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曾經見證了人民軍隊誕生與成長,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以及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的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江西的革命實踐,開創了一條通往勝利的中國革命之路。
然而,長期以來對于中國共產黨早期在江西開創革命道路的歷史,人們更多的是從“黨史知識”、“軍史知識”的層次上去了解,缺乏對新中國開創過程及其精神實質的理解!堕_創》以江西革命搖籃為題材,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情懷傳述歷史,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人和偉大的中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所做出的不懈奮斗,勇于開創的犧牲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力量源泉。本文就《開創》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與藝術構思陳述如下。
一、《開創》的總體思路
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江西因“南昌八一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瑞金蘇維埃政府”而被著稱:中國革命的搖籃。從而由此并概括了江西在中國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與其基本面貌!堕_創》的編創主要圍繞著“槍桿子里出政權”這一打開中國革命局面的理論為主題,以歷史時序為線索,以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典型的場景片段為單元,以章、節為結構模式,在極其豐富的歷史內容中進行取舍,以擇其重,并大量融入寫意顯景的藝術手法,充分發揮情景歌舞史詩的藝術魅力與包容性,歷史的情景不斷再現,目的在于以點及面,從而產生巨大的藝術沖擊力和震撼力。
二、《開創》劇本的編創,力求史實與藝術的統一
《開創》注重舞臺藝術的創新而不失歷史的真實,力圖向觀眾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探索、開創符合中國革命和建設之國情特色道路,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始終。
序 幕
作為交待江西革命搖籃與在江西開創革命道路的一場敘述,本場以描述情景來破題。我們采取了“觀物取象”“虛實構象”的“意象”敘述法來透視作品的思想內涵。一曲《革命搖籃》歌謠,和著母親撫育嬰兒的舞蹈,演繹著黨和人民的血肉關系、人民與軍隊如父母與兒女般的情深。同時,該歌舞將時光一下子拉回到“天昏昏,地蒙蒙”的時代背景上,以及堅定的信仰和遠大目標的情懷中。歌謠以比擬的手法,通過立“搖籃”之“象”來達到表達 “四大搖籃”主題之“意”;描述了江西人民為中國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與犧牲,也為序幕之后展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江西進行革命的探索與實踐歷程進行鋪墊。
第一場、從北伐戰爭到南昌起義
這場歌舞主題:從革命形勢的發展與突變所產生的混亂與自覺應對,到對中國革命之路的重新思考與探索。舞臺展現的是從國共合作進行國家統一的戰爭,到國共分裂,共產黨發動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斗爭,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國民黨背叛革命所發動的反革命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反抗與覺醒。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進行武裝斗爭的開端,是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一座里程碑。
為揭示這場主題,采用《國民革命歌》來體現大革命時期的面貌。接下來,蔣介石突然翻臉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這里,我們便以中共德安縣委書記楊超在政變后,組織群眾策劃“反蔣斗爭”遭被捕,在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面對敵人的屠刀即興而作的一首《就義歌》。以這一壯烈的場面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我們還采用了無歌詞的音樂舞蹈《第一槍》作為舞臺呈現。因為南昌起義本身就是覺醒中的自覺應對,果斷舉措,同時,也體現出對之后革命道路的探索。
而《南昌起義民歌》則是在解釋廣大民眾渴望社會變革的情緒,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選擇正符合人民的立場,受到廣大民眾的贊同,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
第二場、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創
主要表現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道路的開創,是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革命勝利的起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國革命開創了獨立于蘇俄模式的中國道路雛形,改變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命運。因為從這里出發,才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革命的新征程。
整場由《秋收起義歌》《革命要有根據地》《三灣改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井岡山會師》《朱德的扁擔》《堅決革命冇二話》《朱毛紅軍會打仗》八個段落組成。每一段都是一段歷史,都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片段,都蘊含著一段艱難的道路開創。而每一個故事,也都蘊含著大道理,從舞臺藝術的角度上說,都力圖創造出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面,向觀眾逼真地詮釋了當時的開創歷程。這其中,不但要有智慧,更要有堅定的信念與堅韌的決心。使觀眾從興味盎然的故事中受到教育與啟發。
第三場、從瑞金到長征
中國共產黨所開創的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前承井岡山道路,后啟長征、延安之道路,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中國革命道路的曲折經歷與創造性智慧,是中國革命走向新起點的標志。這個新起點是:一是道路自信。在井岡山道路的開創中,毛澤東選擇了一條不同于俄國十月革命所走的道路。另一方面,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實際,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表現出了革命的首創精神。
從瑞金到長征,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瑞金有近6年的奮斗。贛西南農村革命根據地也是在井岡山道路的影響下,同樣是在大革命失敗后形成的。這期間發生了很多故事,為了以歌舞史詩的藝術形式進行概括,我們選擇了九個片段來圍繞主題展開。
第一個片段。通過《毛委員帶兵進贛南》的一組演唱歌舞表現贛西南地區有著深厚的革命基礎,反映大革命失敗前后,贛南贛西組建了地方各級黨的組織,詮釋了江西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的重要歷史地位。
第二個片段。“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黨領導農民舉行了多次武裝暴動,并創建了“東固”、“延福”革命根據地,組建了江西工農革命軍,開辟了一些小塊的工農武裝割據。
第三片段。1929年1月至4月,朱、毛紅軍從井岡山與彭德懷分兵先后進入贛南,與江西工農革命軍會合,使贛西南和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斗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通過這段歌舞,將毛澤東為什么選擇贛南建立具有區域意義的根據地背景做出了交待。
第四片段。是以情景敘說表演與舞蹈合唱相連接的形式,著力展現《三次“圍剿”三次贏》,借演員的道白敘說與背景屏幕展現,將舞蹈與歌曲相對應。這種動與靜,說、唱、歌的結合,目的是將整場歌舞史詩推上一個高潮。
第五片段!对谔K區的藍天下》以贛南傳統提燈舞和興國山歌的形式,通過“舞蹈”向“表演”的“變奏”藝術手法,熱情地謳歌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和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第六片段!盾婈牻ㄔO開新章》展現的是蘇區武裝力量發展、壯大的成就。毛澤東說在井岡山和瑞金中央蘇區“黨開辟了人民政權的道路,因此也學會了治國安民的藝術;黨創造了堅強的武裝部隊,因此也學會了戰爭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