析了新高考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 然后在此基礎上詳細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措施, 希望能夠對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起到積極作用。
一、新高考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
(一) 提高了高中地理學科在高中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眾所周知, “高考”一直都是基礎教育的評價標準, 被比喻成基礎教育“指揮棒”, 所以高考成績直接決定高中生的學習成果, 也成為高中生升入大學的門檻, 足以見得“高考”對高中基礎教育的重要性。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高考也經歷了多次改革, 近年來新高考對高中各學科的影響越來越大, 尤其是高中地理, 在新高考影響下高中地理的地位越來越高, 已經與生物、化學和歷史等學科處于同等的位置, 并發揮著與語文、數學一樣作用, 使高中地理教學更加適應全面發展教學規律[1]。
(二) 有效促進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完善和教學質量提高
第一,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學科地位的提高, 使越來越多的老師及學生提高了對高中地理教學及學習的重視度, 故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學時間, 使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例如, 原來一個星期可能只有2節甚至1節地理課, 但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課時增加到一個星期3-4節。
第二, 新高考背景下選考科目的考試機會增加, 原來學生在高二下學期10月要參加語、數、外考試, 而對于高中地理則沒過多的時間準備考試, 但現在有兩次考試機會, 使學生能夠專心沖刺語、數、外三門考試, 然后安心準備第二次地理考試。
第三, 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在地理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實現。因為新高考制度是根據新課改要求制定的, 而“新課改”則指出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原則, 進行課堂教學, 以實現學生主體地位, 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所以在該形勢下, 高中地理教學中老師需要堅持以學生原則進行教學, 以實現學生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進而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及主動性, 最終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及效率[1-2]。
二、基于新高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
(一) 整合教材內容, 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改的深入使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內容增加, 從原來單一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歷史地理轉變成必修Ⅰ、Ⅱ、Ⅲ三大模塊, 同時還配套了一部分選修內容, 這意味著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越來越多、綜合性越來越強, 要想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效率, 就必須對各模塊的教材內容進行整合, 以實現高中地理綜合教育, 從而培養學生們的地理綜合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 對不同模塊的高中地理教材進行深入研究, 以便于更好更加熟練地連接各模塊地理教材內容, 進而實現整合;第二, 根據知識類型進行整合, 如可以將人文類和人文類的地理知識整合在一起;第三, 根據思維邏輯性進行整合, 如人文地理中一般包括政治、文化和經濟等知識, 可以將不同地理模塊教材中這三方面的知識整合在一起[2]。
例如, 可以將必修Ⅲ第二章的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內容, 整合到必修Ⅱ第三章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這一節來上;然后將整合后的必修Ⅱ第三章農業區位因素教材內容與本章工業地域這一節相整合;最后將必修Ⅲ第二章的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教材內容整合到必修Ⅱ第三章中, 這樣既加深對農業知識的學習, 又讓學生將農業、工業與生態環境很好地聯系在一起。
(二) 實行“走班制”
目前, 我國很多中學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所推行的“走班制”教學模式, 主要由“行政班”+“教學班”組成, 所以可以從這兩方面分析“走班制”實行措施, 具體措施如下:第一, 行政班:主要是指學校根據學段、人數和成績等, 劃分為多個成長集體, 然后根據劃分的結果確定教育教學方法和行政管理形式, 以實現高效化和集中化教學, 在地理教學中非常實用;第二, 教學班:主要是學校根據學生課程選擇同課程學生集成臨時班集體, 所以一般沒有等級區分, 也沒有設置班主任, 除修習相同課程在一起進行教學以外, 其他教學管理等活動都要在行政班進行[3]。不管是“行政班”還是“教學班”在新高考背景下都能夠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三) 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第一, 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素養、對教材的優化整合能力;第二, 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鉆研和積累。有扎實的專業知識, 才能把握好重難點, 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 提高課堂效率;第三, 不斷提高對教材的優化整合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 高考作為評價高中基礎教育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到得到人們尤其是高中老師及學生們的重視, 而高中地理作為高中教學學科中的一門, 也同樣受到高考制度的影響, 故離不開“高考”評估, 所以新高考對高中地理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 上文先從學科地位、方法及教學質量等方面, 分析了新高考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 然后從教材內容、走班制和教師專業素養三方面, 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馬飛燕.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規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7 (1) :7.
[2]周光明, 劉蘭“.3+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個問題———以上海市高中地理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為例[J].地理教育, 2016 (8) :4.
[3]黃勝榮.基于新高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青少年日記 (教育教學研究) , 2016 (1)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