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孟子宏富的思想除了他為人熟知的“性善說”“義利之辯”,還應該包括比較成體系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這種理念大致包括:關于人口的可持續發展、關于農業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關于國家執政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體系化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為當時的君主提供了很好的治國方法,而且為現代國家的可持續社會治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撐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 : 孟子、人口自然資源,國家執政,可持續發展
現代國家治理中,可持續發展成了十分重要的一環。因為我們不能寅吃卯糧、竭澤而漁,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子孫后代才不會因為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及人力資源的匱乏而面臨生存的困境。而這種可持續發展思想并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孟子就認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到了現代,由于一些特定的社會原因又被政府重視起來。本文通過對孟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分析,把我們現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背景提到兩千年以前。這既可以讓我們一覽在孟子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思想先見者的風姿,又可以給現代社會的治理提供更好的歷史支撐。
一、人口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人作為社會成員,具有重要作用。社會是由個體的人通過復雜而多樣的群體生活組成的,每個人都會對社會群體有或大或小的影響,這種影響匯聚在一起就構成了我們這個多樣的社會。只有保證了人的可持續發展,讓人不會因為饑荒而餓殍遍野,能夠安居樂業,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整個社會才會往好的方向前進。像孟子所說: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孟子·梁惠王上》)
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孟子·梁惠王下》)
像這樣不管人民死活的做法,只以自身的利益與欲望為重,人口勢必會因為饑餓、盲目而無止境的戰爭以及物質的匱乏而銳減,進而引起勞動力的減少,導致社會物質生產的不足。物質生產不足則會反作用于統治階級,反而得不償失。因為統治階級優越的物質條件皆來自人民的生產與創造,人口減少引起的物質生產的減少影響了統治階級的利益。他們本想要通過克扣、剝削、徭役獲得更廣闊的土地,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忘記了人民對于社會物質生產的重要性。這種錯誤的做法讓人口無法可持續發展,這樣不僅害了無辜的生命,也使得統治階級利益在混亂中得不到保障。所以對于統治階級而言,要想做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做到孟子所言的兩個重要方面,一是要保民,二是要來民。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盡心上》)
這是孟子“保民而王”思想的具體做法,即統治階級要實行仁政,愛護人民。國家拿出實際行動,盡量減少對人民的征稅和徭役,讓人民有時間可以進行農事勞作。通過足夠的農事勞作,人民才能生產出足以保障自己家庭生活的糧食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此外,在勞作之余,還應該有時間讓人民能夠侍奉親人、學習禮儀,從而懂得孝悌忠信,知道禮義廉恥,這樣才能提升人民的教養和道德素質,而這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非常積極的效用。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孟子·公孫丑上》)
先秦時期,人口本來就不多,又由于戰亂、饑荒等原因,每個國家的人口就更少了,所以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的實力和政治狀態。只有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讓人民可以正常繁衍生息,統治階級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孟子認為,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如果能做到為民著想,免除各行業的征稅,為商人、旅客、農民以及他國來人提供便利,讓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那么全天下的人都愿意來到這樣的國家,這個國家又有什么道理不強大?孟子認為統治階級是“民之父母”,更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這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只有為人民謀求福利,讓人民休養生息,能夠有時間進行農業、學習等活動,本國人民才會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這樣也能夠吸引他國的人民投奔自己,這樣一來,人口得到可持續發展,國運才能長久。
二、農業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現代社會實現農業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很重要的問題。前些年由于社會發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環境問題,導致環境破壞、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好在政府發現并及時采取了措施,大力提倡可持續發展觀,有效阻止了環境的破壞和浪費的加重,讓生態獲得恢復。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產物,契合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訴求。”[1]
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針對人與環境的關系,提出了有關農業與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他言: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民以食為天,人民只有擁有足夠的糧食才能生存下去。而糧食的足夠與否與統治階級對農業的重視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首先,統治階級需要給予人民足夠的時間進行農業勞作,正如孟子云:“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孟子·滕文公上》)人民的事情是刻不容緩的,如果統治階級不能為人民著想,不能讓人民在恰當的時候有充足的時間去做事關生存的工作,那么人民既會失去干農業的合適時機,又會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產出而受饑挨餓以至于死亡,這對于國家而言是十分有害的。其次,人民是農業的主體,需要統治階級給予充足的時間,根據農時節氣耕作,這樣才能確保最大收成。此外,在豐收的年份不應該“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此“檢”字,楊逢彬先生認為應該讀為“斂”,意思是,豐收的年份谷價低廉,狗彘都能吃上人吃的糧食,當政者卻不進行平價收購,儲藏以備荒年[2]。這樣一來,孟子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體現無遺,統治階級給予人民足夠時間進行農事,人民把握好農時進行耕作,統治階級在豐年進行糧食的平價收購,用于災荒年份的救濟。這樣一個保障性的農業可持續系統,如果得以良好運作,人民自然可以不愁吃。
孟子對人向自然的開發利用更是做了一套現代性解釋。他認為,人民想要有魚鱉和木材的持續性供給就不能不留余地地索取,要合理捕撈和砍伐。在捕撈時不要用細網,應做到抓大放小,這樣才能年年有魚撈;對于森林的砍伐也要隨著時令而進行,要規定固定的時間對樹木進行砍伐,充分利用樹木生長的規律。這種對大自然可持續的利用可以解決區域資源不足的問題,讓人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和資源上進行更加合理的分配,這樣才能滿足世世代代發展的需要。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1987)給出的可持續發展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3]孟子的思想正好切合了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三、國家執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古之君主多望政權能在自己的一脈中永續下去。正如嬴政統一六國后稱自己為始皇帝。國君的這種期望,何以成為現實呢,或即使不能永保其國,又怎樣才能盡量延長執政時間呢?首先,我們可從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話來看: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此段不應該只包含孟子對義、利的看法,還應有一種對政府執政可持續性的啟示。在他看來,講求“義”意味著國家能夠良好發展:“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而講求“利”意味著國家的危機:“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國君想要政權穩定,就不能過分重利,當所有人想的是怎樣獲得最大的自身利益,便會“不奪不饜”引起利益集團的廝殺。而且,一國國君的物質財富通常是最多的,那么國君會變得很危險,這樣一來,又何談執政的長久。孟子提倡國君要大力傳播“義”的風氣,要帶頭講“義”。只有這種風氣流行開來,每個人才會有謙讓之心、羞惡之心,有了這些,人民才能變得和善,懂得奉獻他人,回報社會,而不是只為了自身利益而行動的禽獸。這樣一來,整個社會的素質得到整體提升,國君也是謙謙君子,執政的長久性不言而喻。
其次,孟子認為國君治國理政除了義還應該: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 (《孟子·梁惠王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與民同樂是孟子政治理想中的重要一環,他認為國君有所喜好沒什么不對,不對的是“只許州官放火”的做法。如果國君“其所令反其所好,則民不從”(《大學》),自然會失去民心,丟掉人民的信任,那國家的政權也就危險了。國君要想政權延續下去就得得到人民的支持。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起義之事,如果國君不能對人民保持敬畏之心,上臺后只想著干“專門利己,毫不利人”的勾當,人民是不會答應的。如孟子提到的“時日”即夏桀這樣的人,人民對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到了恨之入骨的地步,甚至有了想和他同歸于盡的想法。試想一個國君被人民如此憎惡,他又怎么可能長久執政、保有他的國家?所以孟子提出要與民同樂,只有和人民一起享有快樂,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擁戴,人民才愿意做你的人民,才愿意替這個國家賣力,這樣執政的持續性才能得到保障。
最后,是人和對一個國家執政可持續性的重要影響,孟子說: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生于戰亂之秋,侯國間戰爭頻發。城池的防衛顯得十分重要,如陷落可能意味著政權的丟失。為了保衛城池,侯國多對其進行加固和增設防御設施,如墨子在《墨子?城守》各篇中描述的那樣。但孟子認為即使城池的防御十分得當,兵器十分鋒利,占據了有利的地形,有充足的糧食也可能會失敗,因為缺少了人和?梢哉f,這和孟子推行的仁治、民本思想有關。一個國家有良好的政治治理,人民能夠在圣明國君的領導下萬眾一心共克困難,也就差不多無人能擋了。如果被攻擊的國家能做到這一點,他們便能化險為夷;如果進攻的仁義之師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們便可所向披靡。因此,人和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四、結 語
綜上所述,我們從現代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待孟子,分析孟子的思想,為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找到了歷史支撐,也為中華民族的持續性發展以理論的啟迪。孟子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提供了理論支持,告訴統治階級應該怎樣處理人口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作為大自然一員的人類應該怎樣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統治階級應該采用什么樣的仁德政策保民,進而獲得人民的支持,以保持執政的可持續發展。如果統治階級能夠做到這一點,自然可以說是自求其福,相反,禍患是自求之也。這和統治階級的能動性有著莫大的聯系,試想理論在那兒擺著,統治階級卻不愿意實行,非但不愿意實行還要找許多理由進行辯解,那事情又怎么可能辦得好,國家又怎么可能長久延續?而孟子作為時代的先見者,他的思想帶著遠見性的光輝,為那個時代奉獻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理論,也為我們現代的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歷史支撐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可持續發展共創繁榮美好世界[N]人民日報, 2019-06-08(02).
[2]楊逄彬孟子新注新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
[3]張志強,孫成權,程國棟,牛元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與趨向[J]地球科學進展, 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