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文學創作與繪畫藝術的跨文化視角出發, 以繪畫藝術語言對奈保爾作品《抵達之謎》中的繪畫意象進行分析, 探討奈保爾文學作品與西方繪畫主題的契合, 挖掘奈保爾小說中的繪畫意味及現代性, 揭示奈保爾復雜矛盾的靈魂及繪畫藝術對奈保爾藝術思維方式和文學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抵達之謎》; 奈保爾; 繪畫意象;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保爾素有“加勒比文學之父”的稱號, 著作成果豐碩。其重要作品《抵達之謎》是一部“傳記式小說”, 稱得上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他的人生歷程與創作思想的作品。小說使讀者能夠產生強烈的畫面感, 非常引人入勝, 猶如一本中國水墨畫的畫簿, 細致地描摹了一幅幅畫面:“花園”“旅程”“常春藤”“烏鴉”“告別儀式”.清淡的筆觸描寫了記憶中的碎片, 充滿了現實與回憶的虛實結合。尤其是他在這部文學作品中描繪的文字畫面多了入乎其內而又出乎其外的繪畫意象。
阿恩海姆指出, “審美知覺意象是由外部表象和抽象的力這兩部分組成的。外部表象的形式結構, 不論是寫實的還是抽象的都隱含一種張力式樣, 它能在人們的神經系統中喚起一種與之同形的力的式樣, 使之進入一種‘激動的參與狀態', 獲得一種情感體驗。”[1]26繪畫意象便成為“有意味的力的樣式”, 是創作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情感化觀照, 客觀物象在藝術家心里產生的一種情感的激越、審美的想象、嶄新的意象。通過形象化的色彩、線條、光線、造型情感符號, 經過歷史積淀而產生一定的象征意義, 并以固定的色彩表現和意象表征存在于人們的認知心理結構中。作者借助于文本中豐富而又畫面感強烈的繪畫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訴說自己的靈魂, 使讀者通過豐富想象和已有的認知意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奈保爾在《抵達之謎》中借用豐富的繪畫意象, 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文字之上的直觀性和視覺表現力, 表達出他抽象的哲學思考和復雜的內心世界?芍^是用文字畫山水、寫人心。繪畫意象的成功運用, 使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他在某一時期特定的思想情緒, 拓展出一條新的走進奈保爾藝術世界的通道。本文從文學創作與繪畫藝術的跨文化視角出發, 以繪畫藝術語言對奈保爾作品《抵達之謎》中的繪畫意象進行分析, 探討奈保爾文學作品與西方繪畫主題的契合, 挖掘奈保爾小說中的繪畫意味及現代性, 揭示奈保爾復雜矛盾的靈魂及繪畫藝術對奈保爾藝術思維方式和文學創作的影響。
一、花園、廢墟--向往與抵達之后的迷茫
梵高的繪畫中, 花園是其創作的重要自然意象之一, 如《阿爾的花園》《冬天的花園》《圣雷米精神病院的花園》《阿爾醫院的花園》等。在中國文學的歷史舞臺上, 花園意象也曾無數次被呈現和塑造過, 如《紅樓夢》;▓@這一繪畫意象象征著優雅、恬靜與美好, 傳達著希望與理想, 是與現實苦難生活相對的樂園和避難所, 更深層的意蘊是人內心的花園, 指向人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宿!兜诌_之謎》中, 多次出現的花園意象表達了奈保爾尋找精神家園的渴望, 這種渴望寄托在英國, 想在殖民宗主國英國安身立命的愿望。杰克的花園充滿生機, “非常漂亮、干凈, 滿是萬紫千紅總在變化的色彩……就像一個袖珍畫中的中世紀村子。”[2]16奈保爾用簡潔的白描筆調勾勒出花園的構圖, “一道緊密的樹籬劃出了花園與車道間的界限”, “一條小徑從前門穿過花園中間。”[2]15“他修剪得很好的蘋果樹上鮮花盛開……看到那些小小的果子結出來, 掛在那里青靈靈的, 和花園里其他的果子一起生長, 然后改變了顏色。”[2]30這些越長越大的果子用溫暖的色彩描畫著那涼爽的季節。這些色彩鮮明的描繪及線條運用仿佛在我們面前鋪開了一幅畫卷。關于英國鼎盛時期的美麗莊園畫作也深深吸引著奈保爾, 他從內心對英國是認同的, 花園暗示了奈保爾對英國的喜愛和向往之情。“我受到的教育使我總是像一個競爭者……在競爭或比賽過程中, 擔心失敗猶如擔心毀滅一樣。”[2]169花園也象征了奈保爾為了抵達向往中的英國實現作家的夢想, 頑強的拼搏奮斗精神。
當奈保爾真正抵達理想中的“花園”時, 英國的興盛已不復存在, 到處充滿著衰敗的氣息!兜诌_之謎》中廢墟是重要主題詞之一, 在文中多次重復出現。奈保爾對廢墟繪畫意象的描繪運用了烘托渲染的表現手法, 渲染氛圍, 訴說心境。杰克住在那些廢墟之中;一所房子的廢墟;農場矗立在五花八門的廢墟之中;都是些殘垣斷壁;船庫的坍塌、腐爛的木板、顯得發黑的水、生銹的波紋鐵;這個莊園也有它的廢墟等等。這種廢墟和被拋棄的念頭, 縈繞于“我”自己腦間, 揮之不去, 體現了奈保爾在為英國輝煌時代的逝去唱挽歌, 表達了他理想的破滅, 抵達之后的迷茫。在廢墟之上, 在散步之中, 作者總是不斷地思索, 流露出對于歷史、對于整體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ㄋ跪v·哈里斯指出:“廢墟是對時間的記憶, 是對被毀的城市的見證。”[3]238廢墟意象象征著衰敗與落寞, 是希望落空的心灰意冷。奈保爾在《抵達之謎》中敘述著:“時至如今, 我作為一個局外人, 正以我的筆觸修改著這片土地, 做著我認為別人也在做的事情, 創造著看不見的廢墟。”[2]350
花園和廢墟這組矛盾對立的繪畫意象表達了奈保爾尋找家園和身份認同所面臨的矛盾。抵達不僅是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旅行, 也意味著一種心態到另一種心態的精神之旅。英國是奈保爾的向往之地也是最后抵達之地, 然而現實中的英國與想象中的英國產生了落差, 精神上無法融入的傷痛使他心存迷茫和失落, 這是作家的一種悲涼心態的寫照。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使奈保爾無法找到精神上的真正歸宿, 陷入了迷茫和和分裂;▓@與廢墟這對對立的繪畫意象設置, 使文本產生強大的藝術張力, 在讀者接受的心理結構中形成強烈的反差, 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感受, 也體現了奈保爾的矛盾悖論精神。
二、烏鴉、常春藤--死亡與正視死亡的心靈
死亡是生命最后的歸宿, 是藝術家們傾情表現的主題。畫家梵高從不避諱在作品中肆意地展現死亡, 如《烏鴉群飛的麥田》給人帶來的是壓迫和死亡的氣息。奈保爾的《抵達之謎》中“死亡是主題, 或許它一直都是主題。死亡和面對死亡--這是杰克的故事的主題。”[2]368奈保爾在這部小說創作時期, 健康在無形中受到傷害, “我的精神已經崩潰”, 飽受噩夢的困擾, “我的夢是被疲倦和不幸驅使著的夢--是頭腦爆炸的夢, 是死亡確定無疑的夢……覺得死亡本身將會在我的睡夢中降臨到我的身上……而就是死亡, 所有事物的終結, 如同一股黑暗籠罩了一個男人, 想要在他處于最脆弱的時候, 在他睡著的時候, 獲得他的心。”[2]112死亡的想法和事物的終結穿透他的心靈, 奈保爾也用這部作品紀念逝世于倫敦的弟弟西瓦·奈保爾。
烏鴉這一繪畫意象包含了威脅生命的不明力量, 透露出黑暗和死亡的氣息, 體現了奈保爾小說與西方繪畫主題“死亡”的相互契合。老菲利普斯先生說:“你知道大家有關烏鴉的說法吧。它們會給人帶來財富……當然那只是個古老傳說……如果你把它們想成死亡之鳥, 你就無法容忍它們發出的噪音。”[2]323事實證明長著大而黑的烏喙和大而黑的翅膀的烏鴉, 在聒耳的粗厲叫聲中, 傳遞出死亡的預示。“死亡”也是這部小說里大部分人物的宿命:行動遲緩的杰克老岳父在孤寂中死去;杰克的病死;布倫達被丈夫萊斯謀殺而死;作家艾倫在一場痛飲之后, 服下了足以致命的安眠藥, 死去了;莊園的管家菲利普斯先生一天突然暈倒死去;老菲利普斯先生的表弟八歲時被汽車撞死;文本最后“我”的妹妹薩蒂在特立尼達島不幸患了腦溢血去世。“死亡”也是小說中很多生物的歸宿:野兔的死亡狀態;鵜鶘的尸骨殘;被常青藤纏繞覆蓋的櫻桃樹和其他樹木倒下了, 也變成了殘;山谷中的榆樹枯死了等。
奈保爾以寥寥幾筆簡潔地勾畫了又一意象--常春藤:常春藤很美, 它被允許攀附在樹上。但愈是美麗的東西往往愈是隱藏著巨大的危險。“常春藤開始生長出來, 不斷纏繞, 抑制力不斷加大。”[2]243“被常春藤緊緊纏繞的一些樹木, 被遮蓋的嚴嚴實實。”[2]241最終, 被常春藤纏繞覆蓋的樹木都倒下了, 變成了殘骸。這寥寥幾筆的勾畫使用了表現主義的抽象描摹。烏鴉的出現與常春藤的長出都代表著其他生物即將面臨的死亡。這兩個繪畫意象蘊含了死亡的深層意蘊, 使得作者奈保爾“不得不去正視死亡, 不得不面對一直在睡夢中沉思的死亡。”[2]378使作者發現了“我們要為我們自己重新塑造這個世界”這個哲理, 使作者意識到“生命與人是最具神秘性的, 是真正的人的宗教, 是悲傷與榮耀。”[2]378
三、飛機、碼頭、海船--漂泊與精神家園的重構
飛機、碼頭、海船等代表旅程的繪畫意象經常出現在畫家的筆下, 體現出逃離和漂泊的意識。高更的畫作《狄耶普港中之船》具有濃烈的象征意義, 體現了高更在漂泊中對理想世界的無盡追求。“我逃離大都市的虛假與文明的冷漠, 我盼望明天像今天一樣安詳、順心、美好、寧靜。平和已漸入我心。”[4]189奈保爾的這部文學作品中, 有諸多的文字是對飛機、碼頭、海船、旅店等場合的描述, 這些繪畫意象的反復出現既是奈保爾精神世界的映射, 也是他現實生活的寫照。奈保爾小說《抵達之謎》的創作源于意大利畫家基里科超現實主義、形而上學的一部同名畫作。這張畫描述了一個經典的場面, “中世紀的, 古羅馬的一個碼頭--或者是我這么認為的;背景里, 幾道圍墻和門 (像是一些缺口) 之外, 可見一艘古代海船的桅桿的桿頂;近處一條僻靜的街道上有兩個人, 都裹得緊緊的, 一個可能是那個抵達的人;另一個也許是這個港口本地的人。”[2]98這幅凄涼又神秘的畫向奈保爾訴說著抵達的神秘。一個他也許會寫到的故事出現在奈保爾面前, 是關于基里科畫中的這個場面的, 關于一個旅行者, 陌生的城市和飽經滄桑的生命。奈保爾的《抵達之謎》以基里科的畫作為靈感淵源和創作原型, 是用文學書寫了這部畫作。因此畫作中的重要意象碼頭和海船等也成為了小說的重要意象。
小說第二章節“旅程”以簡潔清晰的筆調勾勒了旅途中的飛機、機場、碼頭、海船、旅館、飯店等重要旅程意象。“一架那個時期的小飛機, 窄窄的, 有一個狹窄的通道, 飛的很低。”[2]113“從一個碼頭, 開始了一段在海船上航行若干天的旅程……坐飛機……坐海船。”[2]131“那架小飛機正升高到一些云彩上面, 而且就那么飛著, 剛好在白云之上……永遠身居在那云彩之上。那太陽!那云彩是那么密實, 那么純潔。”[2]114“我艙室的每個舷窗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美麗畫面:藍藍的天空, 潔白的云朵, 綠色的植被。”[2]165寥寥幾筆, 留給讀者一個個鮮明的瞬間印象, 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力。這些都是旅途的中轉站, 是別離和開始的地方, 它們傳達出了告別、逃離、對未知前景的期待和不確定的狀態, 渲染了一種孤獨、流浪、漂泊無依的狀態。小說最后以章節“告別”結束, 對于一直探求自己精神家園的奈保爾來說, 它意味著再一次的逃離和追尋。
這些繪畫意象的隱喻在于作者始終處于漂泊性和無依性。漂泊無根和尋找普世精神家園是奈保爾眾多作品的一個主題。文學評論家阿爾伯特·莫德爾說:“作為一種規則, 如果某個作家的作品中經常出現某一主題, 或者總是使作某種語調, 那一定是出于他個人生活中的某些原因。”[5]7作為印度的海外游子, 特立尼達的移民, 英國的外來者, 奈保爾找不到家的感覺, 人在旅行, 心也在旅行, 他頻繁游走于歐洲、非洲、亞洲和拉美各國之間。他的一生充滿漂泊, 逃離便是家園重構的出路。奈保爾是在一種隱退的心情狀態下來到這個英國鼎盛時期建立的莊園里, “有著同樣的離群索居、過隱居生活的態度。”[2]241奈保爾通過車站、碼頭、機場繪畫意象的反復刻畫, 對鄉村自然的書寫, 體現了漂泊意識中追求原始的純凈和心靈的平和, 在逃離現代文明的過程里構建著理想的精神家園, “我們為我們自己重新塑造這個世界。”[2]378
奈保爾綜合運用了各種藝術形式來進行他極富個性的文學創作。透過多個繪畫意象在奈保爾的作品《抵達之謎》中表達的意義, 從而透視奈保爾的精神靈魂。奈保爾《抵達之謎》畫面的可觀可感是作者情感與形象藝術結合的結果。文學評論家阿爾伯特·莫德爾說:“一部文學作品, 即使沒有記錄夢, 其本身仍是一個夢, 即作家的夢。它是作家無意識欲望的自我實現, 或者是作家因為無法實現自己的欲望而發出的哀怨。”[5]6畫寫心, 書如人!兜诌_之謎》是作家抵達的一個夢想, 作為一個文學世界的漂泊者, “只有在他的內心, 在他獨一無二的話語里, 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6]133奈保爾思想具有強烈的沖突和深層的矛盾, 可謂一個多側面的復雜矛盾體, 只有在文學作品中, 他才能擺脫迷茫, 正視死亡, 構建屬于他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汪裕雄。美意象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3.
[2][英]V.S.奈保爾。抵達之謎[M].鄒海侖, 等, 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6.
[3][美]卡斯騰·哈里斯。建筑的倫理功能[M].陳朝輝,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1.
[4][法]阿木爾·巴圖。野蠻人:回歸原始的天才[M].蘇日娜, 譯。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5][美]阿爾伯特·莫德爾。文學中的色情動機[M].劉文榮, 譯。上海:文匯出版社, 2006.
[6]瑞典文學院200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載《世界文學》。阮學勤, 譯。2002.
奈保爾作品《抵達之謎》中的繪畫意象
時間:2018-02-03作者:學位論文網
本文導讀:這是一篇關于奈保爾作品《抵達之謎》中的繪畫意象的文章,摘要:本文從文學創作與繪畫藝術的跨文化視角出發, 以繪畫藝術語言對奈保爾作品《抵達之謎》中的繪畫意象進行分析, 探討奈保
關聯標簽:
相關文章
聯系我們
- 寫作QQ:
3008635931
- 發表QQ:
3008635930
- 服務電話:13701839868
- 售后電話:18930493766
- 郵箱:shlunw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