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張霖如,河北安國人。民國六年至十年任拜泉縣知事,這期間曾創修《拜泉縣志》。張霖如博學多才,重史厚學,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從政理想。從他文字的字里行間,可看到新舊時代交替時期,一個北方邊陲地方官員恪守儒家道德規范所做出的種種救世努力。
關鍵詞 : 張霖如,《民國拜泉縣志》;文學創作;儒家;
張霖如字亦三,生卒年不詳,河北安國(《拜泉縣志》上自題“蒲陰張霖如”)人。民國五年至六年(1916至1917)任青崗縣知事。六年至十年任拜泉縣知事。這期間曾創修《拜泉縣志》。十年至十二年,任龍江縣知事,事跡不可考。
總觀其文學創作,均見于《民國拜泉縣志》中(《秋笳馀韻上》收其《邊城晚眺》三首)。細察《拜泉縣志》選文、編制及體例等,可知張霖如博學多才,處事有根骨,富遠見卓識。身為一縣之長,克盡厥職,表現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從政理想。
一、重史:首修《拜泉縣志》
關于修志的原因,在民國八年寫成的《創修拜泉縣志序》里,張霖如強調編地方志的重要性。“郡縣有志,猶國之有史,里之有乘也……而記世之詳且要者必以志為最。”[1]重視中華文明重史的傳統,把郡縣地方志和國家的正史、鄉鎮志相并列。“自周禮大宗伯屬有外史氏以掌四方之志。厥后累世,郡縣皆則之。”[1]強調“蓋以一邑之人記一邑之事。耳目聞見之所及,舉足傳信也。”[1]編寫目的是為了對地方上“徴治忽、垂勸懲、觀風俗、識產賦也。”[1]
在序中,他敘述拜泉的歷史,從戰國到元明“部落各有司屬,然率皆人稀地廣,廖闊無垠。前清季世始為招徠民眾懇辟荒疇。”[1]記載拜泉縣名的由來,“以境有巴拜明水泉,因以明縣。”[1]描述地方文化教育的發展,成為聚居地的原因。“及民國樹立,更為設學校以修文教,置警衛已飭武備,立商會以俾貿遷有無化居,不特成邑成都。”[1]闡明修志的動機是“然縣置十有余年,而勒風土之書不可略。”[1]于是張霖如發揮文學和領導才能,召集胡乃新等人,調動各方面社會力量,“稽今考古訪獻征文,數年來以草創成編。”[1]于民國八年完成了《拜泉縣志》的編寫。行文中“凡夫星野經緯、疆域沿革以及人物山川、俗習好尚,莫不部分類列。”[1]
后胡乃新在序中說此次修志有“語焉不精,擇焉不詳。”[11]之處,于是在“六年冬張亦三縣長又招為續修編撰,因與李君硯耕姜君云蕪”,[11]“披覽查核”“草草涂鴉”“刷印成書”[11]。
作為拜泉縣第一部官修縣志,《拜泉縣志》共四卷,時任最高長官的張霖如立言之功不可沒。
二、厚學:精于詩詞
張霖如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拔貢,二十八年舉人!栋萑h志》收入其詩詞《宣統建元夏初東赴蒙藩辦公一路風景攸殊悠然興感因作五言排律二十韻以寫塞外趣致》《重陽前一日約同人登高旋為雪阻》《秋柳七言絕句十首》《邊城晚眺三首》《和黑龍江省教育廳長劉云先生七律四首》,共十九首。
詩歌主題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思鄉
思鄉詩歌是張霖如詩歌創作的主體,采用了寫景抒情、借典言志手法表現宦游思鄉的情感,
1. 寫景抒情
作者來到北地邊城,南北迥異的風光是詩人睹景懷鄉的一個契機。在《重陽前一日約同人登高旋為雪阻》里,描寫了“今年重九在眼前”,攜新友吃重陽糕,可是秋日逢大雪,“邊風一夜天外來,紛紛玉屑散瑤臺”。天亮了往外一看“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知道邊城荒沙莽蕩天氣寒冷,可是冷到什么地步?以前在家鄉“只知風雨作重陽”,到這地兒才知道“重陽變雪景”是何等的風致!興致到來,賞雪景,“檢點菊花觴”,吟詠詩文,“且把吟壇作醉鄉”。詩人“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的曠達樂觀躍然紙上。
詩人眼中的邊陲“秋光迤邐”(《秋柳七言絕句其一》),楊柳“東風舞罷又西風”。(《秋柳七言絕句其一》)但北地風力強勁,吹得“店門葉葉逐風殘”。在夕陽晚照里,衰草枯黃,“萬鴉如葉撲殘紅”。(《邊城晚眺其二》)而“輕風破月微茫處”(《秋柳七言絕句其十》)阡陌縱橫,依稀可見“幾個寒禽樹杪棲(棲)”。(《秋柳七言絕句其十》)遙空傳來鴻雁的聲聲鳴叫,塞外風帶來笳鼓悲涼的嗚咽,游子離家萬里,“鄉心頓逐西風起”。(《邊城晚眺其一》)
同為邊陲,蒙藩界和卜奎界在詩人眼中“風情迥不佯”。詩人記載蒙藩界的風景,“飛沙隨地卷,荒火逐霞流”。明明是夏天,可是竟和故鄉秋季的節序相同。“風冷花猶勒。春殘草乍鉤”。百姓飲食“果腹憑羶肉,棲身賴韋鞲”。奶制品食物豐富。流行薩滿文化,“跳神希遠禍。佞佛冀贏庥”。平時“關心三節祭”,得意時也希望能“五臺游”。
詩人沉浸在塞北風情中不能自拔,可是忽然傳來的胡笳塞笛聲讓他意識到這不過是漫漫旅程中的一個小站。異域風情里“大漢人蹤寂”。高空中秋雁的聲影浮動,不禁感慨“可憐垂老日,問俗到遐陬”,一股年老遲暮不甘心的悲涼躍然紙上。
2. 借典言志抒情
在詠物詩《秋柳七言絕句十首》中采用柳的意象結合文學典故來表達詩人或思鄉或壯志難酬之感。
唐時,送人東行,一般都要送到灞橋驛站,折柳相贈后分手!度o黃圖·橋》曾記“灞橋上漢人送客折柳贈別”!肚锪哐越^句》其二借秋柳、灞橋意象,表達了詩人秋來思家,“不敢停舟在灞橋”的寂寥。
其三寫秋天在“短陌長堤送別地”,借南朝張緒生時不言利,有財輒散之的典故表達輕利淡泊的處事情懷,“風流張緒何堪問”,慨嘆歲月流逝,人生蕭索,“空教憶漢南”。漢南種柳典故出自北周庾信《枯樹賦》篇中“昔年種柳,依依漢南”句。
其四后兩句“遠塞漫生羌笛怨,玉關門里已秋風”。即是化用王之渙《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二句了。詩人擔任拜泉縣知事,戍邊不能還鄉,雖有怨但胸懷豁達樂觀,情調高昂。
其五,“幾十客舍賦青青”句出自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詩中是送友人出關,樂呵呵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張霖如這里,他本人是苦留邊城的游子一枚,只能有恨有悵地站在西風的離亭里看著友人離去,此中滋味不可言說。
其九寫秋風秋雨中,“唯見章臺柳色橫”。“走馬章臺”之意出自《古今詩話》,漢代張敞做京兆尹時,曾“走馬章臺街。街有柳,終唐世曰章臺柳”。[14]可是在詩人眼中地方官員政治生態不好,“多少寒蟲蠹殘葉,綠蔭蕭索不聞鶯”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不滿。
。ǘ╆P心農事和教育
在《創修拜泉縣志序》里,張霖如寫道,因為“此后牧首政教所留民俗,征善所積必有月異”[1],所以身為司牧,“義不容辭”,在詩歌中表達了關心稼穡和教育的觀點。
《邊城晚眺其三》里寫詩人觀看農民田間勞作的情景。“九秋禾稼漸登場,附郭人家刈荻忙”。遠遠望去“笠影直隨人影亂”,遠處山坡上“下牛羊”,一片熱鬧的秋收場景。
在《和黑龍江省教育廳長劉云先生七律四首》里表現了他重視地方文化教育工作的從政理念。時值“中原瓦裂豐無因”,國學淪胥,“平原欲繡恨無絲”,存亡延續唯憑發展教育,“扶持文運惟韓愈”?墒且允裁礃拥姆绞竭M行呢?“救時需努回天地”。明確指出發展文教事業,教化人,改變人的思想是最重要的,“造事端由主教人”。
詩人以學問深博、廉正守道的師丹自況,將自己和劉云等人比作鴻鵠、牧人,希望能夠被委以重任,“遙瞻北斗切欽遲”,但不能更有效發揮才能,他想學習榮啟期的曠達天懷,“高臥南山思偃息”?磥,做地方行政長官不是張霖如的人生理想,他更想從事的是文教事業,或者當一名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宏敷化雨好隨時”。
三、盡責的“民牧”
張霖如為官一方,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民牧”,在其位謀其政,對端正社會風氣、改變不良民俗提出了許多建議。
首先,在六篇箴文里表達了他對百姓遵從儒家“修身齊家”處事原則的要求。
在《附箴并序》里探討情緒和言行的關系:“心不斂則燥妄生,氣不養則和平失,言行不謹則愆尤,互集於厥躬”。[16]勸誡百姓用財交友要慎重,“一有不慎尤足蕩產而亡”。(《拜泉縣志卷四》)說明寫六箴的動機在于“罔知省克”,“今則忝為民牧,深悟前非”(《拜泉縣志卷四》),“蓋謹作六箴用以自惕,兼以惕人”。[16]為《心箴》《氣箴》《言箴》《行箴》《用箴》《友箴》。告誡人們要像“婁師德之唾面不拭”“若韓魏公之燃須不驚”[16]一樣,寡欲靜心,修煉寬廣氣度,然后取得“容眾”“立名”“遠害”“養生”(《拜泉縣志卷四》)的效果,在言、行、用三方面對修身、齊家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友箴》里指出交友應“道義相契”,(《拜泉縣志卷四》)友人起“勸善規過”“析疑辯難”“通財濟困”(《拜泉縣志卷四》)等作用。只有不以“善柔便辟、諂諛逢迎、酒食狎昵、狹邪逐征”[19]的方式交友,才能避免“朋黨株累敗身裂名”[19]的下場。
其次,張霖如在《勸崇節儉文》里告誡百姓如何持家。“拜泉土沃民敫,素稱富庶”[21],但“鬻田典宅時有所聞”[21]。在詳細考察后,張霖如認為起因在于百姓“居積不善之所至”[21]。“亟宜加意節省以裕”[21],不能“以有限之資財,供無窮之靡費”[21],否則“空虛愈甚,周轉愈難”。[21]
具體做法包括:愛惜糧食;器具使用要適度,不能以追求洋式器具為合宜;宴會上不必“以番菜為脫俗”[21]。貼心地以一個中等八口之家的日常消費舉例子,制定家庭經濟規劃。“每年收獲若干,盈余若干,何事當用何事當省。勿為迎神演戲以糜無益之費,勿好賭博酗酒以耗有用之財”。[21]并且指出提倡節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以還淳古”的優良社會風氣。“節儉重而衣食足,衣食足而禮儀生,禮儀生教化行”。[21]親民地為改變民生、“爭為善俗”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期盼有所改變。
最后,鼓勵“賦性維良、勤勞罔懈”[30]的工作精神。在警士劉海山、李春芳擊賊陣亡后,贊揚他們“剿除盜匪保衛城鄉,不畏鋒鏑不避風霜”[30]的大無畏精神,“迭遭危境,如履康莊”,為公捐軀“死難得所”,寫下挽聯哀悼之。其一,“賊計狡難防不圖并轡前驅同罹浩劫,寇仇期速報尚望九原默助早獲元兇”。[30]其二,“一去不復還冒險捐軀馬革裹尸成壯士,自古皆有死因公殞命龍沙歸骨動悲歌”。[30]弘揚社會的正義力量。
綜上所述,從張霖如文字的字里行間,可見他心中涌流著正義、責任的從政理想。從《拜泉縣志》里《人物志》《藝文志》的選文中,可看到封建王朝和資本主義新舊思想交替時期,一個北方邊陲地方官員恪守儒家道德規范所做出的種種救世努力。此種精神令后學贊嘆,謹以此文字銘記之。
參考文獻
[1] [2]3][][5][6][7][8][9][10][15]張霖如,胡乃新. (民國)拜泉縣志卷一創修拜 泉縣志序[M]春記山坊石印,1919:1.
[11] [12][13]張霖如,胡乃新.(民國)拜泉縣志卷一創修拜 泉縣志序[M]春記山坊石印,1919:2.
[14]長曉學.《章臺柳》古詩原文/注解/韻譯作者介紹[EB/0OL_.
[16] [17][18]張霖如,胡乃新.(民國)拜泉縣志卷四[M].春記山坊石印,1919:89.
[19] [20]張霖如,胡乃新(民國)拜泉縣志卷四[M].春記山坊石印,1919:90.
[21] [22][23][4][5][26][27][28][29]張霖如胡乃新(民國)拜泉縣志卷四[M].春記山坊石印,1919:84.
[30] [31][32][33]張霖如,胡乃新(民國)拜泉縣志卷四[M]春記山坊石印,19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