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中國高校國際化進程的加快,高校間國際交流、科研合作及合作辦學活動日漸頻繁,中國高校亟需通過對外宣傳這個重要的窗口來向世界展示和推介自己的辦學實力和特色,以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和學者來華留學或進行學術交流。高校的外宣活動主要包括英文網頁、宣傳手冊、畫冊、相關宣傳短片等構成,外宣翻譯的順利開展是高校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水平的關鍵。本文以德國功能學派的目的論( Skopostheorie) 為指導,堅持“外宣三貼近”( 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 的原則,從文化視角對高校的外宣翻譯的策略作相關探討。
1 目的論
目的論( Skopos theory) 是由德國學者漢斯·弗美爾提出的,他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性的行為,所以翻譯活動須受到目的的制約,譯文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高校外宣翻譯的目的則是盡量完整、準確地將信息傳遞給受眾,以達到宣傳自身、提升形象的目的。由于高校外宣翻譯面對的目標受眾大多是國外的學者、研究機構及有志于赴中國留學的在校學生,這些受眾大多沒有任何中文基礎,更缺乏中國社會、文化及意識形態等背景知識,所以在翻譯操作中,要注意“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這一原則,充分考慮文化差異,避免價值觀、世界觀、意識形態等文化因素間的沖突,努力跨越文化鴻溝。
2 文化性翻譯策略
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間的單純轉換,更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而大部分高校在外宣翻譯時只是把源文本的中文內容原封不動照搬到目標文本中去,沒有考慮到由于地域、文化、歷史、社會背景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目標文本無法忠實地傳達源文本的內容,甚至引起誤解等不必要的問題。
2. 1 對一些專有名詞或特有的文化現象給予必要的注釋
在許多高校的外宣材料中,常常會出現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專有名詞,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這些名詞都是耳熟能詳,不言自明的,但是對于那些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缺乏必要了解的預期受眾來說,只能徒增困擾。譬如某高校在學校歷史簡介中提到了“After the'July 7 Incident'of 1937”,這里的“七七事變”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是一個意義深刻的歷史事件,意圖傳達“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爆發初期”這樣的一個信息,但如果不加任何注釋和輔助說明就出現在目標文本中則毫無意義,受眾既不明白這是一個怎樣的事件,也無法理解譯者提到該名詞有怎樣的預期目的。再如近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的教育改革不斷推進,許多高校會頻繁的提到“985 Program”和“211 Program”,眾所周知,“985”和“211”是中國高校彰顯自身重要地位的擲地有聲的一張標簽,其含義等同于“一類”或“名牌”院校,在對內宣傳時會事半功倍,但是在外宣翻譯時應該加上針對該類專有名詞的必要解釋,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宣傳和展示自身辦學實力和影響力的目的。
2. 2 在目標文本中盡量避免出現意識形態或政治色彩濃厚的內容
由于各國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背景各異,不同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成為高校外宣翻譯中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由于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時代發展需要,許多高校在對內宣傳時會出現許多政治色彩或意識形態濃厚的內容,譬如常見的“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十一屆三中全會) 、“Three Represents”( 三個代表)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黨中央的領導下) 等內容。本著貼近并充分尊重國外受眾社會文化習俗及思維方式的原則,在外宣翻譯中,譯者要對以上涉及政治和意識形態問題的敏感內容予以刪減或加工。由于錯誤的文化視角所導致的機械地、逐字逐句的翻譯只能弄巧成拙,不僅對學校的宣傳和推介無益,反而會引起目標受眾的困惑和抵觸。
2. 3 避免譯文引起價值觀、世界觀及思維方式的沖突
筆者曾對中國高校和外國高校的一些外宣材料或網站進行了調研和對比研究,發現二者的目的都是相同的,為了進一步提高和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在結構和文字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異。這是因為中西方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及慣有的思維模式。中國高校的外宣材料中常常會出現“State - level”、( 國家級) “Key - University”( 重點大學) 、“First -class”( 一流) 等諸如此類的字眼,某些高校還會用大量的文字介紹自己所擁有的固定資產和教學科研儀器總值。對比國外高校平行外宣材料,發現國外高校一般強調的是自己的科研和學術實力,并會盡可能地突出自己的辦學和學科特色。
國內外高校各自的國情和辦學體制不盡相同,譯者在外宣翻譯時應換位思考,有的放矢,考慮國外受眾的實際需求和接受心理。
2. 4 避免出現“大、假、空”的內容
大話、空話、套話等空洞、浮夸的內容是國內高校對內宣傳材料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高校還習慣于在外宣材料中使用諸如“…is work-ing hard to establish itself as a first - class university…”、“…as a high - level university across Chinawith superior disciplines”、“We should make everyeffort to…”等表決心、喊口號式的豪言壯語。對比國外高校平行文本會發現其中鮮有此類具有“中國特色”的宣傳模式,西方話語倡導樸實無華、實事求是,不造作、不虛夸的寫作和修辭方法,不贊成那些“高、大、上”的過分張揚、言過其實的辭藻堆積。高校外宣翻譯是一種對自身情況的客觀推介和描述,應避免出現太多感情強烈的、具有個人色彩的字眼。
3 結束語
高校的外宣翻譯由于其既定的目的和目標受眾,有著自己的特殊性,為了進一步促進和推動國內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在堅持“外宣三貼近”的首要原則下,充分重視外宣翻譯中歷史、信仰、價值觀、世界觀、意識形態等文化因素,參考、借鑒國外高校外宣材料,從受眾的角度換位思考,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沖突,實現對外宣傳、提升自我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陳小慰。 外宣翻譯中的認同機制[J]. 中國翻譯,2007( 1) : 60 -65.
[3]黃友義。 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 中國翻譯,2004( 6) : 27 -28.
[4]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黃友義。 從翻譯工作者的權利到外宣翻譯---在首屆全國公示與翻譯研討會上的講話[J]. 中國翻譯,2005( 6) : 31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