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莊子》中的“真人”思想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欲無求;順應自然;全身遠害;出世以保養心神;忘卻外物以擺脫束縛;清靜無為等。西漢初年的黃老思想、阮籍“發言玄遠”、陶淵明出世歸隱分別在不同層面受到“真人”思想的影響。
關鍵詞 : 《莊子》 ;真人;思想;內涵;影響;
《莊子》作為道家的重要著作,表現出“法天貴真”的思想意識。原著中“真”字出現了六十六次,表現出莊子“尚真”的觀點。其中“真人”一詞多次出現,成為闡釋莊子思想的媒介之一。
一、《莊子》中“真人”思想的內涵
《莊子》中的“真人”可以說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形象。若水《莊子“真人”論》探討了莊子“真人”道通為一、人性天放、博大真人、修道之方等人格特征。概言之,文本通過塑造“真人”,表現出作者所追求的人格與道家的本質思想。
。ㄒ唬┎灰晕锵,不以己悲
《莊子·田子方》中,孫叔敖三次做令尹而不感到榮耀,三次被罷官也并不見憂愁,而是神態自若。肩吾詢問其中的原因,孫叔敖回答:“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他認為事物的得失不可控制,所以不需要為此憂愁,更無須沉湎于外物的得失。文本假借孔子對孫叔敖進行評價:“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作者認為孫叔敖的表現可稱得上是“古之真人”了。“真人”對外界事物無動于衷,不喜不悲,其精神充滿天地之間,實現了真正的自由?梢,“真人”思想的內涵之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緒平靜。
。ǘo欲無求
《莊子·大宗師》中,作者認為:“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真人”睡覺不做夢,醒來后也不感到憂慮,表明“真人”無欲無求。作者又指明,凡是嗜欲深厚的人,便天機淺薄,進一步說明“真人”寡欲、天機深厚的特征。
。ㄈ╉槕匀
《莊子·大宗師》中寫道:“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真人”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對待生死,不會忘記自己與事物的本元,又能不刻意追求“道”,不刻意改變天意,遵循規律。
《莊子·徐無鬼》中寫道:“于蟻棄知,于魚得計,于羊棄意;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復心。若然者,其平也繩,其變也循,古之真人。”作者用一連串比喻說明“真人”應當平正如墨線,其機變能遵循自然。文本又指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真人”順應天道,不人為地強行改變它,進一步說明“真人”順應自然的特征。
(四)全身遠害
《莊子·列御寇》中寫道:“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刑者,動與過也。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之;離內刑者,陰陽食之。夫免乎外、內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小人觸犯外在刑法時,會遭到刑具的懲罰;觸犯了內心的刑法時,又會被天地陰陽之氣侵蝕。而“真人”則可以避開外在與內心的刑法,免于受苦,說明“真人”懂得避害。類似的觀點在《莊子·養生主》中也出現過。文惠君詢問庖丁解牛的技術方法,庖丁回答:“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將沒有厚度的刀刃放進有空隙的牛骨節中必然會游刃有余,“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文本借庖丁解牛闡述出人應善于避害才可善終的道理,與《莊子·列御寇》中“真人”的避害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出世以保養心神
《莊子·刻意》中寫將吳、越之劍保存在匣子中不輕易動用,寶劍“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文本用吳、越之劍的事例闡述“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的觀點。作者接著指出:“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真人”應當不與外物相摻雜,不虧損自己的精神。
《莊子·徐無鬼》中列舉了“暖姝者”“濡需者”“卷婁者”三類人,闡述了作者對蒙昧之人、茍且偷安之人、卷曲不伸之人的否定態度。作者又指出:“是以神人惡眾至。眾至,則不比;不比,則不利也。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真人”應當遠離塵世,不使眾人歸附自己,這樣可以令人和樂。“真人”對人和事保持若即若離的狀態,這樣可以保養淳和,順從天下。這里的“真人”表現了出世以保養心神的思想。
。┩鼌s外物以擺脫束縛
《莊子·徐無鬼》中寫徐無鬼借女商的引見去覲見魏武侯,徐無鬼向魏武侯講述:“天下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喪其一;若是者,超軼絕塵,不知其所。”天下的良馬奔馳迅捷,如同失去身體,超越塵埃。聽了徐無鬼的話,“武侯大說而笑”。女鬼曾向武侯講述儒學、兵法、侍奉君王而立大功的事跡,都不能使君王滿意。作者在這里表明了對儒家學說以及兵法、名利思想的否定態度,并進一步解釋:“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去國數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所嘗見于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文本借“越之流人”思念國人的程度隨時間而加深的事例,說明了“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乎”的觀點。這里用“真人之言”反喻儒學、兵法、名利等學說,認為拋棄這些大道理,忘卻外物,方可擺脫束縛,獲得自由。這也是此文本中“真人”思想的真正內涵。
。ㄆ撸┣屐o無為
《莊子·天下》中,作者列舉出兩位正面人物關尹和老聃,來闡述“真人”的特征。關尹認為:“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關尹認為“真人”應當泯然乎眾人,不在意得失。老聃則認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后,曰:‘受天下之垢。’”“真人”隱沒自己的才智,不求露才揚己。“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余,巋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真人”無欲無求,能達到心靈的獨立與自主,無所作為卻非常工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茍免于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芍^至極。”“真人”不追求功名,以保全自身為要,懂得“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作者認為關尹、老聃的主張堪稱“古之博大真人哉”!
二、《莊子》中“真人”思想的影響
《莊子》中的“真人”思想具有深厚而豐富的內涵,對后世的政治、經濟、文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ㄒ唬┣屐o無為與黃老思想
西漢初年,社會民生凋敝!妒酚·平準書》中記載:“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即使天子的馬車也湊不齊四匹同樣毛色的馬,可見當時社會物資的匱乏。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吸取了黃老思想!妒酚·儒林列傳》記載:“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這里寫出了漢初統治者喜好黃老之術的情形。
《新語·道基》中記載:“是以君子握道而治,據德而行,席仁而坐,杖義而疆,虛無寂寞,通勤無量。”陸賈認為君子應當以“道”來治理天下!缎抡Z·至德》中具體敘述了以黃老思想治民的方法:“是以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閭里不訟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無所議,遠者無所聽。郵無夜行之卒,鄉無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雞不夜鳴。”陸賈寫出了君子應當以清靜無為的政策來治民,不頻繁頒布法令擾民,而是應該使百姓休養生息,順其自然。這與《莊子·天下》中“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余,巋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的思想有共同之處!肚f子·天下》中的“真人”徐緩地修治身心,并不費損精神,雖然無所作為卻非常工巧。其中清靜無為的思想為西漢初年統治者推行的黃老之術所吸收。漢初實施的黃老之術有效地恢復了戰后的經濟民生,也不失為一項適應當時國情的政策。
(二)全身遠害與“發言玄遠”
《莊子·大宗師》中認為:“亡身不真,非役人也。”“真人”應當可以保全自身!肚f子·列御寇》也認為:“夫免乎外、內之刑者,唯真人能之。”“真人”可以避免外在和內在的刑法!肚f子》中“真人”全身遠害的生存意識對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產生了重要影響。
曹魏后期,政局混亂,又有司馬氏專權,大肆殺戮異黨!稌x書·阮籍傳》記載阮籍“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可見他受老莊思想的浸潤。面對黑暗的政局,阮籍采取全身遠害的方式!稌x書·阮籍傳》記載:“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阮籍以飲酒來避免與司馬氏合作,又能保全自身。“鐘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受魏晉玄學影響,阮籍行為放誕:“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但他還是能“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懂得避開波譎云詭的政局以保全自身。
雖然阮籍能“口不臧否人物”,但他的內心充滿了苦悶與憂愁。阮籍的《詠懷》五言八十二首可以說是他憂懼心態的寫照!对亼·其一》末兩句“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抒發出作者濃重而無法排遣的憂愁與悲傷。李善認為:“嗣宗身仕亂朝,?诸局r遭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可見阮籍在詩歌創作中依然受避害觀念的影響,從而形成“阮旨遙深”的文學風格。
(三)出世觀念與“請息交以絕游”
《莊子·刻意》中寫“真人”應當“能體純素”!肚f子·徐無鬼》寫道:“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真人”應當出世以保養心神,不與外物摻雜。這種觀念為魏晉文學家陶淵明所接受,并加以發展。
陶淵明生活在魏晉之際,不能不受到玄學的影響,而玄學又與老莊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他深受老莊思想的浸潤。據日本學者大矢根文次郎《陶淵明研究》第一篇第四章《陶淵明の思想》統計,陶淵明有七十篇詩文使用了《老子》與《莊子》的典故,共有七十七次之多!稌x書·陶潛傳》記載“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可見他少時便受到玄學影響,行為放誕灑脫。
陶淵明對污濁的官場十分厭惡,“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稓w去來兮辭》講述了陶淵明辭官歸家的喜悅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作者認為官場生活“既自以心為行役,奚惆悵而獨悲”,他的心靈受到外在形體的奴役,充滿憂愁與悲傷。作者發出“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的感嘆,肯定了歸隱出世的決定。“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作者的本性與社會相背離,愿意斷絕與世俗的交往。這與《莊子·刻意》中“無所與雜也”“能體純素”的“真人”有相似之處。
陶淵明接受了《莊子》中“真人”的出世思想,遠離官場,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更可貴的是,他進一步發展了出世的思想,將出世隱逸與安貧樂道、崇尚自然相聯系,豐富發展了“真人”思想的內涵。同時,正是基于出世隱逸的思想,陶淵明創作了優秀的文學作品。他開創了田園詩這一題材,一改玄言詩“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枯澀,其詩歌充滿自然之美,語言純樸而飽含意味。陶淵明隱逸出世的思想也對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失意文人士大夫治愈挫折的一味良藥、保持心靈自由豐沛的潤滑劑。
三、結語
《莊子》中“真人”思想的內涵是多維度的。在天和自然的層面上,“真人”順應自然,遵循規律;在社會與外物的層面上,“真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忘卻外物以擺脫束縛;在為人處事的層面上,“真人”無欲無求,全身遠害,出世以保養心神,清靜無為。“真人”思想涵蓋了天、物、人三個維度,其范圍廣闊,蘊含深刻,影響深遠。西漢初年的黃老思想在政治經濟方面接受了“真人”清靜無為觀念的影響,使社會民生得到了恢復;生活在曹魏后期的阮籍從為人處事方面吸取“真人”全身遠害的思想,以“酣飲為常”與“發言玄遠”來保全自身,避免與司馬氏合作;魏晉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受到“真人”出世觀念的影響,辭官歸隱田園,將出世與安貧樂道和崇尚自然相結合,豐富發展了“真人”的出世思想,他又以其思想觀念為奠基,開拓出田園詩這一新題材。我們從《莊子》的“真人”思想中可以窺得莊子宏大的意識體系,同時,其可以作為探究莊子思想的有效切入點。
參考文獻
[1]房玄齡阮籍傳[A].晉書[C].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房玄齡陶潛傳[A].晉書[C].北京:中華書局, 1974.
[3]王利器新語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陳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7.
[5]若水.莊子"真人”論[J].青海社會科學,1999(2):70-74.
[6]龔斌.陶淵明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7]楊柳橋.莊子譯注[M]_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韓兆琦史記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 2010.
[9]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