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我國體醫融合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現狀以及重要性進行分析,對執行過程中的現實困境及對策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體醫融合能夠為群眾健康需求提供解決手段,解決我國健康危機的核心方法,實現公共健康治理效能現代化。體醫融合在執行中存在認知水平不高、政府機構職能劃分不明確、目標群體的認知程度不高、未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格局的問題;诖,提出應不斷完善理論體系和政策、樹立思想先行的理念、實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等對策。
關鍵詞 : 體醫融合;現實困境;對策;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ortance of sports and medical integration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studies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orts and medical integration can provide solutions to people′s health needs, provide the core method to solve China′s health crisis, and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public health governance efficienc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cognition, the unclear pis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low level of cognition of the target groups, and the lack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Based on this, we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olicies, establish the idea of thinking first, and realize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Keyword: sports and medicine integration; realistic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形成以健康中國為戰略的頂層設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不斷補體育弱項、強體育短板,同時要不斷提升體育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加快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通過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建立運動處方庫,推動體醫融合模式,實現中國特色的體醫融合道路[1]。本文通過對我國體醫融合政策執行的現狀進行分析,對相應對策進行探討,旨在為更好地落實體醫融合提供參考。
1、體醫融合政策的提出及重要性
1.1 、體醫融合政策的提出
1.1.1、 發展體醫融合的政策支撐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在2012年發布“健康中國2020”的戰略規劃,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重要性[2]。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將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地位。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通過建立運動處方庫,推動體醫融合模式。201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都是強調推動體醫融合的政策性文件,2020年《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推動體醫融合,建立、完善運動處方庫,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建立體醫融合的健康管理機構[3]。由此可以看出,近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體醫融合的發展,體醫融合是將體育、醫療等多項技術手段綜合運用于科學健身、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中,使生命獲得健康促進。而體育運動具有安全、有效和持續的特征,在保持身心健康、提高身體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5]。但目前體育與醫療并未實現真正的融合。體育涵蓋文化、教育、競賽、組織、科學技術等諸多要素,是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等的合集。醫學包括基礎醫學、檢驗醫學、康復醫學、臨床醫學等領域6]。究竟“體”與“醫”在何種領域可以結合、怎樣結合,制度和政策誰來制定和執行,具體的標準有哪些,在現階段體醫融合的政策導向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也沒有提供有效的實施路徑和方法。雖然體醫融合政策頻繁頒布,但規范化、程序化的政策體系并沒有形成,因此,亟需對體醫融合的政策進行制定和完善。
1.1.2 、體醫融合的實踐探索
自2016年體醫融合首次在學術期刊上正式提出后,一直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2016年重慶醫科大學成立了第一個體育醫學院,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成立體醫融合促進與創新研究中心,2018年成立體育醫學學會,2019年北京市體育局簽訂體醫融合協同創新戰略合作協議,2020年成立體育運動與健康分會。除學術界積極探索體醫融合,各地方也積極采取探索措施[4]。如北京海淀區開展的“體醫結合+互聯網線上線下”模式,上海嘉定開展的“1+1+2”模式等。北京的廣安醫院將體育運動引入臨床,采取運動的方式對3種慢性病進行預防和治療。在各界不斷積極探索下,推動了體醫融合的發展,建立了集體質測量、科學健身指導、運動能力、運動康復、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為一體的健康服務平臺。
1.2 、體醫融合政策的重要性
1.2.1、 為群眾健康需求提供解決手段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社會各界都在積極推行體育運動,同時將運動融入到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傳統中醫有“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理念。新中國成立后,以增強人民體質為目的,積極開展群眾體育,在2007年運動醫學學會發起的運動是良醫的活動也在多個地區開展。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慢性疾病曪患風險增加,久坐少動人群增加,老齡化現象嚴重,超重肥胖人數持續增加,這些都成為我國社會發展中難以回避的民生問題。因此,體醫融合成為了滿足健康需求、解決社會關心問題的較好解決手段。
1.2.2 、解決我國健康危機的核心途徑
體育運動可以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是從被動治療向主動治療最高效、最經濟的手段。實施體醫融合的目標是實現國民健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體育、教育、醫療等多部門聯合推進,從以治病為中心的理念向以預防為主的轉變,實現以醫療干預向非醫療健康干預的轉變。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體系、構建健康美好環境、優化健康相關服務、發展健康產業的大環境下,體醫融合是我國解決健康危機的核心途徑。
1.2.3、 實現公共健康治理效能現代化
建國初期,毛澤東同志在1952年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口號。1982年“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寫入憲法。1995年《國民健身計劃綱要》確定全民健身的重要地位。2007年“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的口號由教育部提出,并在基層廣泛開展[71]。這些政策都為體醫融合的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方向。但是體醫融合僅靠單獨的部分難以有效開展,必須建立以預防為主的理念,通過運動處方等手段,提高對亞健康的預防水平和慢性疾病的康復水平,實現健康促進、智力提高、疾病減少、壽命延長,實現公共健康治理效能現代化。
2 、體醫融合政策的現實問題
目前,體醫融合發展的最大困境是體育與醫療兩個部分聯結性低,雖有相互結合但缺少系統性指導,造成實際工作中互動不積極、協作困難的現象,這些問題成為現階段全民健康領域的短板,制約了體醫融合的發展,使公共服務體系難以形成。其次,醫務與體育工作者知識錯位,即醫務人員不具備運動的知識和技能,而體育相關人士缺乏衛生保健、醫學知識,導致實施體醫融合中存在盲目性,不能對病患采取合理有效的運動治療方案。再次,由于體醫融合是新興領域,政策不完善、執行機構不落實造成體醫融合在基層實施不到位。同時,盡管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開設體醫融合相關專業,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仍存在專業定位不清晰、不能與體醫融合的需求相適應的問題。
2.1 、民眾認知水平不高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積極推動體醫融合的健康服務與疾病管理模式,將體醫融合作為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治療的重要手段[8]。但是目標設定模糊,對體醫融合的標準、要求、內容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同時關于體醫融合的政策以碎片化、低層次化的形式出現。民眾對體育的認知層次停留在競技體育、大眾體育的層面,對于體育的預防和治療疾病認知不足,影響政策執行的主動性和效果。歸根結底,體醫融合若缺少理論支撐和認知層面的改變,體醫融合的政策就難以形成規范化、制度化,在執行過程中就會出現效果不佳、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2.2 、政府機構職能劃分不明確
體醫融合政策的主要執行部分為體育和醫療行政部門。建國以來,體育與醫療分屬于兩個獨立的行政管理機構,其管理模式和部門職能也各不相同,難以在現有框架范圍內開展指導、協調和落實工作。負責主管體育的國家體育總局和負責醫療衛生服務的國家衛生和健康委員會宣傳司在實際落實體醫融合政策的過程中,缺少融通機制和政策支撐,部門間的協作能力不足,因此體醫融合難以廣泛推行。
2.3 、運動方案尚不健全
廣大人民作為體醫融合的目標群體,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為了使體醫融合政策能夠發揮其良好的效能,關鍵在于目標人群對政策的信任度、參與度和認知度。首先,盡管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運動處方能夠用來預防、延緩和治療疾病,但其改善疾病的生物學機制尚未完全理清[9]。另外,運動處方的適用人群、計量、具體實施都沒有一個權威的方案,即醫生一般要根據患者的當前情況等因素給予指導,同時針對反饋做出及時的調整,才能保證運動處方的有效性。其次,由于新冠疫情的突發,在國家推薦的治療方案中并未涉及到運動處方,而在整個救治的過程中,除在少數方艙醫院出現了太極拳,其余地方幾乎沒有體育的身影,這說明作為治理主體的國家未將體醫融合作為工作重點,將體醫融合作為促進目標群體健康的機制尚未形成。
2.4、 未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格局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市場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個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形式。體醫融合也需要多方群體共同參與,僅靠政府主導體醫融合難以實現對目標群體的健康促進。因此,充分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在體醫融合統籌、指揮的作用,將社會組織、個人等主體資源重新分配,以保證受益群體利益最大化。自體醫融合政策推行以來,社會組織相繼成立體育醫學學會等組織,這些社會組織在體醫融合的推廣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但仍未達到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格局。
3 、體醫融合政策執行的對策
3.1 、不斷完善理論體系
體醫融合是國家提高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保障和行動指南[10]。在執行體醫融合政策的過程中,首先應加強宣傳,從國家戰略高度對體醫融合政策的執行者和目標群體進行宣傳,在宣傳的過程中,深刻體會體育與醫療融合的重要性。通過講座、宣講、公益廣告、紀錄片等形式引導大眾形成主動健身、科學健身的理念,積極促進大眾通過運動提高身體健康水平,以更加積極的生命狀態工作、生活。其次,完善體醫融合的理論體系,提高體醫融合政策的完整性、科學性,即明確體醫融合的內涵、規范內容、形成標準、明確邊界點,只有不斷完善體醫融合的理論體系,才能使體醫融合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具有可操作性,使目標人群切實體會到體醫融合所帶來的體質健康的提高。再次,加強體醫融合的執行主體對其政策的理解,體醫融合是關于體育與醫療相融合的新型預防、治療、康復手段,新興概念的提出必然需要經歷一個長期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在執行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反饋、調整,完善體醫融合的理念、理論和實際操作方法。最后,體育與醫學分屬兩個不同學科,但其本質都是為改善人民健康,因此要樹立“關口前移、全程干預”的理念,培養體育和醫學兩大部門的創新性思維方式,提升對體醫融合的認知水平,使體醫融合的價值理念和功能效果作用于大眾,影響大眾的生活方式,增強疾病預防,緩解慢性病,增加人民的生活幸福感[11]。
3.2、 細化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
落實體醫融合政策要思想先行,將體醫融合的目標、原則、方法、內容不斷完善,成為體醫融合執行過程的理論指導,為解決體育健康服務的核心技術提供理論參考[12]。首先,將制度創新作為解決體醫融合執行問題的首要保障,即在高效、科學的制度供給下,促進多元主體間的協作,只有這樣才能建立高效務實、富有活力的治理體系,才能讓政策執行良好運作。因此,為保障政策的執行,必須做好法律層面的頂層設計,通過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責任和義務,切實保障在體醫融合中健康促進、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方面的權利。其次,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進一步細化方案,完善相應的配套政策,通過強有力的政策導向和完善的政策,才能解決在體醫融合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業務分離、觀念淡薄、執行主體融合度低等問題[13]。再次,通過監督和評價機制,加強政策的可操作性,通過增加政策的話語權和支持度,營造良好的政策執行環境。同時,要因地制宜、制治融通,開發適合不用地域、不同人群的特色運動項目,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到體醫融合的手段中,將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運動應用到體醫融合的實踐中來,將薪火相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體醫融合相結合。
3.3 、實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
目前,體醫融合政策執行主要是以政府機構為主體,社會力量和個體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形式。由于在實際落實過程中主要實踐由運動康復科室的醫生完成,僅靠政府統籌規劃政策執行是難以保證執行效果的[14]。因此,不僅要在制度上加強體醫融合,而且還要從社會、個人等主體形成合作共治的機制,以創新理念為引領,將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等為手段,鼓勵基層對體醫融合進行創新,通過相關執行主體的創新自治,不斷完善關于體醫融合的實踐。將社區醫療與體育產業相結合,通過開展體醫融合的科普宣傳活動、體質測量活動,運動處方和科學健身指導等,為群眾體驗體醫融合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增加群眾對體醫融合的認識,培養群眾體醫融合的意識,同時為群眾提供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的基層公共服務。
4 、結束語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提出將體醫融合作為跨界融合的重要方式,對于促進人民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體醫融合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和現實需求,是將全民健身融入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站在新時代歷史起點之上,順應人民群眾對健康的迫切需求,理清發展道路上的各種體制、機制弊端,借鑒國外成功的實踐經驗,努力推進體醫融合發展模式的構建,不僅對全民健身的推廣和健康中國遠景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助于為體育治理現代化提供持續和系統的源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彥龍,陳德明,聶應軍,等場域論視域下我國體醫融合的實然困境與應然進路[J].體育學研究, 2021,35(1);:36-43.
[2]盧文云,王志華,陳佩杰健康中國與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深化體醫融合研究的思考[].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21.45(1):40-50.
[3]王世強,萬剛“健康中國”背景下慢性病防治的體醫融合服務模式探索[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20,28(10):792-797.
[4]周信德, 莊永達“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體醫融合發展路徑構建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 2020.42(3):21-25,34.
[5]張陽,王志紅,張猛,等健康中國背景下體醫融合的服務需求、制約因素及 發展思路研究-以合肥市為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20,39(1):61-67,87.
[6]李璨圓,梁辰 ,璨,等體醫融合的內涵與路徑研究-以運動處方門診為例[J].體育科學, 2019,39(7):23-32.
[7]劉雄峰體醫融合視角下的道教醫學養生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19,36(2):175-179.
[8]陳遠莉健康需求引領下我國"體醫健康促進融合發展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 2018.,37(6);29-33.
[9]王萍,章曉霜健康中國理念下對慢性病防治的體醫深度融合路徑研究[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8,39(6):93-97.
[10]岳建軍,龔俊麗,貝迎九,等體力活動生命體征:運動是良醫的核心、體醫融合的支點[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8 4(6)116-120.
[11]梁麗珍體醫融合背景下社區醫療與體育健康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 2017(30):54-55.
[12]郭建軍,鄭富強.體醫融合給體育和醫療帶來的機遇與展望[J]慢性病學雜志, 2017,18(10):1071-1073.
[13]向宇宏,李承偉.“體醫融合”下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J].體育學刊, 2017,24(5):.76-79.
[14]戴素果健康中國理念下老年健康促進的體醫深度融合路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17,37(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