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的社會交往與公德探討(2)
時間:2018-01-09作者:朱編輯
本文導讀:這是一篇關于現代生活中的社會交往與公德探討(2)的文章,這需要我們對中國文化有個總體的把握。中國文化可以用一源、多流、三主干來概括。一源是指的《易經》, 三主干是指的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文化體系。它們各自關注的焦點不同:儒家關注的焦點是社會秩序的
這需要我們對中國文化有個總體的把握。中國文化可以用“一源、多流、三主干”來概括。一源是指的《易經》, 三主干是指的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文化體系。它們各自關注的焦點不同:儒家關注的焦點是社會秩序的建構,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人格的養成, 用“修己安人”四個字來概括, 可以說是不刊之論;佛家關注的焦點是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道家關注的焦點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上述倫理問題, 如師生關系問題、醫患糾紛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空巢老人問題等等牽扯到人與人的關系問題、社會倫理秩序問題、道德修養問題, 這是儒家關注的焦點所在。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有個前提, 就是要把握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內容。文化有三個層次, 表層的文化體現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層面;中層是制度文化;深層是核心文化, 是價值觀、方法論, 是觀念上的文化。這些觀念性的文化顯然決定了外在的中層和表層文化。
《黃帝內經·素問》說:“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理解了陰陽就叩開了中國文化的大門。辨陰陽即分表里、辨本末、明內外。要對中國社會倫理問題標本兼治, 就必須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倫理問題的精髓, 因為這是理解中國社會倫理和治理中國社會問題的根本。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者, 表里也, 內外也, 本末也。”要想標本兼治, 先要學習、把握儒家社會倫理的精髓, 這就是社會治理的醫理, 是對癥治療今天社會倫理問題的一劑良藥。社會倫理是維系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綱紀, 是中國人幾千年道德生活的基本準則, 背離了它, 就會亂象叢生, 出現很多社會倫理問題。社會倫理問題治理的核心, 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透過紛雜的外部現象, 洞達問題的內在本質。
《禮記·經解》說:“禮之于正國也, 猶衡之于輕重也, 繩墨之于曲直也, 規矩之于方圓也。”禮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 就如同秤對于度量輕重, 墨斗線對于測量曲直, 圓規方尺對于畫方角圓圈。拿掉這些, 就沒有了標準,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就會價值觀混亂!抖Y記·經解》還說:“夫禮, 禁亂之所由生, 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禮的作用是防止紛亂的發生, 就如同防止洪水泛濫的大堤壩一樣。沒發洪水的時候認為堤壩是可有可無的, 而予以廢棄, 就一定會發生危亂之患。所以, 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是解決社會倫理問題的治本之舉。
二、儒家倫理理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精髓的存在于哪里?就在我們的傳統經典里, 就在儒家的四書五經里。儒家倫理是維系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綱紀, 是中國人幾千年來道德生活的基本準則。下面我把儒家的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給大家梳理一下, 遇到此類問題知道去哪里找辦法, 如何準確地診斷, 這是辨癥施治的前提。我們首先需要知道這樣三個問題:一要知道什么是倫理, 即倫理是干什么用的;二要知道古人為什么要建立倫理理論;三要知道什么是倫常以及倫常理論的主要內容--五倫。
。ㄒ唬 什么是倫理
習近平總書記說:“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倫理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各種道理和準則以及長幼尊卑的次序等級關系。倫理學是研究人類道德和行為準則的學問。
倫理學一詞是19世紀傳到中國的, 中國古代沒有這種說法, 但是就倫理學研究的內容來說, 中國則古已有之。中國傳統文化對倫理早就有明確的定義。“倫理”一詞最早見于《禮記·樂記》:“樂者, 通倫理者也。”東漢學者鄭玄注解:“倫, 猶類也;理, 分也。”這里的倫理指類別條理。許慎《說文解字》說:“倫, 從人, 輩也, 明道也。理, 從玉, 治玉也。”這里的倫理, 就是指成人、成物、成事的道理。成物、成事都靠人來進行和完成, 因此, 成人是最重要的人生倫理, 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成人的根本。
倫理主要講三個方面的內容:人與人的關系, 人與物的關系, 身與心的關系。對于現代生活中的父子、夫妻、家庭關系出現的問題, 運用儒家的法則來解決, 是可以化解很多矛盾和沖突的。
學習儒家倫理理論必須要搞清建構倫理的理法, 以及古代先哲設定它時的思維方式。儒家倫理思想五倫就涵蓋了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而處理這幾種關系的原則就是五常、八德一套大道至簡的倫理理法。各個角色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倫理, 各安其位, 各負其責, 在不同的角色之間自由地切換。診斷社會倫理問題不能就事論事、一個一個地去學, 解決社會倫理問題的經驗是學不完的, 而且經驗也不能適用于一切情況。掌握理法是關鍵。
。ǘ 古人為什么要建立倫理理論
儒家倫理思想不是一個人發明創造的, 而是中國古代圣人們“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結果。古代圣人仰觀天文, 天上有什么?天上有日月星辰周流不殆;俯察地理, 地上有什么?地上有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晝夜更迭。古代圣人從天上日月星辰周流不殆中、從寒來暑往的變化中觀察宇宙自然變化的規律, 于是通達了天道、地道、人道。這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
把握儒家倫理思想要注意兩個關鍵點, 一是它獨特的思維方式, 一是由思維方式推導出來的價值觀念, 也就是從方法到內容的總體模式!吨芤住氛f:“有天地, 然后有萬物;有萬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 然后有夫婦;有夫婦, 然后有父子;有父子, 然后有君臣;有君臣, 然后有上下;有上下, 然后禮儀有所錯。”天上有日月星辰周流不殆, 地上有春夏秋冬寒來暑往, 人間有男女、夫婦、父子、君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應該像日月星辰一樣各安其位、各負其責, 倫常有序才能夠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國家昌盛。
一個真正通達了中國文化的人, 可以“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通人事”, 可以“不出戶, 知天下;不窺牖, 見天道”.《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是這樣的典型人物。當年水鏡先生司馬徽對劉備說:“伏龍鳳雛, 二人得一, 可安天下。”伏龍就是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 諸葛亮未出茅廬就為劉備作出了奪取荊益、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三分天下戰略布局。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 更是家喻戶曉, 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 , 曹操率領80萬大軍進攻孫權。孫權兵弱, 與劉備聯合, 兩家加起來的兵力不過就三五萬人, 只能憑借長江天險據守在大江南岸。諸葛亮借東風之時, 正值農歷十一月冬至。十一月是冬天, 吹的是西北風。曹操把長江上的戰船串聯起來, 也是緣于曹操對天文、氣候的了解。戰船串聯起來有利于水上作戰, 缺點是怕遭到火攻。東吳缺少火攻的條件, 周瑜也是心知肚明, 因此急火攻心, 以至暈厥。諸葛亮對天文、地理、氣候的把握, 比曹操和周瑜更勝一籌, 也就是把握得更精準、更到位。在《易經》中, 有十二個卦對應著一年中的十二個月, 其中農歷十月是純陰卦坤卦, 隨后冬至“一陽起復”, 十一月是復卦。冬至之時, 長江上有一個類似小陽春的東南風小氣候。諸葛亮便利用了這個小氣候, 火燒曹操戰船。曹操兵敗逃回北方。諸葛亮“借”來東風之時, 曹操手下將領驚愕不已, 曹操卻哈哈大笑:“冬至一陽生, 來復之時, 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只是曹操醒悟為時已晚, 代價慘重。
儒家倫理思想由“推天道以明人事”而得來。“推天道”是方法, “明人事”是目的。儒家從自然秩序推導出人間的社會秩序, 把它應用到個體、家庭、國家的管理中。經史學家姜廣輝先生說, 誰離古人近一點, 誰的智慧就會高一點, 因為中國的學問不是一門一科的學問, 而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大學問, 不是關于一門一科的學問。
關聯標簽:
相關文章
聯系我們
- 寫作QQ:
3008635931
- 發表QQ:
3008635930
- 服務電話:13701839868
- 售后電話:18930493766
- 郵箱:shlunw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