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更好實現大學體育的健康促進價值,利用大學生體育參與體驗調查量表,分析不同性別、民族、文理科類別、年級、生源地、學校屬地大學生的體育參與狀況。研究認為,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體育參與整體及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各維度中沒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文理科類別、年級、生源地、學校屬地大學生在體育參與整體及各維度中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其原因可能是同伴、學校等因素對體育參與環境氛圍及條件保障的影響;男女大學生比例、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新鮮環境、激勵引導、技能收獲的影響;家庭條件、教育文化影響;氣候條件、傳統習慣、學校制度政策的影響。研究基于不同大學生群體在體育參與不同維度中的差異性,為改善提升大學生體育參與質量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 背景特征;大學生;體育參與;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ion,and better realize the health promotion value of college sports. Use the college student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survey scale to analyze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ethnicities,arts and sciences,grades,student origins,and school territorie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Han and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overall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ports emotional participation,cognitive participation,and behavioral particip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arts and sciences,grades,student origins,and school territories in sports participation as a whole and in all dimensions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difference.The reason may be the influence of peers,schools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and conditions for sports participation;the influence of the ratio of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the influence of fresh environment,incentives and skills gains;family conditions,education and culture influence;climate conditions,traditional customs,school system policy influence.The research provides a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view of th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by different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體育以其重要的健康促進價值,在緩減青少年學習壓力、休閑娛樂、強身健體、培養意志品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體育參與指學生面對一定院校環境條件時投入的時間與精力,包括行為參與、情感參與、認知參與;參與質量影響著能力發展[1]。體育參與指采用體育的方法、手段實現體育目的的活動及在各類體育活動中的行為和意識表現,包括以運動參與為主的體育鍛煉,也包括體育的組織、管理、宣傳、觀賞等方面的行為活動[2]。體育參與從頻次、質量及類型特征上體現了體育互動中的動作競技、體育規則、體育文化交流關系。通過體育參與擴大社交網絡,緩解青年群體心理壓力,減少和預防慢性病患[3],增強體質健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體現了總書記對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青少年健康的關注。研究者們從個體、學校、家庭、社會等不同層面對促進青少年體育參與進行了相關研究,卻缺少針對背景特征的個體與群體的差異性研究,不利于因材施教。
筆者試圖通過對不同性別、民族、專業、年級、生源地、學校所屬地域背景特征下大學生體育參與整體及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各自維度的異同性分析,以期從微觀視角明確大學生體育參與不同維度的群體性差異,為大學生體育參與相關策略精準實施,充分發揮體育參與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解決青少年體育參與不足等現實問題,建言獻策。
1 、研究方法
1.1、 問卷調查法
2018年4~6月在山東省內高校發放2輪預測試問卷,分別對初始量表和稍作修改的量表進行了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最終確定正式問卷。2019年4~6月,在部分地區隨機抽取大學體育課班級,本著學生自愿的原則在每個所選班級調查10人,共發放正式問卷6 200份,回收有效問卷6 038份。
1.2 、數理統計法
應用SPSS20.0、AMOS22.0軟件對有效數據進行分析。
2、 測量工具
采用劉宏哲根據全美大學生參與度調查問卷(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4]、美國大學生就讀體驗調查問卷(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5],并結合學生參與理論及中國大學生實際狀況修訂的“大學生參與體驗調查量表”[6],測量大學生的體育參與狀況,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因大學生體育參與與學習參與的差異性,對原量表的表述及個別題項稍作改動,如“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科技競賽和自主科研活動”改為“教師指導學生參與體育競賽和自主體育鍛煉活動”。量表包括行為參與、情感參與、認知參與3個維度。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從“1”(從沒發生)到“5”(經常有過),要求學生作答全部題目,得分越高表明大學生體育參與程度越高。經過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行為參與、情感參與、認知參與3個維度的相關系數為0.734~0.809(P<0.01),Cronbach’s Alpha值為0.948,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和信度[7]。
3、 研究結果
3.1、 不同性別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經檢驗,男女大學生在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如表1所示。“Eta平方”(效果值)<0.06,性別變量與大學生體育參與檢驗變量為低度關聯強度。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3.2 、不同民族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經檢驗,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如表2所示,平均數上的差異可能是抽樣誤差或偶然造成的。
表2 不同民族大學生體育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3.3、 文理科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經檢驗,理工類大學生與文科類大學生在體育參與各維度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如表3所示。“Eta平方”(效果值)<0.06,說明文理專業類別與體育參與各維度檢驗變量為低度關聯強度。
3.4、 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經檢驗,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差異性呈現的整體檢驗F值達到顯著水平(P<0.05),如表4所示。大學生體育情感參與維度:大一年級學生高于大二年級和大三年級學生;認知參與和行為參與維度:大一年級和大四年級學生均高于大二年級學生,大一年級學生在大學生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方面均高于其他3個年級學生,大二年級學生在體育參與整體及其各自維度均表現了較低水平。
表3 文理科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表4 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3.5、不同生源地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經檢驗,城市、鄉鎮、農村不同生源地大學生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差異性呈現的整體檢驗F值達到顯著(P<0.05),如表5所示。城市來源大學生在大學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方面均高于鄉鎮來源大學生,農村來源大學生在體育情感參與維度上高于鄉鎮來源大學生。
3.6、 不同地域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經檢驗,不同地域大學生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差異性呈現的整體檢驗F值達到顯著(P<0.05),如表6所示。華北、東北地區大學生在大學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維度上高于其他地區大學生,華南地區大學生在大學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維度上低于其他地區大學生。
表5 不同生源地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表6 不同地域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表6 不同地域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4 、分析與討論
4.1、 性別
男女大學生在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方面均呈現了顯著性差異。這與眾多研究表明的大學女生較男生而言體育鍛煉積極性不高、運動量不足相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女大學生自身、同伴、學校等因素沒有形成激勵其體育參與的良好體育環境氛圍,體育參與的起始動力不足、持續條件保障缺乏、結果體驗感降低。
首先,自身方面運動技能水平低,可選擇項目少。大學校園籃球、足球等對抗性強、技能要求相對高的競賽類項目參與困難,即便參與也多是場邊加油鼓勁的看客,而這些項目又多是大學男生所喜愛的,經常場地爆滿,且能夠自主靈活組織各類比賽。
其次,同伴缺乏、互動性差,導致其參與不足。大學女生在體育同伴選擇上較男生具有更高要求,只是在運動場地上、運動過程中結交困難,如參與較多的跑步項目缺少同伴陪同單調乏味、羽毛球項目投入高導致同伴互動性參與的激勵效應不足。
最后,學校場地供給不足、課程供需錯位,課后激勵乏力。一方面,三大球等集體對抗性項目場地多被男生所占有,另一方面女生參與多方受限、動力不足。學校針對女生開設的課上體操類項目課后開展困難,校內自主性參與受制于場地條件缺乏,校外參與又需一定資金支持,項目參與多是伴隨著課程考核的完成而終結。
4.2、 民族
漢族大學生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體育參與整體及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各維度上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體育參與過程中能夠充分融入到一起。
4.3、 專業
理工類大學生與文科類大學生在體育參與整體及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各維度上均具有顯著性差異。一方面可能由于大學文科類專業女生較多,因男女生的差異性而導致。另一方面,可能因為文科類大學生自身條件限制,或是喜靜少動思想對文科類大學生體育參與的不利影響相對嚴重,學校對文科類大學生群體在體育參與保障中沒有針對性等原因導致其體育參與興趣不高、動力不足。在促進大學生體育參與實踐中要對文科類大學生這一群體予以關注。
4.4 、年級
不同年級大學生在體育參與整體及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各維度上呈現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大一年級學生在大學體育參與方面高于其他三個年級學生。大二年級學生則在多方面表現出較低的水平,大四年級學生整體好于大三年級學生。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新鮮環境內生參與動力。大一學生剛從中學升入大學,從一所學校走入一座新學校,從一個熟悉的地方走到另一個城市,中學緊張的學習備考壓力被大學輕松愉悅的學習生活氛圍所取代,對新鮮環境事物的好奇感增強,對學校、院部活動熱情高漲,體育以其特有的集體融入功能備受大一新生們喜愛,不同層次水平的體育比賽頻繁舉辦,學生以組織者、參賽者、志愿服務者、旁觀者等不同身份積極參與,表現了極高的體育參與熱情,從內心深處激發其體育參與動力。
(2)引導缺失導致其參與(興趣)下降。經歷大學一年的學習生活,升入大二年級后,其基本適應了大學教育、文化、人文等環境,新鮮、好奇感降低。大學體育課、體育活動、體育競賽等不能激發大學生持續的體育參與熱情,僅靠新鮮感激發的體育參與熱情難以持久。由于后續缺乏有效的參與激勵與引導,內驅力不足,對體育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下降,導致大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現象出現,迷戀網絡疏于運動成為常態。如一年一度的全校運動會,成了大一學生的體育節日、高年級學生的小長假。
(3)激勵不暢導致其參與(持續性)中斷。多數大學僅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體育必修課,大學三、四年級則只剩一年一度的體質測試了。沒有體育課監管評價的大學生體育活動多以自主參與形式為主,在自身惰性與外界保障性條件因素缺乏情況下,在大學生克服自身限制、尋求外界支撐需在激發內生動力與實施外生指引力的作用下,維持體育參與的持續性。為了避免大學生即便知道體育鍛煉對身體的各種益處也懶于付諸行動、知行不一的現象,有效發揮大學各種激勵機制作用、形成內外合力顯得尤為重要。
(4)技能收獲不足導致其參與(目的)轉向。運動項目技能基礎差、中小學階段的最佳技能學習期被錯過,大學一周一次的體育課難有根本性突破,經過大學一學年的運動技能學習,預期與實際收獲相差甚遠,參與競賽困難,體育運動酣暢淋漓的樂趣體驗丟失,直接導致部分大學生體育課與學技能、增體能的初衷偏離,體育課成為完成學分取得畢業條件的工具。其體育參與主動性缺失、被動性增強,體育收獲難以隨年級的增長而提高。
啟示:
(1)創造外部環境,激發其參與熱情。通過創設完善大學體育物質、制度、文化環境,為大學生體育參與提供物質支持、制度激勵、文化熏陶,增強體育參與收獲感。以愉悅的收獲感提升大學生體育參與熱情;以完善的運行機制成就大學生體育參與的持續性;以良好的文化氛圍激勵大學生體育參與的傾向性。
(2)筑牢運動技能根基,提升其體育參與能力。明確技能掌握的終身受益性,掌握好運動項目技能不但利于大學生在校階段的競賽參與,更能夠促使其在離校后的工作生活中繼續參與,“愛上一個項目,伴隨長久運動。”以良好的運動技能筑牢大學生持續體育參與的根基,在快樂的興趣體驗中尋求體育參與的契機。
調查發現,因大三、大四年級學生幾乎沒有體育課,導致年級調查樣本數量差距較大,可能會對研究數據造成一定影響,成為本研究的一個不足之處。但依據調查中大學生體育參與質量提升困難、體質下降的事實,數據上可能的偏差并不妨礙對大學生體育參與狀況的整體分析。
4.5、 生源地
城市來源大學生在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維度及體育參與整體方面均高于鄉鎮來源大學生,在體育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維度高于農村來源大學生,農村來源大學生在體育情感參與維度高于鄉鎮來源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其相關要素總體呈現出城市好于農村、農村好于鄉鎮的狀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1)環境條件影響。城市來源大學生體育物質基礎、體育公共服務資源、體育氛圍較好,受中學時期家庭、社區及城市建成體育環境等影響,體育認知水平、參與積極性高。農村來源大學生雖然體育環境條件較差,但受其參與農活及其他體力勞動等影響較多,且有更多時間玩耍于田間地頭,對體育參與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吃苦耐勞的經歷使其更易于從情感上接受體育。鄉鎮來源大學生處于農村與城市的中間地帶,體育場地設施及青少年體育活動氛圍落后于城市,體力勞動機會不及農村學生,對大學時期體育參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2)教育文化影響。城市來源大學生在中學時期擁有相對豐富的教育資源,素質教育開展狀況較好,學校體育能夠從課程、師資、場地器材等方面發揮應有的體育參與促進作用。城市相對完善的社會體育運行系統,為青少年體育參與創造了更多機會,如各級別體育項目協會、社會團體組織等開展的體育活動,對青少年認識體育、參與體育、掌握運動技能、培養體育興趣、養成體育習慣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6 、地域
華北、東北地區大學生在體育參與整體及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維度上高于其他地區大學生,華南地區與西南地區大學生在體育參與整體及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維度上低于其他地區大學生。
微觀層面的體育參與各維度雖然總體性差異與體育參與整體基本一致,但在個別維度上具有一定差異性,如在體育整體參與上西南地區大于華南地區,而在體育認知參與維度方面兩者則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這也為體育參與促進的微觀層面改善提供了更為細化的依據。
分析大學生體育參與及其相關要素地域性差異的原因可能是:
(1)氣候條件影響。我國華北、東北地區氣候相對干燥、少雨,對以戶外活動為主的大學體育較為有利,特別是東北地區夏無酷暑,冬季雖然天氣寒冷,卻有利于戶外冰雪項目的開展。華南、西南地區高溫多雨的天氣對大學生室外體育活動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
(2)地域文化傳統習慣影響。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文化及民族傳統體育習慣等對大學生體育參與思想意識等的差異性影響可能也是造成大學生體育參與相關要素差異性表現的原因所在。
(3)學校制度政策影響。不同地域大學在大學體育課程安排、體育教師職稱評定、大學生體育參與評價方面體現了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學生被過多放任,對大學體育開展及大學生體育參與促進難以形成有效激勵機制。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不同背景特征大學生體育情感參與、認知參與、行為參與的差異性分析結果表明:三者在性別、文理科類別、生源地、年級、地域上表現了一定的差異性,在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沒有顯性差異。
(1)不同性別、文理科大學生在體育參與各維度上的差異性同體育參與整體上的差異性基本一致。
(2)不同年級大學生在體育認知參與、體育行為參與上的差異性同體育參與整體上的差異性基本一致,大一年級學生在體育情感參與其他兩個維度上的整體參與領先于大三學生。
(3)不同生源地大學生在體育認知參與維度上與整體參與一致,在情感參與方面農村生源地學生的整體參與領先于鄉鎮生源地學生,在行為參與方面城市生源地學生的整體參與領先于農村生源地學生。
(4)不同地域大學生在體育參與各維度之間的差異性與在體育參與整體之間的差異性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不同之處。研究為在大學體育教學及活動實踐中明確不同背景特征大學生的體育參與整體狀況,認清其在體育參與不同維度上的現實差異,從各個參與維度中尋求體育參與促進的整體提升路徑提供了依據。
5.2、 建議
以體育參與需求為導向、以突破實踐障礙為手段、以參與效果實現為尺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解決大學體育性別、區域、城鄉不平衡發展的差異性問題,提升大學體育綜合育人功能。在大學體育的教、練、賽上苦鉆研,深挖掘,積極創造促進大學生體育參與的條件氛圍,強化教師“教”、學生“學”、學校“管”的主體意識,做到“教有所會、練有所獲、賽有所長”。以“教”促學、以“練”促動、以“賽”促升,學技能、強體能,錘煉意志、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生理機能、運動技能、心理品質、滿足體育情感體驗的需求,推動體育參與的持久性。
5.2.1 、堅持體育參與需求導向,引領體育參與者思想行為
學生體育參與需求的供給狀況影響著學校體育目的實現及體育課程、體育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結果,決定著學生的體育參與行為。根據哈貝馬斯社會系統陷入困境的危機表現理論,社會成員對大學體育社會認同的性質、社會系統對大學體育的控制功能、大學體育的組織原則,決定著大學體育狀況。
體育學習是學生身與心、認知與體驗、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高度協調統一的活動,課程設置、專業技術指導、場地設施等影響著學生學習興趣及體育參與的持續性。技能水平影響著競賽參與;運動量影響著體能發展。應從思想上確立師生間的平等互動關系,樹立以“大學生為本”、以“生活為取向”的多元體育價值觀念,價值指向由“成才”轉向“成人”。通過物質保障和文化制度調控,體現體育與生活融合、體育參與自主多樣、體育活動日常性特征的大學生體育生活化,促進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相互關聯、和諧統一,滿足大學生體育參與需求,激發體育參與動力,引領大學體育發展。
5.2.2 、突破體育參與實踐障礙,通暢體育參與行為路徑
學校體育課、課外自主體育活動、學校體育競賽、體育社團活動、體育俱樂部活動是大學生體育參與的主要形式,體育運動技能與知識既是體育知識符號的外在表征,也是體育參與的前提基礎,影響著以競賽為載體的體育參與效果。實踐中,以大學體育教育教學導向,促使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轉變,深化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學生等多元主體間的信息溝通、反饋及參與質量建設,突破邊界壁壘。在運動技能傳授中,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兼顧個體技能、性別等差異,師生共創主體參與創造意識,參與過程體驗討論、合作、反思與總結的大學生體育參與文化氛圍。以體育項目協會、俱樂部、班級、院系聯賽等形式,搭建體育文化傳承創新平臺,解決諸如教學上的體能與技能之爭、參與上的自由與強迫之爭問題。鼓勵更多旁觀者能夠親身體驗運動競賽的樂趣,避免競技運動精英對大學體育有限資源的過多占有并導致對大眾參與的忽視,擴大大學體育受眾群體,開通面向全體大學生的體育參與行為路徑。
5.2.3、 加強體育參與效果評價反饋,激發體育參與行為動力
“追求身心健康自由”是體育教育的原點、終點和學生體育行為的內在動力,是學生關注體育、參與體育、熱愛體育、享受體育的生命需要,通過身體運動增強生命健康、體驗生命活力是體育行為的“本真”和體育參與效果的評價標準。應樹立“生命體育價值觀”,優化主客體相結合的學校內部治理機制,以防學校教育的工具性異化;改善體育參與條件,重視非理性因素和體育游戲對學生體育行為養成的作用;體育評價機制兼顧個體差異,關注體育行為主體、行為動機、行為實施、行為結果,貫穿體育教學過程。從體育教育理念、管理、目標、手段、方法等方面進行評價反饋,防止學生體育行為異化,發揮“以評促練”對學生“成人”教育和主體性培養的導向作用,激發學生體育參與的動力,實現體育教育任務中的學生“體育行為養成”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宏哲,劉金蘭,林盛.大學環境影響學習收獲的自主參與模型解析一基于K大學調查的實證[J] 復旦教育論壇, 2012,10(5):39-44.
[2]劉一民體育行為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3.5.
[3]黃安龍使用多模型識別技術探索體育鍛煉的健康回報效應一-基 于2012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分析[J].體育學刊, 2017,24(2):73-79.
[4]優伯網.全美學生學習投入調查( NSSE ) [EB/OL].[2020-12-17] ht:/sse iub .edu/.
[5]優伯網美國大學生就讀體驗調查問卷( CSEQ ) [EB/0OLJ.[20-12-17ttp://cseq iub .edul.
[6]劉宏哲高校環境與學生動機對自主參與的調節機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 2013:28.
[7]鞏慶波,耿家先,程旭冒,等大學生體育環境感知、體育參與、體育收獲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21,38(2)-22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