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結合內蒙古博物院展覽講解中英交替傳譯實例,從專業詞匯、文化意象、修辭和詩歌等文學表達這三個博物館口譯常見難點入手,對譯員如何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取翻譯方法應對上述難點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 博物館口譯; 難點; 翻譯方法;
博物館口譯作為專門針對博物館這一特定場合的口譯活動,具有其特殊性和難點。其中,專業詞匯、文化意象、修辭和詩歌等文學表達的翻譯一直以來都是博物館口譯的難點所在。針對上述難點,譯員應從目的語受眾的知識構成、文化背景及心理期待出發,通過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以更利于目的語受眾理解和共鳴的方式實現對源語信息的準確傳遞。
一、專業詞匯
博物館口譯常涉及許多專業術語,其中以考古和歷史詞匯居多,如古代器物的名稱、材質、工藝、紋理、朝代年號等。同時也會涉及許多其他領域的專業詞匯,如古生物、科技、民俗、藝術領域等,這主要視展覽主題而定。作為一個公開場所,博物館面對的觀眾來自五湖四海,其文化、知識及年齡構成相去甚遠。面對不同受眾,譯員在口譯方法的選取上自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通常情況下,即以普通大眾為主要目的語受眾的前提下,口譯人員在應對專業詞匯的翻譯時,應側重于科普性目的和通俗化表達,力求通過規范嚴謹、通俗易懂的表達,準確、客觀的再現展品信息及其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和歷史內涵。例1中,源文言簡意賅,卻涵蓋了展品年代、出處、質地、造型等豐富信息,漏譯任何一項信息都可能影響目的語受眾對該展品的全面認知和理解。這里,譯者運用直譯實現了對源文信息客觀、完整的傳遞。
例1.您面前是一件元代龍泉窯青釉荷葉蓋罐。
譯文:In front of you is a celadon-glazed jar with a lid in the shape of lotus leaf.It is produced by the Longquan kilns in the Yuan Dynasty.
面對專業術語的翻譯,譯員若缺乏相關詞匯儲備,可適當采取意譯根據其意義進行翻譯,避免錯譯或卡殼的尷尬情境。例2中鏟齒象的英文名稱為“Platybelodon”,屬古生物學范疇術語,其學名只有少數古生物專家、學者能夠掌握,對大多數譯員和觀眾而言都相對生僻。譯員通過意譯,以更為直觀和生動的方式突出了鏟齒象獨特的外形特征,將其譯為“一種類似于大象的動物,其門牙非常特別,形似一把鏟子”。在翻譯類似具有生僻學名的展品信息時,譯員可借鑒上述方法,在規避翻譯障礙的同時,以更為通俗化的表達實現知識普及的目的。
例2.您現在看到的是一種中新世哺乳動物鏟齒象。
譯文:As you see is a mammal living in Miocene times.We can see it looks quite like today’s elephant,but its front teeth are very special,just like a shovel.
二、文化意象
在跨文化交際中,常常會面臨文化空缺所帶來的交際障礙,博物館口譯也不例外。在語言轉換過程中,這些我國或我國歷史上獨有的文化意象,往往在目的語中缺乏對應的表達形式。面對此類情形,譯員可遵循“以中國文化為基準和以譯者、讀者為導向”的原則,采取音譯和增譯相結合的方法。音譯是順應異化策略的一種翻譯方式,有助于突顯源語的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使這些文化意象成為中華文明的個性化名片。增譯則是通過對源語文本中未涉及或省略的信息進行擴展翻譯,通過建立源語文化意象與目的語受眾認知構成的有效鏈接,使譯文更符合目的語受眾的情境和知識水平,從而有效避免理解障礙,彌補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空缺。例3中譯者將“四神”音譯為“Sishen”,保留了其文化特色,然而音譯詞對于目的語受眾而言往往是陌生而晦澀的。譯者從目的語受眾的認知角度出發,結合自身知識儲備和譯前準備,對“四神”的出處、造型和寓意進行了增譯,即“中國傳說中的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梢,綜合運用音譯和增譯可在保留源語文化個性的同時,促進目的語受眾對展品及其所負載的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
例3.這些彩塑四神構件出土于元上都遺址。
譯文:These painted clay sculptures of Sishen are architectural ornaments unearthed from the site of Xanadu,the upper capital of Yuan Dynasty.Sishen are four Chinese mythological creatures,including the Azure Dragon,White Tiger,Vermilion Bird and Black Tortoise.They represent the four directions—east,west,south and north.
三、修辭、詩歌等文學表達
東西方文化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了中英文語言表達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西方人常以“置身事外”的客觀視角,嚴謹的邏輯結構,寫實的語言風格再現事物。中國人則傾向以“置身其中”的視角,將主觀情感融入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中。善用對偶、排比、互文、頂真等修辭,通過并列使用多個結構對應、意義相關的表達形式突出主題思想。在追求形式對稱、音韻和諧的同時,難免會出現辭藻堆疊和語義重復的現象。針對上述情形,譯者可根據需要適當減譯,將源文中語義相近的表達以嚴謹的邏輯結構進行“合并同類項”,以提高譯介效率。
除修辭之外,博物館口譯也常涉及詩歌。詩歌意象豐富,語言凝練。詩歌翻譯應力求“意美”“音美”和“形美”,即譯文與原文在內涵意義、表現形式、風格、韻律等方面實現對應。然而,口譯活動基于其源語表達和譯語產出的即時性,譯員幾乎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到“意”“音”“形”三美齊備。因此,在博物館口譯的實際操作中,再現詩歌的意境美,包括其象征意義、深層內涵、雙關語義、言外之意等,則成為了口譯工作的重點。譯員不必過分拘泥于詩歌原有形式,亦步亦趨,應通過意譯傳遞源文意境及主題思想。當然,在滿足意美要求的同時,譯員若能兼顧音美和形美則可謂錦上添花。例4中,源文引用了一首詩以突出贊美北方游牧民族的音樂藝術,原詩的形式和韻律本身并非此時的口譯重點,因此譯者沒有亦步亦趨的翻譯原詩,而是在準確把握其主旨的基礎上,將其譯為“以此詩贊美其音樂藝術的自然之美和恢宏氣勢”,以更簡潔、客觀的方式再現了原詩的精神實質和思想內涵。此外,譯者還將寓意相近的“興衰榮辱”和“悲歡離合”減譯為“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變遷”,將“蒼穹旋律”中的借代手法意譯為“大自然的旋律”,使譯文更加貼近目的語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
例4.“慷慨歌謠覺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多少興衰榮辱,多少悲歡離合,方才譜就了北方游牧民族壯闊的蒼穹旋律。
譯文:The vicissitudes of northern nomadic ethnic groups have been condensed in this magnificent melody of nature.Here’s a poem to praise their distinctive music for its beauty of nature and magnificence.
上文所述均為十分常見的翻譯方法,能否靈活駕馭直譯、意譯、音譯、增譯、減譯或綜合運用上述翻譯方法的關鍵在于譯員能否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最有利于目的語受眾理解和共鳴的語言形式實現對源文信息的高效譯介,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相關鏈接】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筑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
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包含了搜集、保存、修護、研究、展覽、教育、娛樂七項。形態上包含建筑物、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戶外史跡、古城小鎮博物館化、長期仿古代生活展示(民俗村),以及視聽館、圖書館、表演館、檔案資料館等皆可納入。內容上一般分為美術館、歷史博物館、人類學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地區性博物館及特別專題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內容以各表其獨特風格與收藏為方法。
現代博物館的功能以教育推廣為重要目標,努力于社區民眾的公共關系。在展示的目標上除了介紹知識,并引發觀眾美感經驗,進而認知真善美的生命真理。
口譯(又稱傳譯)是一種翻譯活動,顧名思義,是指譯員以口語的方式,將譯入語轉換為譯出語的方式,做口語翻譯,也就是在講者仍在說話時,同聲傳譯員便"同時"進行翻譯。
參考文獻
[1]李開榮.試論文物名稱英譯文化信息的處理[J].中國科技翻譯,2001(4):10-13.
[2]穆善培.歷史文物漢譯英的忠實與通順問題[J].上?萍挤g,1991(3):11-15.
[3] 許淵沖.中詩英譯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