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從黑格爾思辨哲學那里發現了辯證法這一“合理內核”,并去除了其中包含的唯心主義因素。相較于馬克思哲學中的其他概念,“辯證法”是一個較為晦澀的哲學術語。本文在闡述辯證法的概念起源及其歷史演變的基礎上,厘清黑格爾辯證法和馬克思辯證法的概念內涵,并分析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進行批判和變革的原因,進而從馬克思的批判思想中獲得一些啟示。
。坳P鍵詞] 辯證法; 唯物主義; 矛盾; 方法。
辯證法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認識論、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也是馬克思寫作哲學著作和《資本論》的重要邏輯方法和思維方法。不研究黑格爾的辯證法及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就無法真正理解馬克思學說的整體性,更無法進行深入研究。
因此,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研究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無法回避的一個主題,也是哲學界經久不衰的一個話題,更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學者們對馬克思辯證法的研究成果較多,研究角度主要有: 從馬克思某一部著作分析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以及為什么批判,馬克思變革黑格爾辯證法的關鍵過程,馬克思辯證法和黑格爾辯證法的異同點,黑格爾辯證法如何影響馬克思等; 但對馬克思作為一個哲學博士、教授級學者,他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方式,他的批判思想在今天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則較少探討。
本文試圖從這一角度挖掘馬克思對待哲學遺產的思路、手法及其批判方式蘊含的批判思想。
一、辯證法的概念及演變。
“辯證法”這一哲學術語在不同時代、不同哲學流派乃至不同哲學家那里有不同的內涵。注意區分和梳理辯證法在不同時期哲學家視野中的不同內涵,才能避免在研究辯證法時陷入思維混亂的尷尬,才能認清與馬克思辯證法內涵一致的辯證法,始終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分析問題,同時加深對辯證法概念的理解。
( 一) 辯證法的起源及歷史演變。
在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多亞學派、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馬克思以及現代西方哲學家,都對辯證法作了意義各異的解釋并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辯證法”在古希臘語中的含義是指雙方在談話中通過對立意見的沖突而揭示真理的技巧,換言之,辯證法是一種通過矛盾求索真理的方法。柏拉圖從哲學范疇的角度探討了“一”與“多”、“存在”與“非存在”、“動”與“靜”等矛盾關系,主張研究范疇和與之相對立的那個范疇間的關系。在《工具論》中,亞里士多德系統地討論了辯證法,他認為辯證推理旨在在具體科學范圍外對具體科學使用的公理、假設進行追問,其只適用于哲學領域,不能在具體科學中使用( 具體科學使用的是演繹和歸納)。經院哲學結合辯證法和信仰研究神學,運用“同”和“異”的類比辯證推理研究萬物多樣普遍的聯系。文藝復興時期的辯證法深受中世紀辯證法的影響而帶有神秘色彩,同時由于時代環境而帶有人文主義氣息,思想家借助辯證法否定宗教神學的不合理性。
到了德國古典哲學那里,康德把其看成是理性自身內含的矛盾; 費希特批判了康德關于“自在之物”的觀點,闡明了對立統一觀點; 謝林繼承了費希特關于矛盾的思想,將其應用于自然哲學; 黑格爾辯證法認為絕對精神推動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發展,后來馬克思對其作了揚棄。
中國的古代哲學富含辯證法思想!兜赖陆洝逢U述了“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后”相輔相成、相隨相伴的思想;《淮南子》中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寓言故事,體現了禍福相伴、看問題一分為二的辯證法思想;《易經》中天下萬物陰陽為根的宇宙觀蘊含了陰和陽互相依存,此消彼長推動世間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思想; 還有民間流行的俗語,如“絕處逢生”“過剛易折”“樂極生悲”等,都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芒。辯證法是與時俱進的。
在21世紀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辯證法與中國傳統辯證法相結合的體現,是對“同”與“異”、“沖突”與“合作”、“發展”與“戰爭”辯證關系的高超把握與應用的光輝典范。要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必須辯證處理好各項關系,如擴大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如何并行不悖,深化改革與穩定大局如何協調等。
( 二) 黑格爾辯證法、馬克思辯證法。
1.黑格爾辯證法。
黑格爾在考察資本主義社會時,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內的對立。他認為用人類思維的總體性而不是個體的思維即絕對精神去把握人類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的對象性產物———客觀世界( 自然界) ,是解決對立的必要條件。絕對精神貫穿整個辯證法體系乃至哲學體系。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核心是: 正題和反題在矛盾中發展,走向合題,接著走向合題的反題,合題的反題與其反題繼續在矛盾中發展,如此不斷地演變。正是由于辯證法邏輯的正題、合題、反題,黑格爾的哲學分為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個階段,精神哲學分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黑格爾的辯證法是為資產階級現存合理性進行辯護的國家哲學,其本人是資本主義制度永恒存在的代言人。“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1]221這是黑格爾運用哲學辯證法為德國現存不合理的制度、國家體系作合理化辯護。
2.馬克思辯證法。
馬克思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唯心論的觀點相對,是馬克思在繼承以往哲學合理成分的前提下,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變革黑格爾哲學的過程中,在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和馬克思對自己人生和職業經歷的反思過程中創立的唯物的、實踐的辯證法。用一句話總結其觀點,那就是用全面的、運動的、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并承認事物內部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矛盾”是馬克思辯證法的核心范疇,辯證否定觀認為事物在否定的否定過程中實現自我發展。這種否定不是對先前事物或事物發展前一階段的全部否定,而是將前者的合理性成分作為后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存在。馬克思辯證法經由列寧等蘇共領導人、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以及中國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等的不斷發展而臻于完善。需要說明的是,馬克思辯證法不是絕對真理,不是囿于馬克思時代的理論,不是教條式分析問題的方法,而是發展中的真理,是不斷接近完美終點卻沒有終點的思維方式,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
二、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批判的原因。
馬克思在研究德國哲學史時,非常重視在德國人心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的黑格爾哲學。他重點批判了黑格爾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并從自身立場和世界觀的轉變、黑格爾辯證法的局限性以及辯證法的變革需要等方面出發,批判了黑格爾的辯證法。
( 一) 黑格爾辯證法自身局限性的無法克服。
黑格爾辯證法自身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局限性,既體現在其哲學體系與辯證法的矛盾中,也體現在其辯證法對唯心主義合理性的論證過程中。
1.哲學體系與辯證法。
黑格爾辯證法的核心觀點是矛盾推動了事物的發展,這一過程是否定之否定,或者說“螺旋上升”。而他的哲學體系終結于“絕對精神”,這與辯證法是對立的,因為知識體系在黑格爾那里有了終點,這樣就走向了形而上學。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條的東西的辯證方法是矛盾的”[1]271。黑格爾的哲學體系與他宣揚的辯證法是矛盾對立的,兩者不相容。
這種不相容使得他的哲學體系沒有充足理由并在解釋資本主義時陷入了邏輯混亂,這種混亂與矛盾促使他的哲學深陷唯心論的泥潭不可自拔。如果用黑格爾的辯證法分析人類社會的發展,會得出人類歷史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的結論。
然而,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形而上學觀點卻要求建立一個完善的國家,把普魯士看作一個不受歷史周期律作用的永存的專制王國,那么,否定之否定規律在這種說辭下就顯得很尷尬———他要么承認自己的哲學體系存在很大的漏洞,要么否定“否定之否定”規律在辯證法中的角色。
2.唯心主義與辯證法。
黑格爾辯證法是“神秘的”,其辯證法是為了論證唯心主義的合理性。在國家與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關系上,市民社會被解釋為理念形態的國家的產物。盡管黑格爾的辯證法非常偉大,但還是走向了唯心論。“黑格爾整個哲學體系在本質上是具有抽象性的,純粹的思辨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起點”[2]。從思辨出發根本無法透視資本主義現實社會對立的根源,只能是理念到理念式地解釋世界,并且這種解釋是錯誤的,因為其變成了一種邏輯學的思辨游戲。絕對精神解釋的是精神自身的自我發展,而非客觀世界的發展及規律。
只有從現實的人出發,立足于勞動實踐,才能對資本主義運行規律作出正確解釋,這樣的辯證法才有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們可以作出這樣一個假設: 一個人在進行思考時,不論是不是哲學的,他先假定自己生活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中,認為自己思維的規定能夠規定現實的世界( 當然,他覺察不到這是一個現實世界) ,那樣他就會做出一些現實世界中人們無法理解的事情,或者是違背現實世界法律法規或既定規則的事情,這顯然是有害的。當國家哲學用這樣的方式去治理國家時,它就不能理解社會關系的物質性,這個國家也會患上心理精神疾病。因此,唯物地而不是唯心地運用辯證法,才不會導致“頭足倒置”的問題。
( 二) 馬克思立場和世界觀轉變的需要與必然結果。
馬克思的人生經歷對他轉向唯物主義有巨大影響。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在萊茵報社工作期間,由黑格爾唯心立場轉向費爾巴哈人本立場。記者的職業、報刊的被查封等社會經歷讓他比在求學生涯期間接觸到了更多社會的、現實的問題,例如摩澤爾河沿岸地區貧困問題、工人運動等,這讓他從黑格爾唯心論的支持者轉向人本唯物論者。
在研究以往哲學的過程中,馬克思發現舊唯物主義只是追求政治上的解放,而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實現人的解放必須從勞動實踐出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則從市民社會即物質生產實踐出發。黑格爾哲學是宗教神學的最后藏身處。要對宗教神學進行徹底批判,就要拋棄黑格爾哲學的立場,站在費爾巴哈的立場上,實現“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3],進而達到對宗教的世俗基礎進行批判的目的。馬克思認為,在塵世生活中要解放德國人民,在哲學上要實現唯物和人本的轉向,就必須批判作為“副本”的黑格爾哲學,必須先瓦解作為國家哲學和法哲學核心成分的黑格爾唯心辯證法,因為德國古典哲學是19世紀德國的精神統治者。
( 三) 德國古典哲學辯證法尋求出路的需要。
德國古典哲學發展史是一部浩瀚的思辨思想演化史。黑格爾企圖用絕對精神的運動解釋和解決現實一切問題,但資本和資本主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證明了黑格爾哲學是無法做到的?档乱越档牡聡诺湔軐W“在黑格爾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為他在自己的體系中以最宏偉的方式概括了哲學的全部發展; 另一方面,因為他( 雖然是不自覺地) 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走出這些體系的迷宮而達到真正地切實地認識世界的道路”。
只有改變哲學的發展動向,哲學才能繼續向前發展,才能解決實際問題。費爾巴哈通過批判思辨哲學和宗教神學,打開了通往唯物主義的另一扇大門。馬克思的實踐辯證法則承繼了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部分和黑格爾的辯證法部分,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那么,馬克思哲學如何實現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革命性變革呢? 第一,馬克思在清算黑格爾哲學時對后者的辯證法進行了改造,揭開了窒息辯證法的神秘外殼,發展了革命的方面。第二,在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沒有進入的社會歷史領域貫徹了唯物主義并將其與改造后的黑格爾辯證法相結合,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將唯物主義、勞動實踐與辯證法統一起來,發動了哲學革命,發揮了哲學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三、馬克思批判思想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通過對辯證法的批判,無聲地向后輩學者傳遞了他的批判思想。不論是國家的發展還是學校的思政工作,亦或是個人的提升,都必須具備批判思想和批判思維。面對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潮,面對有害文化對青少年思想的沖擊,面對人生各階段的差異與迷茫,我們要想在解決矛盾中前進,擁有批判思想是一個必要條件。
( 一) 民主建設要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
首要問題,我們要搞清楚實際是什么?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且處在初級階段,這是我國最大的實際。美國政客總是喜歡詬病中國民主,他們并非不懂辯證法,而是包藏禍心,目的在于輸出美國式民主和價值觀,強制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指出,“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民主建設要有中國特色,就要立足中國,辯證汲取古今中外的有益成果,在批判中自我完善。“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習總書記精辟的論斷指出了我國民主的形式。
我國人民當家作主采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式,不采取所謂的一人一票這種形式,是由我國國體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政體決定的。背離這一制度,國家必然會陷入動亂。民主建設要循序漸進,在否定之否定中完善;仡欀袊裰靼l展的曲折歷程,有“焚書坑儒”專制做法和復辟帝制狂妄言行對民主發展的破壞與阻礙,有“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的民主治國理論和“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政治學說對民主思想的豐富,有引進西方民主制度后與中國水土不服的迷茫……只有中國共產黨的民主主張———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才讓中國走上了正確的民主發展道路,這與中國共產黨人善于運用馬克思辯證法和善于批判是分不開的。
中國共產黨的民主理論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民主理論和其他國家的民主理論的批判過程中形成、發展和創新的,是在循序漸進中得到完善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對民主的論述是在批判黑格爾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以及君主制的過程中形成的。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把民主和專政結合起來,發展了馬克思的民主思想,這集中體現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鄧小平指出民主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民主建設不能搞大躍進,要有步驟地進行,必須處理好民主進程與社會穩定的關系,否則會出現動亂。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創新了評價民主的標準,創造性地提出將“八個能否”作為評價民主的準則。由此可以看出,黨的民主思想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下一步步完善的,是螺旋上升的過程。
( 二) 意識形態教育要貫穿批判眼光。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加上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網絡技術和經濟實力等方面的優勢,企圖對中國的各行業進行價值觀輸出和滲透。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是否具備批判思想和眼光,是否具有鑒別意識形態的能力,對意識形態安全特別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要影響。只有具備批判眼光,才能辨析科學與非科學的意識形態。
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被實踐和歷史證明了的正確的、符合我國國情的、能發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能動作用的意識形態。如果人們不具有批判思維,就會人云亦云,缺少分析問題和識別錯誤的能力,容易被心存歹念的敵對勢力或分裂勢力利用。只有具備批判眼光,才能發展意識形態理論。
理論的生命在于內含時代氣息,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理論必須與時俱進,否則理論就成了“高超的胡說”,結果是意識形態教育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甚至引起人們的反感。只有具備批判眼光,才能革新意識形態教育方式方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4]。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教育者對網絡傳播資訊的時效、方式、力量等有清晰的認識,尊重和掌握信息技術爆炸式發展的事實和規律,改進輿論導向方式,注重青少年群體的教育,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把好學校意識形態教育的網絡關。
( 三) 否定自我,提升自我。
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演化歷程證明了人在不斷批判自己的過程中得到進步。馬克思實現了哲學革命,為德國古典哲學找到了出路,正是源于他不斷的自我否定。在這一過程中,他由黑格爾哲學的崇拜者轉變為批判者,由唯心主義的支持者轉變為批判者,由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我們或許無法達到馬克思的境界,但自我批判肯定是有益的,一個不懂得自我批判的人是自負的、自我的、思想停頓的、無法自我調節的。自我批判與反思,用孫正聿教授的話說就是“思維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不但要反思、批判自己思維的內容,而且要反思、批判自己思維的方式,這樣才徹底。
《論語》有言:“吾日三省吾身”,即是說人要在反思中批判自己。“人非圣賢”,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一直正確、一直積極。對學生而言,批判自我有利于改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對商人而言,批判自我有利于發現經營中的問題,創新商業模式,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抓住消費市場發展方向,提高企業利潤;對國家公職人員而言,批判自我有利于改進工作態度和作風,減少失誤的發生可能,提高部門公信力,拉進與群眾的距離……總而言之,自我批判的根本意義在于自己下一次比上一次做得更好,讓自己少摔跟頭,少走人生彎路,這或許是馬克思批判思想對一個人成長的最重要啟示。
四、結語。
黑格爾辯證法自相矛盾的缺陷和唯心主義的神秘外殼,是馬克思對其變革的最主要原因。馬克思的報社編輯職業經歷等促成的立場轉向,是他批判黑格爾辯證法的緣起。德國古典哲學到了黑格爾這里已經沒有足夠的理由和力量去解釋資本主義世界和發揮改造世界的功能,是馬克思批判黑格爾辯證法的又一重要原因。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面臨的課題不同了,但人類是存在共性的,我們仍然可以與馬克思心靈相通,從他的批判思想和批判方式中得到黨的建設、思想教育和個人進步等方面的啟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四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221.
。2]白雪.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和繼承[J].理論觀,2019(5) :16-1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一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 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96.
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批判和變革的原因及啟迪
時間:2021-11-26作者:楊雨陽,門艷玲
本文導讀:這是一篇關于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批判和變革的原因及啟迪的文章,辯證法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認識論、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也是馬克思寫作哲學著作和《資本論》的重要邏輯方法和思維方法。
關聯標簽:
相關文章
- 上一篇:《孟子》中的“罔民”概念及其新思考
- 下一篇:盧梭對家庭的社會學認識探討
聯系我們
- 寫作QQ:
3008635931
- 發表QQ:
3008635930
- 服務電話:13701839868
- 售后電話:18930493766
- 郵箱:shlunw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