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華茲華斯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派的代表人物,在家庭生活和自然環境的滋養下,他創作了許多與童年有關的作品。華茲華斯的童年詩歌風格輕快,內容充滿靈性,體現了童年的凝思,童年的樂趣,童年的品性。詩歌中蘊含的推崇幼兒美德,尊重幼兒天性,相信幼兒能力在當今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實踐中仍能發揮持續而深遠的教育啟示作用。
關鍵詞 : 華茲華斯詩歌;童年主題;教育;啟示;
Abstract: William Wordsworth i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British romantic poetry. He created many poems related to childhood nurtured by family lif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His childhood poetry, being full of light and spirituality, reflect the contemplation, pleasure, and moral character of childhood. The poetry contains praise children's virtue highly, respect for children's nature, believe children's ability. These truth plays a sustained and far-reaching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in today's preschool and family education practice.
Keyword: Wordsworth poetry; childhood them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威廉·華茲華斯于1770年4月7日出生于英國坎伯蘭郡的考克茅思湖區,是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他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占領著重要地位。華茲華斯在1804年寫下了“兒童乃成人之父”,這一觀點在當代仍在散發時代魅力,他的其他童年詩歌的內容和精髓也在持續而深遠地影響著眾多教師和家長。
一、華茲華斯童年主題詩歌產生背景
華茲華斯生長在農村,他的母親在他八歲時離世,父親在其十三歲時離世;蛟S我們會覺得他的童年是不幸的,但是因為兒時家庭陪伴的經歷和自然環境滋養的力量讓他在失去雙親,由親戚監護的情況下健康成長了。他對兒時的回憶并沒有表現痛苦與不幸,相反的是他極大地表達了對童年的眷戀[1],寫下了《每當看見天上的彩虹》、《我們是七個》等經典作品。同時,自然的力量也助他在孤獨的環境中充盈了內心,《致蝴蝶》《麻雀窩》和《寶貝羊羔》等都是詩人盡情享受自然饋贈的成果。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爆發讓華茲華斯反思人類真正的自由與精神歸宿,使他最終意識到人間的真理不僅來源于理性,也來源于心靈。他相信人類天性中的善,將人類解放之路轉向了回歸自我的精神世界,追溯童年與過去,努力如孩子般釋放現實的壓力,用童心去接近天國的快樂;诖,他創作了許多與童年有關的詩歌,有些輕快活潑,有些充滿靈性,詩人對童真的贊美和對爛漫童年時代的追憶躍然紙上。
二、華茲華斯童年主題詩歌的內涵
(一)童年的凝思
1.對自然的敬畏
華茲華斯的童年詩歌出現了許多自然景物,如彩虹、蝴蝶、麻雀、杜鵑、花朵、星辰等等?v觀詩人在詩作中的描述,讀者都能感受到幼兒對待自然物那種小心翼翼的謹慎和想觸碰卻又縮回手的珍愛,這種待物之道恰恰是敬畏自然的題中之義。
在《致蝴蝶》里,詩人與妹妹愛米蘭一起觀察蝴蝶,“莫飛走,且停留,近我身旁,多些時候”,字里行間表達著兒時與蝴蝶共飛的快樂,而在最后一句,妹妹的表現讓我們感受到了她對蝴蝶的擔憂,“可她呢?老天爺!她生怕碰掉蝶翅上面的薄粉”[2]。
在《麻雀窩》里,“我的心兒顫,似乎因為窺探麻雀的家室深閨”,描繪了詩人在即將看到麻雀窩時的緊張與期待,“我和愛米蘭,我的妹妹,常常一道去把它拜訪”,看到了之后,“她望著鳥窩,好像有點怕;又想挨近它,又怕驚動它;她還是口齒不清的小姑娘,便有了這樣一副好心腸”,詩人感嘆幼兒對麻雀的保護戰勝了觸碰它的好奇心,這便是童心的力量,“我后來的福分,早在童年便已經與我同在:她給我一雙耳朵,一雙眼睛,銳敏的憂懼,瑣細的掛牽,一顆心——甜蜜淚水的源泉,思想,歡樂,還有愛”。[3]
《遠見》一詩,我們可以單從詩名中讀出華茲華斯想要頌揚童年的智慧。“那樣做簡直是破壞,是糟蹋——來學學我和查理的做法”,開篇提到詩人和查理與眾不同的做法,“這兒開了這么多草莓花,可是這種花我們不能采,它們挺美的,比誰也不差,可是你瞧——花兒小,枝子矮”,草莓花不能采,那其他的呢?“快來采櫻草,采得了多少你就采多少。這兒有雛菊,由你盡量采;還有三色堇,還有剪秋蘿;高高的水仙花,你也采些來”,讀到這兒不禁疑惑,難道詩人歌頌的童年智慧竟是對花區別相待?詩作后面揭曉了幼兒的“先見之明”:“櫻草的好日子是在春天,一到夏天它們就少見;紫羅蘭只開花不結果實,到時候就枯了,倒在塵埃;小小雛菊花模樣標致,謝了,也沒有果子留下來……草莓夠交情,有果子讓人吃,這是上帝給它的本事……為了那一天吃個痛快,草莓花兒啊你可不能采!”原來詩人和弟弟不摘草莓花的原因是只有它能結出甜甜的果實,我們不得不感嘆童年智慧帶來的力量。幼兒正是因為對自然景象進行了仔細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考,才讓童年的感性和理性發揮出了合力,形成了童年的學問。
2.對死亡的理解
華茲華斯的《我們是七個》一詩,寫的是他在一次鄉下采風中,與一個小女孩的對話。對話內容圍繞“我”提問小女孩的年齡和她的家庭成員,小女孩做出回答,在介紹家庭成員時,她首先提到他們是七個人,但有兩個已經死了,但她還是執著地重復“我們是七個”這一完整論說,所以這首詩是華茲華斯借小女孩之口表達幼兒對死亡的看法,把童年“大智若愚”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人開篇就提出了他對于幼兒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好奇心:“天真的孩子,呼吸得那樣柔和!只感到生命充沛在四肢,對死亡,她懂得什么”,在小女孩的回答里,一共出現了四次“我們是七個”,分別對應的是最開始機械地回答數量,然后是簡單地介紹成員,接著是耐心地糾正兄弟姐妹數量,再到最后說“我們是七個”的堅定語氣來收尾。詩人問:“你兄弟姐妹一共幾個?”小女孩驚奇地向我張望說“一共是七個。”詩人接著問:“他們都在哪里呢?”小女孩答:“兩個住康威,兩個出海了,還有兩兄妹,躺在教堂墓園中,我們是七個。”詩人不解:“七個是怎么算的,好姑娘?”小女孩立刻回答:“七個兄弟姐妹一點都不錯,兩個埋在教堂墓園中,就在墓園大樹下。”詩人聽聞立即去糾正小女孩的說法:“有兩個進了天國,那你們還剩幾個?”小女孩回答得又快又利索:“先生!我們是七個。”詩人仍然沒有放棄:“可那兩個死啦!他們的靈魂在天國!”這些話說了也是白搭,小女孩還是堅持回答:“不,我們是七個”。[4]
簡短的對話碰撞出兩種對于死亡概念的極端認識:成人世界認為死亡就是失去,就是不在,而活著才算存在,因此離世的親人就不能算在其中;與此相反,在幼兒的心中,死亡并不等于失去,離世并不代表消失,只是存在的地方不同而已,因此小女孩始終堅持“我們是七個”[5]。這種睿智與豁達印證了華茲華斯給兒童下的定義——“兒童乃成人之父”。小女孩對死亡的超脫理解不僅表現在對數字的執著,還有她敢于直面并回憶“失去”親人的過程:“珍妮姐姐死得最早,她躺在床上喊疼,最后她終于走了,是慈悲萬能的上帝使她解脫……當地上雪白一片,又跑步又滑冰,這時候約翰走了,也埋在姐姐身旁”。除此之外,小女孩與詩人分享了自己和逝去的兩兄妹一起度過的生活,“我常在墳堆那兒織襪子,縫手絹,我坐在那兒地上,對他們唱歌說話……我端著我的小碗,在那兒把晚飯吃上”。只言片語間看不出她的傷感,她依然可以樂觀地在生活中感受到玩伴的存在,延續與兄弟姐妹的情感。詩人最后被小女孩天真的信念說動了,接受了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理解分別的意義。華茲華斯以他質樸簡單的詩句啟迪我們:對人對事應該放棄定勢思維,學習幼兒智慧,改變態度。
(二)童年的樂趣
華茲華斯認為孩童時代才擁有最純粹的快樂,童年時期的快樂回憶可以滋養人的一生,而他失去雙親后的成長經歷也印證了這一事實,華茲華斯正是依靠追憶童年的種種樂趣才讓他繼續保持著對生活的熱忱。讀華茲華斯的童年詩歌,我們仿佛也置身于那個恬靜悠閑的景色里,變成了他童年的玩伴,與他一起凝視彩虹,“我一見彩虹高懸天上,心兒便跳蕩不止:從前小時候就是這樣;如今長大了還是這樣;以后我老了也要這樣”;跟隨他的腳步一起追趕蝴蝶,“那些日子啊,好快活,好快活,我們孩子家,整天玩樂……兩個人一起把蝴蝶追趕!林子里,小樹間,我東奔西跑,向前猛一撲,活像個獵人,追過來,追過去,連蹦帶跳”;與詩人一起注視著小小的麻雀窩,“快瞧,這綠葉濃蔭里面,藏著一窩青青的鳥蛋!這偶然瞥見的景象,看起來像迷人幻境,閃爍著光彩”;在花園里提著籃子采花踏春,“快來采櫻草,采得了多少你就采多少。這兒有雛菊,由你盡量采;還有三色堇,還有剪秋蘿;高高的水仙花,你也采些來裝扮你床鋪和住所;盛滿你衣兜和前襟”;在星空下陪伴小女孩喂羊,“露水已悄悄降臨,星星也開始閃爍;小姑娘屈下一膝,給她心愛的羊羔,喂一頓香甜晚飯。小羊羔喜滋滋搖著尾巴。喝吧,小乖乖,快喝,她嗓音那樣柔和,我覺得她那番心意,融入了我的心窩”;在冰天雪地里盡情游蕩,“隆冬,嚴霜凜凜,殘陽西墜,此時此刻對我來說,是狂歡極樂的時辰!……我左旋右轉,得意,歡騰,像一匹未倦的奔馬……我們都穿著冰鞋,嗤嗤滑行于光潔的湖冰之上……黑洞洞,冷颼颼,我們飛馳向前”;徜徉于天地間尋覓杜鵑的蹤跡,“童年時聽到你們的吟唱,使我向林莽,樹梢,天上,千百遍瞻望不停……你是一種愛,一種希望,被追尋卻不露行跡”[6]。華茲華斯詩中這些童年的場景以及童年的樂趣,不禁讓讀者感同身受,縱情馳騁追思。
(三)童年的品性
法國大革命的失敗讓華茲華斯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和絕望,他不得不在理想與現實危機中不斷思索,努力探求人類文明之凈土[7]。幼兒純潔真實的天性與善良樂觀的品性讓華茲華斯的心靈有了休憩之所。在他的筆下,我們總是能讀出詩中的幼兒對于弱勢所表露出的關注和掛牽,這種惻隱之心,是超脫功利之心,象征著眾多美好品質的薈萃,是一種理想的心靈狀態[8]。
在《阿麗斯·費爾》中,“我”聽到了小女孩驚心的哭叫聲——“我叫停車夫,下車察看……她大聲哭喊,悲悲切切”,原來是她的斗篷,“亂糟糟,卷在車輪里,是久經風雨的一團爛布條,就像稻草人披著的破衣”,在詩作的最后,“我們來到小客棧門前,向客棧老板付了一筆錢,給她買一件簇新的斗篷……選一件厚實的灰呢子斗篷,那是最最暖和的衣服,第二天,她變得那樣高興”[9]。
《寶貝羊羔》是華茲華斯目睹在星光下喂養瘦弱羊羔的小女孩所創作的又一經典作品,面對不配合喝奶的小羊,小女孩開始用唱歌的方式勸道:“你知道,一天兩回,我用這罐子喂你,從小河汲取的淡水,潔凈無比;同樣是一天兩回,當露水沾濕地面,我給你送來奶汁,奶汁又熱又新鮮……不多久,你的四肢,會變的加倍粗壯,那時,你套在車前,像馬駒套到犁上;我會陪著你游玩;到冬天,北風猛刮”[26],詩人被小女孩的天真善良深深打動,在最后寫道:“我順著那條小路,緩步向家里走去,一路上老是哼著——哼著這一首歌曲;一字一句琢磨著,仿佛覺得這首歌只有一半屬于她,卻有一半屬于我”。[10]
三、華茲華斯童年主題詩歌教育啟示
華茲華斯詩作《每當看見天上的彩虹》中寫道:“兒童乃是成人的父親/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陰/能永葆這純樸的天真”。華茲華斯想以“純樸的天真”與世人共勉,試圖轉變傳統的兒童觀,因為在兒童身上,華茲華斯體會到了童年的力量,感受到了童心的滋養,因而“兒童乃是成人之父”成了他的至理名言,放眼當代,依舊影響深遠,他的童年主題詩歌帶給我們的教育啟示有:
(一)推崇幼兒美德
幼兒自小就有“泛靈論”的心理特征,在他們眼中,萬物皆有生命,皆具靈性:不能碰到蝴蝶翅膀上的薄粉,不能吵醒窩里的小麻雀,想盡辦法喂小羊羔吃東西,不能采摘會結出果實的草莓花……在幼兒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面對人和物的小心、耐心和細心。面對自然,他們有著想要觸碰卻又縮回手的愛;面對人,他們有著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其著想的情;面對物,他們有著關懷備至、珍視呵護的心,正如《三字經》中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這便是幼兒的美德。“性善論”啟發我們要學會在教育中發現幼兒的真,挖掘幼兒的善,推崇幼兒的美。幼兒園教師在一日生活中要善于從細節里發現真正的兒童,用激勵和表揚強化幼兒的美德行為。幼兒家長也要學習幼兒復刻童心的美德,努力讓自己的品性回歸質樸,F如今我們的社會快捷浮躁,成人世界里總是有各種瑣事紛擾,因而這種“返璞歸真”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二)尊重幼兒天性
華茲華斯對幼兒天性的見解讓我們想到了《愛彌爾》中的自然法則。在所有的童年詩歌里,華茲華斯都描繪了幼兒與自然互動的場景,讓人讀起來仿佛置身于童話中的極樂世界,在那個環境里,幼兒的天性得到了釋放,生活得到了充盈,精神得到了滋養。幼兒應是自然之子,他們不該被限制在墻里面,成為一個個“塑料兒童”。我們尊重幼兒天性,就是要解開束縛在他們身上的枷鎖,釋放他們的天性,不僅要允許幼兒接觸自然,還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寄情山水,真正地成為“自然的孩子”,教育不能違背這一規律。因而教育者要創設好的物質和精神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寄情玩具,沉浸游戲。如若成人站在自己角度,為幼兒包辦一切,進行過度保護,會導致他們過分依賴父母,得不到獨立發展。所以成人要尊重幼兒天性,創造條件引導幼兒成長,使兒童的天性得到最好的發展,潛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三)相信幼兒能力
華茲華斯“幼兒乃成人之父”的觀點影響深遠,啟迪教師和家長要相信幼兒的能力。很多時候,幼兒的言行總是能帶給成人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誠如在《我們是七個》里小女孩只言片語道出的生死真諦帶給我們的震撼一樣。幼兒年齡雖小,但是他們思考事情的方式所產生的視野和見解依然能道出許多成人未必能悟到的真理。幼兒涉世未深,但是他們的樸素稚氣產生的待人接物之道亦是成人世界所匱乏的。因此,教育者們請堅信:把孩子還給他自己。在生活中,我們要嘗試著先松手,再放手,充分相信幼兒的能力;在學習中,要讓幼兒成為主動的個體;在游戲中,要保證幼兒至高無上的權力。家長和教師始終要相信:幼兒在順應和同化這個世界的過程中,會按照他們的步伐,朝著喜歡的方向,或急或緩,逐步前進。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相信幼兒,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袁霜霜論華茲華斯的“童心”思想[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 2015:46.
[2]華茲華斯華茲華斯抒情詩選[M].謝耀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1:16-17.
[3]華茲華斯華茲華斯詩歌精選[M].楊德豫譯.太原: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 2010:6-7.
[4]華茲華斯.華茲華斯抒情詩選[M].謝耀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1991:20-21.
[5]宋皓.天真的信念與幸福:華茲華斯短詩《我們是七個》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39.
[6]華茲華斯華茲華斯抒情詩選[M].黃杲忻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0:4.
[7]王佐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1:10.
[8]袁霜霜論華茲華斯的“童心”思想[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 2015:7.
[9]華茲華斯.華茲華斯詩歌精選[M].楊德豫譯太原: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 2010:11.
[10]華茲華斯華茲華斯詩歌精選[M]楊德豫譯太原: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 20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