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學校體育而言,廣東省具有優良的學校體育傳統和深厚的學校體育基礎。廣東是快樂體育的發源地,是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的先行者[1].2007 年 5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 號)指出:“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擁有健康的身心,強健的體魄,不僅是青少年自身具有的特點,也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一種體現。要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把健康素質作為評價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
加快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考試評價制度,發揮其對增強青少年體質的積極導向作用[2].在此背景下,廣東在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中,以整體的觀念和寬闊的視野部署和設計學校體育,對中小學體質健康管理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嘗試,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運行模式逐漸成熟和完善,這些管理模式和經驗對促進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發展具有深遠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1 健康管理與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內涵
管理是指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及創新等手段,結合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以期高效地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3].而隨著人們對健康問題的重視,健康管理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目前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重點領域,20 世紀美國率先對健康管理進行了研究,Bemardsullivan[4]認為:個人健康管理是利用和調動個人及集體自身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韓啟德[5]將其定義為:”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狀況進行全面系統的監測、分析、評估,并為管理對象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對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干預和預防三個部分。上述概念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健康管理是一種對個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二是健康管理循環的不斷運行,即對健康危險因素的檢查監測-評價-干預過程。在我國,對于體質健康管理的相關研究多集中于對學生群體的研究,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概念,羅奇[6]在博士論文《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研究與應用》中認為:體質健康管理是指對個體或群體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并提供有針對性的科學健康信息和創造條件采取行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陸秀云[7]認為,對體質健康監測管理理解為全面的對體質健康進行監督、測試、分析、評價,并制定相應的改善和預防策略。莊弼[8]在研究中也提出:“學生體質健康管理與促進是指對學生的體質和體能素質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價,采用預防、維護和介入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體質、體能素質的主動干預的管理與實踐過程。”本研究基于以上對健康管理的定義并根據本研究需要,將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定義為:遵循學校體育教育的基本規律,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目的,在監測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評估,有針對性的釆取健康干預措施或健康促進手段以達到增強體質健康的效果的綜合活動。
2 廣東省學校體質健康管理體系及其運行模式
我國自 1985 年開展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以來,廣東省積極跟進和實施,相關測試標準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和推廣,但一直以來學校開展的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活動還只是停留在掌握有關的體質數據上,對學生出現的體質健康問題在指導、干預等措施上尚不到位,許多工作仍停留在應付和機械執行的階段,因此,針對體質健康測試存在一系列問題,廣東省教育部門認識到要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除了在全社會形成一個關注學生健康的良好氛圍外,必須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將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理念放在把學生體質健康測評結果提供給學校、學生和家長進行溝通反饋,并通過評估分析找出問題,根據不同學生和群體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個性化的運動處方和建議。
當前廣東省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經過運行和完善,已經形成良性的循環,其運行模式見圖 1.廣東省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管理體系,由目標、管理、測試及評價 4 個系統組成,這 4 大系統緊密聯系、有機結合、協調聯動,確保了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全面掌握和有效管理。
2.1 目標系統
目標系統對廣東省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及其運行起到宏觀指導作用,體現決策者的觀念,影響到整個健康管理活動和資源的利用。其管理職能表現在:首先,廣東省教育廳及各地市、縣教育部門成立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小組并制定工作實施辦法,組織開展各地體質健康監測、管理、督導檢查各項工作,省組織相關專家每年對各地工作進行培訓和指導,保證數據上報的規范和科學;其次,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學生體質藍皮書公告制度和學校體育安全保險制度;第三,針對各地區、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問題和做法以及學校體育工作專項督導的結果及時糾正相關政策和措施,從而建立長期有效監督機制。
2.2 管理系統
廣東省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系統是分層管理的模式,主要分為 3 個層次:
一是省一級的宏觀管理。其功能主要是組織和協調相關部門,制定和提出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測試方案,對人、財、物等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利用學生體質健康數據中心對各地、各學校學生的體質數據進行分類整理,每年定期通過學生體質藍皮書公布全省和各地區學生體質健康的整體情況。一方面讓各地區通過與同類地區以及全省的比較,了解本地區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為進一步改善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作為省教育行政部門了解學生體質健康的整體情況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并作為開展合格性評估、示范性評選和先進性獎勵的重要指標。
二是市、縣、區的各級管理。主要是指各地教育部門,它們主要貫徹落實上級的各項政策等,制定本地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有關政策、制度和要求,并給予業務指導和人、財、物等的支持,監督和配合不同學校完成測試任務,指導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
三是學校層面的管理。一方面學校建立由主管校長領導下的學校體育健康管理機構,相關支持部門包括校醫務部門、學生工作部門、體育科組,以及家庭和社會共同組成的管理平臺。另一方面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計劃及目標,并明確各職能部門的任務和權限。根據學生體質健康家庭報告書,為學生建立體質健康檔案等,找出學生體質健康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開展不同形式和內容的體育課和課余體育,提高體育課和課余體育的質量和效果,從而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見圖 2)。
2.3 測試及評價、反饋系統
學生體質測試的意義在于通過對學生進行綜合體質評價,使增強學生體質的任務變得更加客觀和實際,因此,學生的體質測試需要具有重要的信息反饋與調節功能。2007 年,廣東省成立了學生體質數據中心,建立了“學生體質健康網”,數據中心是廣東省學生體質健康管理體系的評價系統,其功能是對各地、各學校所上報的體質數據進行分析,并且通過體質藍皮書將學生體質健康情況每年的分析結果向社會公布,并將學生的體質測試分析報告通過移動的“校訊通”通知學生家長,實現多方管理,上級領導、體育教師、家長可及時了解畢業生的體質健康信息,報告中擬定了學生需要鍛煉的內容和處方,使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質量的改進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機制。
3 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管理模式
3.1 體育課堂教學的管理
1)集約式分散型管理模式。
集約式分散型管理模式:指的是集中控制與分散控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采用集約式管理要求各學校將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集中管理的同時,構建不同水平體質狀況進行細化歸類組成學習小組,通過老師的指導,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練,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促進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制訂運動處方基本步驟流程:健康檢查→體質測定→運動負荷試驗→制定運動處方初步方案←→實施和修正方案←→運動效果評估。
2)體能素質課課練管理模式。
體能素質課課練就是指在每節的體育課中,依據學習目標及內容,科學合理地安排有針對性的的身體練習。其干預模式主要是:(1)加強對學生(個人)體質健康標準成長跟蹤及體能發展診斷卡的管理;(2)通過建立與加強學校體育衛生室學生常見病調查跟蹤表的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課課練手段;最后通過抓體能素質“課課練”的高效課堂來提高學生體質健康。
3)高中選項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
目前普通高中選項教學多數學生的實際運動負荷遠遠達不到要求,不同運動項目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發展既有明顯的優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別是有氧耐力素質,由于項目的特點很容易被忽視,教學中所教授的技戰術更多的是低層次、簡單的重復。針對此一問題,部分高中學校嘗試了“套餐式管理”模式。所謂套餐式管理模式,是指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選項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與實際教學情況,給不同的選項設定相應的教學套餐,以學生主選項目為主要教學內容,并有針對性地合理搭配輔助項目,讓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得到均衡全面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而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教學管理模式。這種課的基本部分仍然以學生主選項目的教學為主,只是在每節課的準備部分、練習間隙時間、結束部分前或主教材中穿插,安排 8~12 min 的素質輔助練習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各項目忽視的內容。這種套餐式的管理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方法與手段,又為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廣東省各地中小學通過創新體育教學的管理模式來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實踐還有很多,如“主動發展”的體育教學管理模式;針對目前城區學校體育場地面積有限的提高小場地初中學生體能的管理模式等;與此同時,還開展模式創新的研究,如通過定向運動提高初中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管理模式;多元發展的體育特色項目教學與管理對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研究;初中體育課以目標教學與體育素質管理的實驗研究等。這些體育課堂教學的管理模式都采用了體質測定、制定運動處方、實施效果監測、完善運動處方的各個層次的管理,對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發揮了作用。
3.2 課余體育活動的管理
1)陽光體育俱樂部教學管理模式。
陽光體育俱樂部教學管理是學校體育教師組織俱樂部技術委員會,俱樂部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由原來的主授者變為組織者和輔導者。
教學的基本形式是教師集中輔導,學生分散練習。每周教師以體育課的形式輔導一次,并要求學生參加俱樂部輔導站的活動 1~2 次。俱樂部的活動時間絕大部分安排在下午,不占用正課時間,這樣有利于集中安排俱樂部的各種活動。適當開設相關項目的教學比賽。
教學比賽不僅能夠讓學生更主動鍛煉,而且在比賽中能夠激發學生對項目學習的興趣。俱樂部教學注重完善成績評定以及體質評價跟蹤體系,及時對學生體育學習的成績進行評價,對考核的數據及時匯總和整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學生個人體質數據。根據學生體質情況的變化,有針對性地變換俱樂部訓練方式,以及強度。從而更有效、科學地提高學生體質健康。
2)大課間體育活動管理模式。
大課間是學校促進學生體質健康較為成熟的一種管理模式,其運行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健全學校大課間的管理機構,學校成立以校長、教導主任、大隊總輔導員、總務主任、體育教師、衛生老師、級長、班主任、骨干教師等人員組成大課間體育活動管理機構,規定大課間體育活動時間。由體育科統一指揮年級指導小組協調安排各班的體育活動,班主任、體育老師、任課老師均有明確分工,建立領導小組督查制、班主任現場督促制、體育教師指導制、大課間體育活動評比等多種制度。醫務指導小組負責學生參加大課間體育活動時的醫務監測,負責發現和處理活動時出現身體不適的師生,安全管理小組負責制止和提醒違反活動安全規定的學生,使大課間體育活動安全、有序、有效進行。
二是按體質分組,提高練習效果。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數據,按照測試項目的最終評價把學生分成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把不同學生按體質進行同類同項目分組。體育科管理小組針對各體質鍛煉小組的存在問題安排相應的練習內容加以強化提高,全優學生則安排到不及格體質鍛煉小組進行一幫一輔導。教師做好相應的跟蹤觀察,對鍛煉態度認真,效果明顯的學生及時對其進行練習小組的調整,或獎勵學生提前參與興趣小組活動。此外,要根據學校的場地設施、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統籌規劃活動場地。
三是師生參與、家校聯手。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學校責任重大。為了讓家長清楚掌握自己孩子的體質健康水平,學校通過“互教通”信息發布平臺、班主任老師發信息或家長會直接交流等方式告知家長孩子的體質健康狀況。請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健康促進工作,對于出現超重、肥胖、過輕體重、營養不良等現象的家長要注意孩子的飲食均衡,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對于柔韌性、1 分鐘跳繩、肺活量、400 m 跑、立定跳遠、投擲沙包等項目測試不及格的學生,建議家長要盡可能地根據學校的指引讓孩子進行與之相關的練習。通過加強活動環節的緊密銜接和對各組各類學生采取動態、激勵管理,形成重點發展學生體質,兼顧興趣,先集體后分組,重點幫扶體育后進生的管理原則和模式。
還有學校的大課間體育管理在保持傳統大課間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體發育特點,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從大課間運動項目、運動時間、運動強度以及運動頻次等幾個方面制定了大課間運動的干預方案,實施了場地劃分與器材管理、建立了大課間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經過了長期的實踐,提高了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鍛煉效果,培養了學生自主鍛煉的習慣。
3)體育特色(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管理模式。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 7 號文件,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使學生有效的掌握兩項運動技能,廣東省教育廳在 2009 年發文要求:“小學 1、2 年級的 4 節體育課可采用 2+1+1 模式(其中 2 節常規體育課,1 節學校體育傳統項目或體育特色教學課,1 節形體課);小學 3年級到初中 3 年級的 3 節體育課可采用 2+1 模式(其中 2 節常規體育課,1 節傳統體育項目或特色體育項目課);高中體育課的選項教學,以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和特色項目教學為主,形成學校的體育特色,打造學校的體育品牌,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掌握 1~2 項終身體育的運動技能。”[9]
各地根據自己學校實際條件,開展以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為抓手的特色體育項目管理模式,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在一校多品的學校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 2 項運動項目進行鍛煉,在一校一品的學校中學生必須參加學校特色項目的學習及鍛煉,再選擇其他興趣項目的練習。在特色體育項目的管理模式中,學校必須做到三結合:以體育課程引領,編寫校本教材按照教學計劃,保證每周一節體育特色教學,并進行學習評價;在大課間體育活動學習及提高;通過多種多樣的競賽不斷提高水平。幾年的實踐證明: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管理模式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的提高的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4 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實施效果
我省各地認真貫徹中央七號文件精神,各級教育部門積極探索和嘗試不同形式的管理模式,組織開展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陽光體育活動,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自 2010 年以來,全省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連續 3 年都在呈上升趨勢。
小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逐年增加,合格率從 2010 的 96.36%上升到 2012 年的 97.1%,整體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優秀率上升非常明顯,從2010 年的 21.66%上升到 2012 年的 24.21%,上升了2.55 個百分點。隨著健康觀念的重視,學校日漸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生的身體素質逐步提高。
初中學生、高中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也穩步上升,全省初高中學生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在 2012 年也分別達到了 94.07%和 93.57%,其中優秀率也分別從 2010 年的 12.49%和11.17%上升到 2012 年的 19.19%和 13.17%.中小學生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優秀率的提升效果相當顯著,2012 年,在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重視下,我省的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工作取得喜人的成績。①
5 結論和建議
5.1 結論
1)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是指遵循學校體育教育的基本規律,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目的,在監測學生的生長發育與生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評估,有針對性的釆取健康干預措施或健康促進手段以達到增強體質健康的效果的綜合活動。
2)廣東省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管理體系,為了能夠實現管理的效果和目標,構建了由目標系統、管理系統、評價系統、反饋系統協調構成的廣東省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管理體系和運行模式,這四大系統緊密聯系、有機結合、協調聯動,確保了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全面掌握和管理。
3)通過創新體育教學和課余體育活動的管理模式來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實踐,主要包括集約分散式、“體能課課練”、高中套餐式、體育俱樂部、大課間活動及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等多種多樣的管理模式,這些管理模式都應用了體質測定、制定運動處方、實施效果監測、完善運動處方的各個層次的管理,對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發揮了切實作用。
4)廣東省通過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探索和實踐結果表明,近 3 年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呈逐年上升趨勢,《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逐年增加,優秀率的提升效果顯著。
5.2 建議
1)2012 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進一步明確指出:要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深入分析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分類別公布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總體結果,動態把握學生體質健康發展變化趨勢,有效指導學校體育工作。根據此項要求應在現有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庫的基礎上發展可以縱向追蹤的個性化運動處方管理系統。進一步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人才培養,提高家庭的健身意識,加大全民健身的投入與宣傳力度,形成一個更具特色的體質健康科學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體質健康測試優勢,抑制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斷下降的趨勢,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提高。
2)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水平。在現有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除了包括檢測、分析、評估、指導和干預外,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系統的咨詢和學習功能,能夠讓中小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體質健康管理的有關知識,對自己的健康進行科學的管理。若借助于現代通信工具(手機、電腦等),還可以對自己的健康進行全天候實時管理。
參考文獻:
[1] 吳鍵,章柳云。 “課改萬里行”廣東兩地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調研報告[J]. 體育教學,2010(10):4-11.
[2] 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EB/OL].
[3] 希爾。 管理學(中國版)[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62.
[4] 杜小安,朱斌。 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服務管理模式與運用[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8):91-94.
[5] 韓啟德。 2013 中國醫學人文評論[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121.
[6] 羅奇。 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研究與應用[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