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修辭格能夠有效表達語言內容,增加神韻、美感與辭趣。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的角度辨析英語修辭格翻譯:在很多情況下,只有以某種方式盡力再現原文的修辭形式,才能忠實傳達其神韻與意境;并探討了三維原則指導下實現“形似”的幾種主要翻譯策略:即直譯法、替代法、意譯法等,以獲得“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譯文。
關鍵詞:英語修辭格 ;形似;適應性選擇轉換;三維轉換;整合適應選擇度。
修辭學是有效地使用語言的藝術,在西方的淵源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根據陳望道先生所著《修辭學發凡》:“修辭原是達意傳情的手段。主要為著意和情,修辭不過是調整語辭使達意傳情能夠適切的一切努力。”“‘調整語辭’到能夠‘達意傳情了,修辭的任務完成了,語言也就呈現出美質。”[1]作為“依據題旨情境調整語辭的手法”[2],修辭與翻譯的關系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說修辭貫穿了翻譯的全過程。如果說“形”是指“調整語辭”的修辭手法(包含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那么內容則是所傳達的“意和情”,即本文所謂的“神”。英語修辭格作為一種積極修辭手段,在翻譯中如何正確辨析與傳譯其形式與神韻之間的關系,尤其在二者不能兼得的時候,如何進行取舍?
一、英語修辭格翻譯的形與神
眾所周知,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往往講究“形似不如神似”,因而“舍形取義”“得意忘形”很是為人所推崇。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形式”并非總是與“內容”相沖突的。再者 , 文學作品的神韻與意境常常恰恰是蘊涵于特定的語言形式之中的:“形之不存,神將附焉?”形為神的載體,形似不必總是次于神似。對于修辭格的翻譯原則,似乎同樣受到“神似優先”的制約。即與內容或意義相比,修辭形式的傳譯屬于次要地位。然而,盡管“修辭手法屬于形式部分,它依附于內容,是為了表達一定的內容才存在的。采取什么樣的形式也由內容決定。但是形式能反作用于內容。當形式恰切地、巧妙地表達內容時,就能表現出美來”[1]。況且,為了增添美感、辭趣與力度,修辭形式往往“具有偏離語言常規的傾向,加大了與其所表達的意義之間的張力”[3],這種偏離與張力應該在譯語中表現出來,即修辭手段應該盡力在譯文中“現形”以傳達出特定的意蘊與神韻。所以,翻譯英語修辭格一般“力求譯文能有效地再現原文的修辭手法,否則譯文即使在大意上與原文差不多,也會使原文的精神和風格受損,削弱語言的表達力。”[4]原文的精神和風格往往存乎修辭手段的運用,而原文語言的修辭之美則常常寓于詞語選擇、搭配與語序、句法等細節構建的語言形式中。
再者,由于“漢語是一種很感性的語言。感性的語言強調審美、強調審美語感,漢語的語言能力(集中于詞語選擇能力和句法構建能力)與漢語的音、形、義審美判斷力是恰恰調和、緊緊嵌合的。”[5]故而,在英語修辭格的翻譯中,可以充分發揮譯語語言的優勢,恰如其分地以某種方式再現原語修辭手法,從而盡力傳達出原文的修辭效果與美感,比如下面各例的譯文 B:
(1)、We came, we saw, we conquered. (英語首詞重復 anaphora、平行結parallelism 與層進 climax辭格)
A.我們所到之處 , 所見之地 ,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B.我們所到之處 , 所見之地 , 所向披靡。(漢語同為三項式的疊映、排比與層進格)
(2)If we fail to prepare, we will prepare to fail.(英語交錯對列法 chiasmus)
A.如果我們沒有準備,我們便將準備失敗。
B.如果我們失去準備,我們便要準備失去。(漢語回文格)
(3)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 (Pope)(英語對仗辭格 antithesis)
A.犯錯誤是人之常情,而寬恕別人則是超凡的。
B.人孰無過,神亦恕之。(漢語對偶格)
從以上 A、B 兩種譯文的比較中,不難看出:
在英語修辭格的翻譯中,注重形似往往才能夠有效地再現辭格意韻 , 從而實現特定修辭效果 , 達到神似的境界。
二、生態翻譯學研究
胡庚生“翻譯適應選擇論”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6], 翻譯是“譯者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過程”[6]。翻譯適應選擇論所倡導的翻譯原則為“三維”轉換,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之間的適應性轉換。成功的翻譯是譯者能動的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結果,評價翻譯主要看譯品的“整合適應選擇度”。從選擇適應論的角度來看,最佳的翻譯就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诜g適應選擇論, 集適應與選擇重任于一身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起著中心與主導作用。因而,譯者必須充分發揮翻譯主體性作用,多維地適應具體的翻譯生態環境(語言環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與外交環境等)而能動地進行語言的選擇轉換,采取有效的翻譯手段和策略 , 提高譯文“整合適應選擇度”,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
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生態環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對于譯者來說,”既要適應,又要選擇;適應中有選擇,即適應性選擇;選擇中有適應,即選擇性適應。”既然修辭是通過語辭的調整來達意傳情,那么,語辭形式往往是神韻與意境的途徑與載體。從三維轉換的角度而言,修辭手段在很多情形下往往就蘊含著原文作者所意欲傳遞的語言、文化與交際意圖。 因而,為了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譯者應該首先盡力在忠實于原文的修辭“形式”的原則上做適應性選擇轉換,才更可能實現源語與譯語之間的思想文化的有效“移植”。即修辭“形式”作為原文作者意圖不可或缺的載體應該以某種方式在譯文中得到某種程度的再現,才更有助于譯文讀者解讀出原文的神韻與意境,從而真正賞析到原文中修辭的意義與韻味,充分實現原文修辭運用的交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