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世情國情黨情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綜合分析得出的科學論斷。
事物是運動的,矛盾是發展的,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變化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1953年-1956年,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其解決方式就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黨的八大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提法一直沿用到黨的十八大報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社會已經告別貧困、跨越溫飽、總體實現了小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了新局面。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現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欠發展”時期進入了“發展起來”的時期。近年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人民期盼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更穩定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加高水平的社會醫療及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加優美的環境以及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我國的發展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為三大不平衡:領域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群體不平衡。領域不平衡主要是指經濟領域的發展一馬當先、奇跡頻現,政治社會文化領域的發展雖穩步推進,但與經濟領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至于說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差距可能更大一些。區域不平衡主要是指東中西不平衡、城市與農村不平衡、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不平衡,甚至城市內部、發達地區內部、一些農村內部也存在不平衡現象。群體不平衡主要是指不同社會群體在共享發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建立在良性橄欖型社會結構上的財富公平正義分配格局有待形成。此外,具體到各個領域內部也存在很大不平衡。比如,經濟領域中實體經濟與金融、房地產發展不平衡,低端產業與高端產業發展不平衡,大企業與小微企業的發展不平衡,等等。二是發展不充分。發展的不充分主要是指整個社會的發展總量尚不豐富、發展程度尚不夠高、發展態勢尚不夠穩固,也可以說是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不高。比如:社會民生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后,優質的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源不足,難以滿足社會需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不充分體現在發展的方方面面,處于發展不平衡低端的那部分固然屬于發展不充分,而處于發展不平衡高端的那部分也存在著發展不充分。
關于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科學分析判斷,完全符合我國社會及時代發展的實際。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并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國際地位沒有變。這里講的“變”和“沒有變”,是辯證統一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指的不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必經的初始階段,而是我們落后所決定的特殊階段,這個階段至少上百年。今天,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很大,但人均卻仍處在世界比較靠后的位置,其他不少方面也與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所以,我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屬于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在我國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中,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問題,但也不能完全歸結為結構性問題,這種結構失衡主要是相對短缺背景下的發展偏差與發展短視。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已經發展起來了,但發展又不夠充分,在不科學的發展理念、不合理的體制機制驅使下,就會產生發展不平衡、加劇發展不平衡。比如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產生的基礎是農村生產力水平發展不充分,在整個社會資源過度向城市傾斜的制度安排下,引發和放大了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平衡”會反過來加劇“不充分”.由于發展不平衡,處于發展強勢一端的社會主體會過多占用發展資源,從而加劇處于發展弱勢一端的社會主體不充分乃至稀缺的感受。比如,“僵尸企業”占用了本來就稀缺的生產要素,其他企業更感到發展環境困難;教育醫療資源大幅向城市傾斜,本來薄弱的農村地區會更加困難。因此,我們要樹立新發展理念,更加強調從全局的高度思考發展、籌劃發展,更加注重城鄉協調、區域協調、社會群體間的協調以及經濟與社會其他方面之間的協調。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破除一切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釋放一切社會活力與創造力,不斷提高發展水平、發展能力與發展績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作出了及時準確的判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相適應,高度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知以及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理論自覺和理論成熟。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過程研究
時間:2018-01-06作者:學位論文網
本文導讀:這是一篇關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過程研究的文章,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國站
關聯標簽:
相關文章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哲學范式與人學范式的關系
- 下一篇:社會關系網絡匿名方法探究
聯系我們
- 寫作QQ:
3008635931
- 發表QQ:
3008635930
- 服務電話:13701839868
- 售后電話:18930493766
- 郵箱:shlunw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