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社會公德是網絡主體在對網絡空間公共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是對網絡社會公共道德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在網絡時代, 社會公德主體的內涵及特征均發生了深刻變化, 并在網絡社會公德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但隨之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網絡公德問題。解決這些現實問題, 需要在建設內容上要予以豐富, 在建設機制上要進行完善, 在建設途徑上加以拓寬。
關鍵詞:網絡社會; 公德; 主體;
網絡社會公德是網絡主體在對網絡空間公共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是對網絡社會公共道德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在網絡時代, 社會公德主體的內涵及虛擬性、隨意性、多樣性、公共性等特征在網絡社會公德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但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網絡公德問題。解決這些現實問題, 需要豐富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建設的內容, 從機制和制度層面, 拓寬公德主體建設的途徑, 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 從而推動網絡社會主體的全面進步。
一、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內涵和建設意義
(一) 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內涵及特征
主體與客體是哲學中的一對概念。馬克思曾明確表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 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 當作實踐去理解, 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1]5, “主體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2]1240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 網絡社會里的主體產生了發展與變化。網絡虛擬在認識論意義上的革命性, 就在于它實現了“客體”本身的“主體化”, 即認識活動的雙方都具有主體性。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就是指在網絡社會交往實踐中, 開發、建設、使用與管理互聯網, 并依據網絡社會的公共道德準則進行行為規范的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人及組織。
網絡社會公德主體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 虛擬性。在網絡社會中, 網絡主體常常不會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 我們并不清楚對方的姓名、年齡、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等, 呈現給對方的大多為符號或數字。第二, 隨意性。網絡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十分自由的場所和開放的空間, 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可以隨時想象、虛構, 甚至隨意性創作自己的形象或身份。第三, 多樣性。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在網絡社會中的形象或身份是多種多樣的, 在與其他主體交流時還可以選擇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第四, 公共性。網絡社會已經變成了公共領域中一個最開放和活躍的領域。網絡主體隨時處在一種開放的、公共的環境里, 充分展示自己并容納他人。
(二) 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建設的重要意義
首先, 有利于凝聚社會正能量。加強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建設, 有利于在互聯網陣地上鞏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傳思想, 有利于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尤其是擁有眾多粉絲并擁有強大公信力的官方主體和網絡紅人等, 他們已經成為了有著明顯的網絡號召力和影響力的社會公德建設的主體。
其次, 有利于提高社會透明度。在網絡社會, 不同網絡主體都可以充分地交流、表達自己的各種意見, 使得政府和社會公眾人物的信息公開越來越擴大。在這種環境下, 社會公共事物隨時處于網絡社會的透明狀態中, 并得到有效監督, 對于社會民主氛圍的形成和網絡社會公德的建設都有積極的作用。
再次, 有利于促進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網絡主體具有明顯的文化傳播與融合作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形成了各種文化, 通過網絡主體的文化傳播與傳承, 得以充分地保存和傳遞。同時, 網絡主體之間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相互傳播, 將優勢文化資源組合成新的文化, 最大程度將文化傳播的整合作用調動出來。
二、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存在的問題
網絡社會的開放性、多樣性、多元化、互動化, 對網絡社會公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使得網絡社會公德的形成受到了一系列的沖擊, 因而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在使用網絡開展交往實踐活動時, 就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道德問題。
(一) 網絡社會公德主體道德認知發生沖突
網絡使得地球成為了“村”, 開放的網絡社會, 使網絡中出現的信息不受國家、地域、宗教信仰、種族、文化和社會制度等的限制, 也不會直接受其真與假、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積極與消極等道德標準的規范, 這不但讓各個國家、各種社會制度、各個民族的文化以及道德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還引發了網絡社會主體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與網絡社會主流道德發生沖突。
(二) 網絡社會公德主體道德情感表現淡漠
在網絡社會, 主體之間的交往基本上都是通過網絡字符來完成的。面對各種移動終端設備, 網絡主體不可能在情感上給予全心投入, 不可能在思想上自覺約束, 也不會主動地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 因而結果必然是眾多主體不遵循網絡社會公德的要求, 這就為網絡社會主體之間的各種不誠實、不道德的行為創造了便利條件, 從而導致網絡主體的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錯位與公德缺失。
(三) 網絡社會公德主體道德信用產生危機
網絡社會公德主體不僅存在于網絡社會中, 還同時存在于現實社會中, 因而其同時具有雙重屬性即現實性和虛擬性。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實在性、確定性、唯一性和穩定性在網絡社會中缺失。因而, 在網絡社會交往中, 由于不能面對面看到對方的現實存在, 網絡主體就容易在道德信用方面產生信任危機。
三、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建設的對策建議
網絡主體經由各類互動的形式, 在網絡社會中自由地表達思想、交流信息、溝通感情、探討問題等, 強化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建設具有關鍵意義。
(一) 豐富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建設的內容
首先, 豐富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人性。“有血有肉的個人是我們的‘人’的真正的基礎, 真正的出發點”, [3]330也是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建設的最基本的內涵。人性包括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豐富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人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它不僅是社會屬性的強化, 還不斷地滿足其精神屬性。滿足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精神需求, 使其精神追求和發展方向能夠有益于自身的全面發展與精神道德的價值追求, 是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建設的首要事情。
其次, 提高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能力。網絡社會公德的主體是人, 人在身體上具有體力, 在大腦中具有智力, 在自然界具有自然力, 在網絡社會交往中, 具有社交能力和各種潛力。“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330在網絡社會中不斷地提高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能力, 使網絡社會公德主體自覺形成重視精神價值、人的價值、社會價值的價值觀, 與其他網絡主體進行交往, 并主動地樹立對自我職責、自我使命的自覺性, 這樣他們就可以在自身利益和網絡其他主體的利益中找到平衡點, 正確處理好自我與網絡環境、自我與其他網絡主體的關系。
再次, 培養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集體意識。在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建設中, 培養其集體主義意識, 讓網絡主體意識到個人的網絡行為將對集體的利益起到怎樣的作用。如果所有的網絡主體均具有了良好的集體主義意識, 產生了有利于社會、有利于集體的網絡行為, 那么, 他們就能處理好網絡個體與社會集體的關系。網絡主體在集體主義的旗幟下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的網絡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 他們既能夠在開放的空間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 同時也維護了集體的利益, 顧全了大局和維護了他人的利益。
(二) 完善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建設的機制
首先, 完善主導機制。第一, 堅持黨的政治主導。2016年2月19日, 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強調, “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 牢牢堅持黨性原則”。[5]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在我國網絡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和重大問題上的引導與選擇, 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對網絡社會的規范、導向和秩序的作用, 引導和依靠各類網絡主體開展社會主義的網絡社會公德建設, 持續培養以及樹立起網絡主體的社會主義政治以及道德層面的意識。第二, 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我黨的指導思想, 其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給予精神動力。在網絡社會里, 一定要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指導, 讓網絡社會主體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第三,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網絡社會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價值追求與道德價值評判準則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社會公德主體必須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將個人的道德價值追求與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結合起來, 主動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 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6]163。
其次, 完善參與機制。“公民參與是民主的希望。”[7]第一, 增強主體的網絡參與能力。將互聯網傳播速度快以及覆蓋面大的優勢調動出來, 先使網絡社會主體對于網絡道德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之后內化為認同感或者歸屬感, 隨即在各大主流網站、紅色網站以及官方網站中予以推動, 讓廣大網絡主體能夠既在網絡活動中通過自己的網絡行為充分地表達意愿, 也能發揮好他們民主參與網絡事件的能力, 使得道德規范發揮出應有的效用。第二, 構建安全合理的網絡平臺。主動持續地提升自己的網絡素養是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內在需要, 規范理性的、有序的、健康的網絡行為, 打造眾多科學的、紅色的網絡平臺, 并通過技術方法, 持續強化對于主體的道德制約, 能夠保障網絡社會的健康運行。第三, 完善網絡主體參與互聯網活動的法律機制。“在網絡參與政府公共管理時, 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制度, 是保證公民網絡參與管理有效性的根本。”[8]通過法律, 劃清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權利和義務, 明確相關的法律職責范圍。
再次, 完善監督引導機制。第一, 尊重與交互是前提。相關公共服務機構要對網絡社會公德主體持有包容以及尊重的態度, 應當為網絡主體開展的良好活動創造有利條件并供應高效的網絡服務。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網絡社會公德的要求, 使網絡主體之間能夠彼此監督, 為網絡公德的建設構建出優良的環境以及民主的氛圍。第二, 開展網絡公民教育是核心。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提升網絡社會公德主體的素養, 針對個性化需求, 針對不同素養的網絡公民采用不同的教育渠道、選取不同的教育內容、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 增強網絡公民教育的個性魅力。第三, 法治的完善是保障。健康的道德環境以及良好的道德氛圍的形成需要法律的保障。為此, 習近平同志也指出, 要抓緊制定立法規劃, 健全此方面的法律法規, 依法對于網絡空間加以整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總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 (哲學2) [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