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科技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被應用到教育工作中,其中就包括大數據技術。作為當代的科技寵兒,大數據在教育中的應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發展。鑒于此,該文對大數據時代混合式教學進行研究,希望通過研究實踐,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文章首先介紹了基于大數據的混合式教學課堂過程架構,然后研究了對應的教學層級架構設計策略。希望通過分析研究掌握教學中應該采取的實際措施,為初中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 大數據;初中;混合式教學;策略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ociety, more and mo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cluding big data technology, are applied to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as an emerging produc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lended teach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hoping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rchitecture of blended teaching classroom based on big data, and then studi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of teaching hierarchy design,hoping to grasp the practical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 teaching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 big data; junior high schools; blended teaching; strategy research;
大數據時代,很多教師和學校都嘗試利用大數據來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希望以此來改變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如何應用”“怎樣設計”等多種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應用大數據形成初中混合式教學過程,對基于大數據的初中混合式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架構和教學設計路徑等進行構建和設計[1]。
1 、大數據技術與混合式教學的內涵界定
所謂大數據技術,指的是在類型眾多、數量巨大、結構復雜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組成的數據集合之上,采用云計算的數據處理和應用模式,通過數據的交叉復用、集成共享等形成的具有資源服務和決策能力的關鍵技術。20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眾多領域的應用和普及,針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教育領域掀起了一場E-learning的熱潮,但幾乎同時,人們又很快認識到E-learning的局限性以及傳統課堂教學的不可替代性。于是,人們開始探索傳統學習和E-learning的優勢融合之路,由此,混合式教學誕生。一般意義上,混合式教學指的是將傳統的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以更科學的組織方式,進行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以及教學評價,以實現對信息社會中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教學目的。
與傳統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實現了線上教學、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在教學理念上,學生占主導地位,學生不再是被動學習,而是主動探求知識,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執行者;在教學形式上,將多種在線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融合,包括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翻轉課堂、SPOC(小規模私有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等的相互融合以及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融合;在教學環境上,將網絡教學平臺融入現實面對面的傳統課堂,傳統課堂是教學的基本平臺,教師進行課程的傳授和指導,網絡平臺作為現實課堂的延伸,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不斷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在教學資源上,既有傳統紙質課本的大綱引領,也有在線資源的發散擴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2]。
圖1 大數據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學樣態
由此可見,混合式教學的“混合”不僅是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的疊加,還是新的教學模式下多方因素的有機結合;旌鲜浇虒W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否定,而是在保留傳統教學模式優勢的前提下,融入現代網絡教學新模式的教學理念,通過面對面教學的情感注入,充分發揮在線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既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創新和探索能力,也能讓教師在擺脫傳統復雜教學流程束縛的同時,更注重課程的設計、組織、引導和更新,提高教學質量。
2、“基于大數據的混合式教學”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課堂教學結構
基于大數據的初中混合式教學方法應用路徑具有多樣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時,必須在研究各學科特色的基礎上進行路徑和方法選擇。因為初中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通過近兩年的實踐,我們研究出了圖1所示的具體教學樣態。這種樣態可以分為兩部分,即家庭部分和學校部分。家庭部分就是居家時學生與同學、教師進行線上互動和交流;而在校內,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面授或網授。
根據上文中基于大數據環境下的初中混合式教學過程的研究與實踐,拓展至核心素養認知及學校、學科分類實踐探究,在實驗學校形成了一套初步成型的、操作簡單的初中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架構。這個架構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側重推動初中各學科核心素養發展。
下面,我們就以初中信息技術中“數據圖表與分析”一課為例進行介紹。
在課前,確定并公布上課主題,本課例將主題定為“初中生上網行為調查”。讓學生自主完成搜集學習網絡資料或教師分享資料進行預習,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和知識概要等自學內容,分別通過合作學習、上傳資料及平臺檢查等方式提出一些問題。然后,教師可以通過查看平臺檢查結果和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調整教學側重點。
在課中,教師利用“學講計劃”“翻轉課題”“PBL”等方式來進行課堂教學。例如通過分組討論、個人展示、教師講解等活動,來解決學生的疑慮和問題。通過“活動→檢測→反饋→拓展→創新→再檢測”的模式展開教學,以便于學生能夠有效掌握存在的疑難知識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課后,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數據分析,依據課堂檢測結果來分析提煉出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難點、弱點,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后作業設計與布置。例如布置不同類別的拓展活動和個性化的作業。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論是課前、課中還是課后,教師都必須重視學生組員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通過多緯度的合作和交流來達到使學生全面掌握對應知識的目的。例如:將平臺上傳問題分為“自動分配”和“主動搶單”兩類,提升問題解決速率。學生拿到對應任務后的第一時間進行答題、發布答案,然后教師對學生在平臺上提交的答案進行審定,并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點贊或給予獎勵。通過這種多維的合作,既提升了問題解決的效率,又提升了學生的互助積極性,學生的泛在學習也能得到實時性輔導。
3、“基于大數據的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設計層級架構
Josh Bersin在研究中指出,混合式教學主要應包括四個部分:(1)基于學生的情況,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2)為學生制訂專門的學習計劃,并擬定相應的檢測策略;(3)開發教學內容,落實教學學習計劃;(4)全過程跟蹤教學計劃的實施,并對結果進行檢測。李克東教授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環節細化和升級,將混合式教學分為八個環節。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思路,如果仍應用單節課來展開設計,那么其可能與翻轉課堂類似。而我們所希望的不是去重復某一種事物,但不可否認的是,翻轉課堂也可以作為混合教學實施的參考,而在實踐過程中,混合式教學應加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目標,設計主題式的教學活動。
從操作的角度來看,應充分掌握和了解主題式教學設計的含義和內容,即在研究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學科知識等內容的前提下,實現對學科大概念的提煉,形成一個主題,并以該主題為基礎進行學科教學。
從學科的本質來看,它不僅承擔著關聯事實和技能的作用,還承擔著教學執行和教學評價的功能。它有助于初中各學科教師綜合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綜合性梳理,整合知識體系,制訂單元教學計劃和評價規則,對知識單元進行二次加工和分解。在線上線下教學活動設計時,教師可對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有效應用,通過獲得的數據信息來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然后科學性的分組,保證在分組開展活動的過程中,組內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提升每位學生的知識理解、運用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可以從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學習數據中,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中的不足,然后自我反思,并對學習進度做出調整,促進自身更好地學習和發展。教學活動設計是屬于混合式教學實施應用的關鍵環節,基于大數據來開展設計教學,也要以傳統教學設計為基礎;顒釉O計,需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來展開,同時還要結合大數據支持的學生線上線下學習的不同特點來設計。因此,在設計中融入大數據,能夠讓相關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都變得更加靈活多樣,同時多種方法和途徑在設計中又具有交叉性和區別性[3]。
3.1 、基于大數據的前端分析
在初中學科教學中,并不是所有課程都適合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設計前必須對課程教學的相關基本信息展開梳理,并在此過程中做出適當的判斷,具體包括以下三點:首先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分析,對學生現階段掌握知識的情況、形成的學習習慣等進行綜合性分析,從中尋找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方式。其次是內容分析,通過對知識分類的研究來確定學習應該達到五個維度的目標。最后是環境分析,對教學設施、外部環境情況等進行充分了解之后,開展教學活動設計。
3.2 、活動與資源設計
在針對該環節的設計中,主要涉及三方面內容:總體設計、單元設計及學習資源設計。這三個方面的內容要以前端大數據分析報告為基礎?傮w設計方面,教師應當明確學生的課程目標,然后以此為基礎梳理學習活動,并確定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采用的媒體傳遞方式,安排采用什么學習資源、使用什么學習工具等教學服務系統?傮w設計階段,在確定好課程教學設計的指導文本之后,要反復思考哪些活動和資源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思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表現出來的狀態等,然后綜合相關因素設計教學方案,同時,擬定詳細的課程設計思路和執行方案,以便設計教學活動能順利開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4]。
3.3、 基于大數據的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即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習過程中教師、教具、學生等的反應和評價,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學習評價不僅可以對教學設計、教學環節、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的檢測和評價,還可以發現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方便日后改進。還可以幫助教師積累一定的優秀經驗,在今后教學中得到進一步發揚和應用。因此,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必須結合教學目標來進行。在初中混合式教學過程評價中,可以使用的評價方法和評價內容也具有多面性,根據評價內容和角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互動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等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互動性評價,包括線上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學科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中的網絡爬蟲技術來進行對應的數據搜集,并進行科學、客觀的量化評價[5]。
4 、結語
當下,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很多教育資源都可以實現共建共享,也讓“時時可學,處處可學,人人可學”成為可能。這就對利用大數據技術重塑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混合式教學更加精準有效,如何讓學習做到更加個性化,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旌鲜浇虒W是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之下逐漸形成的新的教學模式,是一種虛擬教學與現實教學的有效結合。對各種教學數據的采集和分析,能夠有效打破教師的中心地位,在實際教學中運用數據來證明和表現,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能夠讓整個教學過程產生更大的價值。因此,目前要對該種教學方式引起重視,積極嘗試和創新,將大數據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探索出適合新時代環境的高效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楊現民,陳世超唐斯斯.大數據時代區域教育數據網絡建設及關鍵問題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1):37-46.
[2]楊現民,王榴卉,唐斯斯教育大數據的應用模式與政策建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9):54-61,69.
[3]韓建芳,孫學東.深度學習:核心素養落地的教學實踐[J]江蘇教育,2019(35):67-69.
[4]李曉紅大數據與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創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7,21(6)-:104-108.
[5]文歡,興杰基于大數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81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