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傳統武術思想扎根于中國傳統民族體育的同時融合養生理念,自成體系,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結晶。中國傳統武術體育思想的內涵包括身心一體、動靜結合以及中庸思想。中國傳統武術的這些內涵特點對當代競技體育、學校體育以及大眾體育都具有重要價值。對當代競技體育而言,中和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中庸思想,以防過激思想;對學校體育而言,促進素質教育、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等教育理論的完善,其中的為人處世之道成為貫徹課程思政的重要發力點;對大眾體育而言,有利于增進國民身心健康,尤其是成為年長一輩的鍛煉習慣,培養與發展終身體育思想。本文闡述了中國傳統武術思想的內涵,對其當代價值進行探析。
關鍵詞 : 中國傳統武術思想,武術,現代價值
中國傳統武術是中國傳統民族體育之一,兩者思想一脈相承。比如從外觀構造上而言,武舞同源包含“巫術”的結構人類學、圖騰融合構造的體育文化源形態以及氏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間”與“大宅子”等[1],都是傳統民族體育的起源動因,與傳統武術之氣概相契合[2]。從其成形制度來看,商周時期的禮樂制度促成了中國傳統武術的形成與發展,這一過程包括商周制度變革、周人的貴族體育興起甚至周秦之變使平民武術也崛起,譬如娛樂式的射箭運動場所在宮殿的“大池”[3]。
一、中國傳統武術思想的內涵
中華武術文化的內涵扎根于哲學高度,如其中所滲透的天人合一、儒道之法、五行思想等傳統民族體育思想。
(一)陰陽結合
“陰陽”最初記載于《易傳》中:“一陰一陽謂之道”。意思是說無論什么事物都包括兩面性,這兩面即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同源存在。陰陽為傳統武術中的內涵與核心,貫穿于武術的技術層面、武術理論的發展脈絡中。從技術層面而言,體現在內家拳、外家拳、南拳、北拳等拳種,少林、武當、峨眉、南拳是其核心流派,甚至太極拳就包括有楊氏、武氏、吳氏、趙寶等。有的拳是陰為主、陽為次,有的則相反,但均是陰陽相濟。從動作招式來看,武術的動作招式多樣,內擺腿、外擺蓮、白蛇吐信、摟膝拗步、上步七星、退步畫弧等,均是柔和與爆發力的結合體。從武術理論來看,陰陽思想是其重要的思想根基,如“虛實結合”“預右先左”“后發制人”等思想均體現出“四兩撥千斤”[4],而不是單純依靠蠻力致勝。
(二)身心合一
身體合一即當代的“具身性”,這與具身認知不謀而合,身體的生理刺激帶動心理狀態的改變。傳統武術強調個人習練,是一種個人鍛煉。盡管隨后衍生出競技武術,但更多地還是講求高度的個人精神,習練的個體化、精力的高度集中化等。以太極拳為例,其習練的過程更多是一種修心,外動內靜或外靜內動,如以外力帶動身體氣血活躍,或是以內勁帶動外在肢體活動,看似柔和其實內藏巨大力量。所以傳統武術中的太極拳即身心合一的重要體現,身體活動所帶來的生理刺激進一步帶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平靜感,而心理上的情緒進一步調動身體進行活動,內在的專注力促使氣成丹田、沉肩墜肘、尾閭內收等動作完成,心理上的放松與進一步專注才能促使動作更為完善,發力更為準確,從而進一步印證了傳統武術的身心合一理念。
(三)技擊精神
技擊精神是傳統武術的內源,從傳統武術發源開始,人類的搏擊、斗爭技能就依賴于此,并經過時代的演進而不斷體系化、標準化,最終形成了自選套路或固定套路、搏斗與功法所組成的龐大體系,技擊精神就包括這三大部分。套路更加強調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貫性,前后相稱,以便于動作自動化,不僅是為了表演和健身,更是為了其實用性;搏斗可以理解為更具彈性的招式,習練者可以根據實際面臨的對手而靈活轉換、組合、創新,是技擊精神的進一步實用性體現;而功法更多地注重修身養性,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六字訣”等,均為傳統武術養生功法的重要代表。綜上可見,技擊精神的內涵豐富,其中包括套路、功法以及搏斗,套路與功法是搏斗的基礎,搏斗更具有實踐性。
二、中國傳統武術思想當代價值探析
(一)中國傳統武術思想對當代競技體育的價值
競技體育相比大眾體育而言更具有斗爭性、目的性,因為競技體育以獲勝為目的,而非單純地身體習練,所以強調在競技過程中要保持堅強的毅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這均是技擊精神中搏斗所體現出來的必備品質。而套路和功法就宛如競技體育中的基礎單個技能練習,為最終的比賽奠定基礎。所以運動員,尤其是搏擊類、難美類項目運動員,應當考慮從傳統武術的技擊精神中汲取內核,以提高自身的搏斗能力、防御能力以及心理素質。同時傳統武術思想為當代競技體育創新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比如傳統武術中的“預右先左”“預左先右”等思想就是一種逆向思維創新的方法,在不改變內核技戰術結構的基礎條件下,使動作技能有了新的發展,創造出全新的技戰術演練和攻防套路?偠灾,傳統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重要經典國粹,在競技體育中的創新與發展價值需要奠定在繼承傳統武術的精華與本質上,結合體育運動、運動生理構造規律來進行發展。此外,競技體育的價值不停留于運動員的訓練與競賽,甚至還包括運動競技規則的演進上。比如,在競賽方式上可以從傳統武術散打擂臺的方式,以打點的形式來給分,但要注意的是不能過于形式化,新的傳統武術競賽規則需要有嚴格限制,否則將無效,這樣就能發揮出傳統武術思想中對比賽規則的“指揮棒”作用。一方面可以為運動員的技戰術創新發揮提供空間,另一方面又提供了標準化、模式化的成套競賽規則參考。
(二)中國傳統武術思想對當代學校體育的價值
中國傳統武術思想中強調精氣神的存在,而當代學校體育中對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呼聲高漲,尤其是對體育精神、體育品德與國家政策所號召的不同學者對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首先就體育精神而言,當代學生由于學習負擔重而產生了一系列壓力,造成了抑郁癥、交往不良、性格孤僻、易怒暴躁、性格膽小等問題。學生的心理焦慮問題可以在傳統武術中得到“醫治”,同時這部分套路動作的練習中需要學生時刻保持屈膝狀態。一整套練下來盡管動作是“松、柔、慢、均、緩”的特點,但仍能在幾分鐘之內讓學生心跳加速、大汗淋漓,這無疑是對學生意志力品質的良好習練途徑,也讓學生感受到了什么叫“慢即是快”,從而樹立一種沉穩、不焦躁的良好品質。此外,傳統武術是一種個人練習,不強調與他人進行比較,而是和自己的一種較量,這就要求學生將注意力更多地專注于自身感受和進步發展上,而不是與他人進行較量。因為每個人的起點和資質是存在先天差異的,很多學生經?吹絼e人的長處,來對比自己的弱點,導致焦慮產生,但實際上更應當看到的是自身的進步與發展,同時可以對別人的良好品質進行學習,而不是嫉妒。所以太極拳等傳統武術動作的高度個體化習練狀態就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與自己競爭、看到自己進步的練習氛圍,從而進一步專注于自我的狀態,忘忽他人。
(三)中國傳統武術思想對當代大眾體育的價值
在傳統社會中,武術主要是為了防衛而存在,但在當代穩定的社會下,已經有保安、警察等保衛人員來承擔責任,所以人們對防身自衛能力的重視度逐漸弱化,導致傳統武術對大眾而言的技擊精神價值也受到了忽視。在人們所熟知的霍元甲、陳公哲、張之江等有為青年的積極推動下,傳統中國武術已經向著不同的體育轉型。這部分群體的口號之一就是“提倡武術、研究體育、鑄造強毅之國民”,所以在當時就已經喊出了傳統武術與大眾體育之間一脈相承的關系,使傳統武術承擔起強健國民、捍衛文化主權的雙重重任。盡管當代文化主權已經得到了捍衛,但是還需要考慮的是國民健康仍舊岌岌可危,尤其是當代久坐辦公影響下大眾缺乏身體活動而導致了一系列亞健康問題。與此同時,當代更加強調“合作精神”的體現,所以更多傾向于集體性鍛煉活動,如籃球、排球、網球、羽毛球等。然而不乏有一部分群體是相對不那么適合于激烈、易受傷的球類運動,比如人們關注的老弱病殘孕群體。而武術作為高度個體化的運動,不要求個人有過激的舉動,一切均強調身心合一,做到讓自己舒適即可,對于這部分群體的身心健康有著極大的幫助。同時針對弱勢群體的防衛能力較弱,而武術習練又進一步提升了他們應對暴力侵犯的自衛能力,從而起到防身自衛的作用。
三、結語
從傳統武術思想內涵中發現,傳統武術與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思想一脈相承,將中庸思想、身心合一、求同存異、以智取勝等智慧凝聚,同時也包含了自身特有的競技精神。隨著時代的演進,傳統武術思想得以進一步發展,打上了新時代的烙印,沿用至今。當代中國大眾體育的發展、競技體育的創新以及學校體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均能在傳統武術思想中找到啟發與共鳴,是新時代下三者長效、持續發展的助力劑,所以人們更應當以后現代多元化思維對傳統武術思想的價值內涵進一步探析,根據新的歷史發展語境謀求當代發展路徑與發展形態,進而促進傳統武術的可持續發展,為當代體育、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龍.論中國傳統武術的當代發展路徑[J].體育與科學, 2012(1):35-39.
[2]陳永輝,雷軍蓉新時代傳統武術助力我國國家精神形象的構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21(2): 133-138.
[3]劉文武中國武術技擊現實與境界的尷尬與救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21(1) : 65-72.
[4]楊建營基于民族復興目標的學校武術傳承體系研究[J].體育科學, 2020(11)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