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女作家斯蒂芬妮·梅爾創作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說在傳統哥特小說元素的基礎上, 集中體現了女性哥特式特征:在營造恐怖氣氛的同時加入了大量的浪漫溫馨元素, 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 小說主題突出表現女性對父權制的反抗。
關鍵詞: 《暮光之城》; 浪漫氛圍; 人物形象; 父權制; 哥特元素;
美國女作家斯蒂芬妮·梅爾創作的《暮光之城》系列作品自2005年發表之初起就受到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并在發表當年被評為最受歡迎兒童作品。奧森·斯考特認為書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雖然僅僅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小部分, 但卻可以指導讀者的人生。[1]《時代》周刊評價梅爾用優雅精致的筆觸描寫了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 把浪漫小說發揮到另一種極致。[2]《紐約時報》稱《暮光之城》中既有“若即若離的情感糾葛, 一波三折的冒險歷程, 瑰麗奇異的超凡想象, 惟妙惟肖的場景描寫, 驚心動魄的閱讀快感”, 同時也有“直擊心靈的溫情慰籍”[3]。正是由于這一系列作品的暢銷, 2008年5月《時代》周刊評選的全球百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中, 斯蒂芬妮·梅爾名列其中。
《暮光之城》系列由《暮色》《新月》《月食》和《破曉》組成, [4]主要圍繞十七歲少女貝拉與吸血鬼愛德華之間的故事展開。由于貝拉不想影響母親再婚而選擇與居住在?怂剐℃偟母赣H共同生活, 在這里她偶然與愛德華相遇并很快陷入愛河, 但這時她發現愛德華是一個已經104歲的吸血鬼。貝拉深知與愛德華在一起就意味著危險, 特別是來自于另一吸血鬼家族的追殺、在經歷了各種危險之后, 包括吸血鬼詹姆斯的捕殺, 詹姆斯戀人維多利亞的種種極端復仇行為以及吸血鬼的宿敵狼人的追殺, 貝拉從最初的猶豫、徘徊、掙扎到最終勇敢地選擇和愛德華一起戰斗。小說的最后兩人結婚并且貝拉冒著生命危險生下了他們的孩子, 一家人終于排除萬難擁有了幸?鞓返纳。在這部作品中, 梅爾巧妙地將女性哥特式小說的特征運用到氛圍營造、人物塑造和主題表現之中, 為讀者講述了普通少女與吸血鬼之間蕩氣回腸、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
一、女性哥特小說概念的提出
哥特最早是指日耳曼民族中的一個部落。后來哥特逐漸指代一種特定的建筑風格, 此類建筑都有高聳入云的尖尖的屋頂, 窗戶離地面很高且很窄, 屋內走廊狹窄而幽暗。1764年賀拉斯·華普爾 (Horace Walpole) 創作的《奧托城堡》問世, 它的副標題就明確說明這是一部哥特式故事, 從而使得哥特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作品形式。[5]在此之后的兩百多年中, 英美文學中涌現出許多擅長創作哥特式作品的作家, 如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與勃朗蒂姐妹和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愛倫·坡等。這種文學形式以墮落與腐朽而區別于其他類型的作品, 所以從出現之日就受到很多文學批評家的關注。
最初哥特作品大多數是由男性作家創作的, 但是隨著婦女地位的提升特別是婦女運動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女性作家也開始對哥特文學的發展作出極大貢獻。“女性哥特”是艾倫·莫爾斯 (Ellen Moers) 在1976年發表的《文學女性:偉大的作家》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的。[6]她在書中將“女性哥特”單獨作為一個章節的標題, 并且在該章節中詳細闡述了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哥特的發展狀況, 同時把“女性哥特”定義為18世紀以來由女性作家所創作的哥特式的文學作品。此后, 女性主義理論正式進入哥特研究。隨后, 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古巴 (Sandra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等女性主義批評家對女性哥特作品中顛覆父權制傳統進行了深入闡釋, [7]也成為197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文學的重要部分。女性哥特這一概念的提出豐富了哥特文學的研究角度, 拓展了女性主義文學的研究空間。
二、女性哥特小說與傳統哥特小說特征之比較
女性哥特小說與傳統哥特小說的不同之處,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 傳統哥特小說故事一般都是發生在荒野、陳舊的建筑或莊園以及廢墟之中, 這種獨特的環境不僅為故事的發生以及人物的悲慘經歷營造了陰森、恐怖的氣氛, 而且讀者在閱讀時也能發自內心地感受到這種氛圍, 從而更好地為小說營造恐怖氣氛。女性哥特小說則在恐怖的基礎上, 融入了更多優美動人的自然風光, 展現出更強烈的浪漫情懷以及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第二, 人物在傳統哥特小說中非常重要, 而且這些人物大多都是不正常的、畸形的、行為怪異的惡魔形象。而女性哥特小說中人物形象則豐富多彩, 女性角色大多年輕貌美但又善良懦弱, 既溫順聽話又固執叛逆, 她們不再是男性所謂的愛與保護之下單純的被壓迫對象, 而是有血有肉、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女性形象。此外, 女性哥特小說中的男性形象也不再是僅僅充滿暴力, 而是讓人又愛又恨魅力十足的人物。第三, 在小說主題方面, 傳統哥特小說以善惡沖突為主, 女性哥特小說的主題則圍繞女權意識, 特別是強烈反對父權制傳統, 突出表現出女性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感。
三、《暮光之城》中的女性哥特式特征
《暮光之城》系列小說是斯蒂芬妮·梅爾從女性主義視角創作而成的一部哥特小說, 與其他傳統哥特作品相比具有鮮明的女性哥特式特征。
(一) 浪漫唯美的環境描寫與氛圍塑造
《暮光之城》系列小說在營造恐怖氣氛的同時, 還加入了大量溫馨浪漫的愛情元素, 從而呈現出男女主人公之間唯美細膩的情感變化。
這部小說的故事主要發生在華盛頓州的?怂。這座小鎮一年到頭陰雨綿綿, 被濃霧籠罩, 但這個讓人心生恐怖的地方卻是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知和相愛之地。貝拉與愛德華經常會選擇在濃霧籠罩的森林中約會, 從而讓讀者感到原本陰森潮濕的森林不再可怕, 反而襯托出兩人質樸純真的浪漫愛情。晚宴上有一個巨大的用無數鮮花編制而成的帳篷, 客人在兩顆古老的雪松之間的草坪上翩翩起舞。[8]通過這些描寫, 讀者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愛德華與貝拉之間超越種族的真摯情感, 也為兩人之后將會遇到的艱難險阻做足了鋪墊。
(二) 豐富生動的人物形象
《暮光之城》系列小說的女主人公貝拉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女生, 外貌平庸并且內向、自卑、敏感, 但另一方面她又倔強、意志堅定, 為了愛情甘愿放棄一切。相比于?怂规, 貝拉原來的居住地菲尼克斯人口更多, 面積更大, 陽光明媚。所以, 她本應該為來自一個大城市而感到驕傲, 但是她卻十分自卑, 首先因為她來自于離異家庭。這種家庭背景使貝拉發自內心感到低人一等。另外, 貝拉一直覺得在新環境中她是一個局外人, 特別是在學校中貝拉強烈地感覺到由于膚色不同和不擅長體育運動而被同學排斥。但又正是由于這些她所認為的不足, 才更加激發了外表柔弱的貝拉內心中堅強勇敢的一面, 特別是在對待與愛德華的愛情問題上, 貝拉從未退縮, 從未因為兩人不同種族、不同的生活習慣以及其他吸血鬼對她追殺迫害而退縮, 也正是由于貝拉對愛情的執著、堅強和勇敢才最終爭取到和愛德華幸?鞓返纳。
作為《暮光之城》系列小說中的男主人公, 以愛德華為代表的吸血鬼卡倫家族一直生活在陰冷的小鎮。與傳統陰森恐怖的吸血鬼不同, 卡倫家族吸食動物血, 并且一直竭盡全力設法控制對人血的欲望。他們衣著華麗、駕駛名車、居住在豪華的宅院中, 舉行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 包括不定期的聚會、一起唱歌跳舞等。作為卡倫家族的成員之一, 愛德華英俊瀟灑、知識廣博, 處處表現出高貴和優雅, 這些都深深吸引著貝拉。和貝拉相愛之后, 由于兩人屬于不同種族, 愛德華十分痛苦糾結, 一方面非?释軌蚺c貝拉共度一生, 另一方面又必須努力克制自己對人血的欲望。最后他選擇與貝拉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通過這些描寫, 讀者可以感受到愛德華與傳統哥特小說中變態、畸形、暴君式的男性形象明顯不同, 《暮光之城》中的男性形象擁有美麗容顏、善良多情并且善解人意、更加富有男性魅力。以愛德華為代表的吸血鬼已經具備了人類的一些特征, 他們和人類一樣內心充滿了對他人的愛, 并且勇于承擔責任, 甘愿為心愛之人付出一切。
(三) 始終圍繞女權意識主題
女性哥特小說在主題設置上也與傳統哥特小說有明顯不同。傳統哥特小說是在道德準則的基礎上探討人性的善惡沖突;女性哥特小說則是在善惡沖突的基礎上, 突出女性的反抗意識, 特別是對父權制的反抗。
《暮光之城》系列小說雖然是以吸血鬼群體為主, 但在吸血鬼中也依然存在父權制, 也處處體現出男女的不平等。作為女性哥特主義的代表作品, 斯蒂芬妮·梅爾在《暮光之城》這部小說中通過女性人物各自的不同經歷表現出她們對父權制的反抗以及追求女性權利的意識。
首先, 貝拉作為小說的女主人公, 不斷地反抗著社會與家庭中的不平等。貝拉既有軟弱自卑的一面, 同時內心又很堅強, 特別是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 要維持不同種族特別是人類與吸血鬼之間的愛情是很辛苦的, 因為如果吸血鬼的嗜血本性沒有控制住, 貝拉隨時都有可能成為愛德華的食物。所以, 在這段感情中, 愛德華最初總是躲躲閃閃甚至一度逃離貝拉, 但貝拉卻勇敢地堅持追求愛德華, 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維持這段來之不易的感情。貝拉在得知有了愛德華的孩子之后, 明知生下這個孩子會給自己帶來生命危險, 但她仍然毫不猶豫地選擇生下與愛德華的愛情結晶。在《破曉》中詳細描述了貝拉在生孩子的過程中所遭受的巨大痛苦, 她甚至斷了幾根肋骨, 但是這些痛苦都未能阻止貝拉追求愛情和幸福生活的決心。在《新月》中貝拉多次表達希望和愛德華具有相同的身份, 但都遭到了拒絕。雖然愛德華是出于好意, 但是如果貝拉不轉化為吸血鬼,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吸血鬼的嗜血本性, 她是很難與愛德華繼續在一起的, 因此, 貝拉渴望能夠與愛德華具有相同的身份, 這一舉動充分表明貝拉強烈的反抗社會與家庭地位中不平等的意識。貝拉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 義無反顧, 最終迎來大團圓的結局。貝拉的母親芮妮同樣也是一位具有強烈反抗意識的女性。在貝拉出生幾個月之后, 她突然意識到不想繼續與貝拉的父親查理生活在一起, 僅僅就是因為這個簡單的原因, 她離開了貝拉的父親。雖然這樣對貝拉很不負責任, 但是她的行為體現了女性敢于表達自己的意愿、勇于掙脫社會傳統觀念束縛的決心。
另一方面, 女性的反抗意識有時也會轉變成一種極端的行為。羅莎莉原本是一位漂亮溫柔、家世顯赫的女生, 但即使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女性, 也難逃被男性侮辱、欺凌的下場。她的未婚夫羅伊斯是銀行家的兒子, 在結婚的前一晚, 她偶然遇到羅伊斯與他的狐朋狗友在一起喝酒。羅伊斯喝醉之后竟然當著朋友的面強奸了她, 并且還鼓動其他朋友一起來侮辱她。事實上, 在羅伊斯的眼中, 她就是一個漂亮的玩物。最終她轉化成了吸血鬼, 展開她的報復行動, 殺死了羅伊斯及其朋友。[9]
四、結語
斯蒂芬妮·梅爾創作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說具有典型的女性哥特式特征, 通過營造浪漫唯美的氛圍、塑造性格復雜豐滿的人物形象以及突出反抗父權制的女權意識的主題, 體現了女性哥特小說對傳統哥特小說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斯蒂芬妮·梅爾.暮光之城·暮色[M].覃學嵐, 孫郁根, 李寅, 譯.南寧:接力出版社, 2008.
[2] 斯蒂芬妮·梅爾.暮光之城·新月[M].龔萍, 張雅林, 李俐, 譯.南寧:接力出版社, 2008.
[3] 斯蒂芬妮·梅爾.暮光之城·月食[M].龔萍, 譯.南寧:接力出版社, 2008.
[4] 斯蒂芬妮·梅爾.暮光之城·破曉[M].張雅林, 李俐, 譯.南寧:接力出版社, 2009.
[5] 肖明翰.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J].外國文學評論, 2001 (2) :90-101.
[6] 蘇方, 畢會英.《暮光之城》四部曲對哥特文學傳統的創新與超越[J].時代文學 (下半月) , 2010 (10) :187.
[7] 漆芳芳.解讀《暮光之城》系列小說中的哥特元素[J].北方文學, 2011 (2) :31-32.
[8] 王靜.恐怖懸念與浪漫愛情的完美融合——哥特色彩在《暮光之城》系列中的體現和創新[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2012 (3) :120-122.
[9] 付玉, 劉建.女性視角下看《暮光之城》的哥特化色彩[J].電影文學, 2014 (15)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