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
論文題目:美術鑒賞的審美過程與審美追求
摘要:美術鑒賞的審美過程是一個以感知激發情感,以情感驅動想象,以想象感悟意蘊與價值,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審美認識過程。美術鑒賞的審美過程實現了提升鑒賞主體的精神境界與促進審美主體和諧發展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美術鑒賞; 審美過程;

美術鑒賞是一個享受美的過程,是審美主體運用視覺感知以及自身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的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審美過程,是鑒賞主體對美術作品展開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也是鑒賞主體對藝術作品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美術鑒賞的審美過程是一個以感知激發情感(審美感知與觀照)、以情感驅動想象(審美感興與體驗)、以想象感悟意蘊與價值(審美感悟與升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審美認識過程。
一、審美感知與觀照:有意注意與無意觸發
在美術鑒賞中,鑒賞主體首先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有意無意地去感受美術作品的外在形式和觀照美術作品的整體概貌。審美感知與觀照所需要調動的審美心理主要是“注意”和“感知”.
感知作品首先要“審美注意”,一切相對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都是由“注意”開始的。“審美注意”是指審美主體的心理活動在審美對象上的集中和停留。感覺和知覺是人與周圍世界發生聯系并進行各種高級精神活動的基礎,感覺和知覺是完成審美注意的生理條件。審美注意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意注意”,一種是“無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鑒賞主體帶著鑒賞的目的去注意美術作品,調整好心態、清空掉雜念,做好進入鑒賞活動的準備,從而進入了“審美期待”;“無意注意”則是在不自覺、無目的的情況下,由于感覺器官受到了外部的一些刺激,鑒賞主體被對象吸引并產生了激動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從而進入審美活動。一般而言,“審美注意”集中和停留在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上,而美術的外在形式就是美術對外表達的藝術“語言”符號,比如:點、線、面、形體、空間、色彩、光影、比例等形式要素及排列組合。這些美術特有的藝術“語言”符號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美術作品特有的藝術形式和形式美。
在美術鑒賞過程中,美術作品的外在形式使鑒賞主體的視覺器官受到了刺激,引起鑒賞主體對作品的審美注意,從而進一步對美術作品進行審美感知。審美感知是審美對象的審美屬性直接作用在審美主體的感覺器官上,在審美主體的頭腦中所產生的對審美對象的各個部分的整體性反映。在審美的這一層面上,感覺通過感覺器官去感受、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則對感覺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合加工,反映事物的整體性概貌。在美術鑒賞的初始,鑒賞主體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感知是散亂的、無意識的,但隨著對美術作品的審美注意,鑒賞主體的各種心理機制被充分調動起來,通過聯想、想象、感知、情感等方式,反復觀照部分和整體、整體與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把原本抽象的藝術“語言”符號組合成具體的、整體的藝術形象。在美術鑒賞中,鑒賞主體通過感知作品的外在形象,從作品的抽象的藝術“語言”轉化為美術作品的整體藝術形象,從而領會到美術“語言”特有的審美價值和意義。
二、審美感興與體驗: 調動情感與活躍想象
美術鑒賞的審美過程是一個心理過程,貫穿著情感與想象的參與。情感是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而想象是審美心理活動的本質。在美術鑒賞的審美過程中,形象凝聚著情感,而情感驅動著形象與想象的鏈接。美術作品中豐富的“內涵”和“意味”把審美感知和審美感悟鏈接在了一起,給審美打開了一個意蘊豐富的感悟世界。
在美術鑒賞中,鑒賞主體把審美感知階段所提供的表象和自己已有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結合起來,將自己的情感因素融入美術作品中去,達到一種心物交融、情景共生的審美體驗狀態。鮮活的感性體驗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審美體驗最能展示出審美主體本身的自由覺醒的意識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審美主體在審美體驗中不僅得到了生命力的高揚、自身價值的肯定,而且還認知和把握到了客觀世界的存在。審美體驗一般是從內部引起,先在身體上面發生反應,這種從內部產生的感覺和反應將會引發一種情感,適合這種情感的形式便會產生相對應的美感。在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轉移或映射到審美對象身上,然后再對之進行鑒賞和體驗。
在美術鑒賞的審美過程中,情感因素被審美注意和審美感知階段認知到的形象激發出來。情感一旦被激發,就成為了審美活動的動力。在感知了美術作品之后,鑒賞主體開始全面深入作品,融入自己的審美情感,運用聯想、想象、情感等審美心理因素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并從中獲得強烈情感體驗。在美術鑒賞中,鑒賞主體通過想象和聯想,不僅使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而且使感知到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從而使美術鑒賞活動不僅停留在對藝術的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所蘊含的更為深刻的內涵和意義。鑒賞主體運用記憶、想象、情感等審美心理將自己已有經驗與眼前的美術作品聯系起來,利用重組、聯想、再造等方式,根據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猜測、揣摩、品味和體驗,在頭腦中對作品形象的審美性、典型性反復觀照、聯想體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社會思潮、藝術風格,逐漸理解到外在形象中所體現的社會生活含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內涵意味,從而領悟到作品中隱含的深刻的思想意蘊,進一步進行藝術的再創造,使審美主客體達到心物交融、情景共生的精神境界。
三、審美感悟與升華: 藝術意蘊與審美意義
在美術鑒賞的審美過程中,鑒賞主體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審美感悟從而獲得深層的審美價值和意義。也就是說,鑒賞主體透過作品的形象層和意味層,體會和領悟到美術作品的深層藝術意蘊和審美意義,這是鑒賞主體在感知和體驗基礎上達到的最高的精神境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知。
美術鑒賞審美過程的最高境界就是美術作品的藝術意蘊與審美意義的領悟,美術作品的最高級的層次是內在的藝術意蘊。美術作品中的藝術意蘊具有豐富性、模糊性、不確定性等特點,給鑒賞主體提供了更廣闊、更豐富、更立體的想象空間,蘊含著豐富的意味給主體去揣摩玩味。也就是說,鑒賞主體在藝術意蘊和審美意義的領悟時有很大的能動性和自由度,這就是所謂的“立象以盡意”“言有盡而意無窮”.在美術鑒賞中,隨著鑒賞主體對作品審美理解的深入,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形象和思維、具體與抽象達到了水乳交融的高度融合狀態。鑒賞主體從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層次和境界,從美術作品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更深入的、更理性的把握和領悟到了作品的內在意蘊和它所表現的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在規律等。鑒賞主體在對美術作品中解讀和品味中,理解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民族信仰、人生境界、時代精神、哲理思考等理性和意味,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領悟到“美”的境界,將藝術的“體驗”層上升到“超驗”層。鑒賞主體忽然頓悟到作品的深層意蘊和審美意義,對美術作品的內涵理解產生了豁然開朗的瞬間飛躍,獲得了情感的滿足和審美的愉悅,得到了心靈震撼和精神升華。當然,要達到最高的境界需要鑒賞主體具有較好的藝術知識儲備和審美經驗基礎。
美術鑒賞的審美過程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到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的審美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鑒賞主體首先審美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和觀照作品的整體概貌,進一步調動情感與想象對作品進行感興和體驗,最后在情感體驗中獲得審美感悟和升華,頓悟到藝術的深層意蘊和審美意義。通過美術鑒賞的審美活動,可以培養鑒賞主體對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別力、敏感性和感受力,提升鑒賞主體的精神境界和藝術追求,使審美主體自身得到和諧向上的發展,實現了提升鑒賞主體的精神境界與促進審美主體和諧發展的審美追求。
參考文獻:
[1]邵統平。美術鑒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邱正倫。藝術美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4]楊恩寰。審美心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曾耀農。論審美心理過程及其特點[J].天津大學學報,2000,(04)[6]劉盛開。美術鑒賞中的審美體驗與文化解讀[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7,(03)。
范文二:
論文題目:淺談視覺文化沖擊下的高中美術鑒賞
摘要:近年來,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 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 信息的傳播載體也由過去的文字逐漸向圖像、視頻轉變, 這使人類逐步生活在一個視覺沖擊的大環境下。在視覺文化給人們帶來巨大沖擊的今天, 高中美術的鑒賞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該文通過論述視覺文化的概況, 結合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發展, 研究視覺文化沖擊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發展。
關鍵詞:視覺文化; 高中美術鑒賞; 沖擊;
隨著視覺文化沖擊的不斷加強, 社會對高中美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圖像, 成為當前高中美術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視覺文化概況
所謂視覺文化, 就是將本身非視覺性的東西視像化后形成的文化現象, 它主要研究現代文化和后現代文化為何如此強調視覺形式表現經驗, 不是只強調視覺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覺。視覺文化的實質是視覺形式表現經驗。20世紀90年代以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 圖片逐漸成為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 圖像媒體對人們的視覺產生了越來越重大的影響, 針對這一現象, 有關學者提出了“視覺文化”的概念。
近年來,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 視覺文化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同時, 視覺文化也表現出一定的特點, 加深了人們對它的印象。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 視覺文化逐步向商業化方向發展。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不斷更新, 各類廣告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日常消費, 這使以圖像為載體的視覺文化逐漸進入商品領域, 直接影響人們對商品的選擇,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第二, 視覺文化具有感性、直觀的特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由于受到視覺文化的影響, 圖片幾乎遍及各個角落, 圖文并茂早已不再稀奇。書本配上華麗的外衣, 音樂被生動的影像包裹, 這一切的變化都源于視覺文化的感性、直觀, 其可以幫助人們快速獲得信息、了解事件。第三, 視覺文化帶來藝術的變革。在視覺文化的沖擊下, 人們的頭腦中每天會閃過大量圖像, 藝術品不再只陳列在博物館, 而越來越多地被人們通過各種圖片了解。同時, 藝術家在視覺文化的推動下也廣泛地將其融入藝術創作。在此背景下, 視覺文化逐步推進了藝術的變革。
二、當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發展與存在的問題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知識與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判斷、感受與聯想, 進而獲得審美享受, 并加深對美術作品理解的活動。在高中階段開設美術鑒賞課程, 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其知覺發展與個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 隨著新課標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 高中美術鑒賞課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但一些影響因素的存在對于課程的長久發展也產生了阻礙。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方法落后, 難以應對視覺文化的沖擊;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興趣不高, 缺乏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觀念落后, 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等等。
三、視覺文化沖擊下的高中美術鑒賞發展策略
1. 更新觀念, 調動課堂氛圍
面對視覺文化的沖擊, 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視覺沖擊, 逐步更新學生的觀念, 以推進教學策略更好地實施。其次,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 教師要充分展示視覺效果, 通過調動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表達見解, 積極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美術話題展開講解和創作, 不斷活躍課堂氛圍, 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 改進教學方法,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視覺文化的沖擊下, 要想提高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質量, 就必須推進教學方法創新, 使教學方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教師可以因材施教, 采取多種教學方法, 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 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如, 可以采用比較學習的方法, 將不同流派的美術作品放在一起比較, 直觀地給予學生視覺沖擊, 然后加以內容的講授, 增進學生的理解。另外, 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 在軟件中分析視覺圖像的效果, 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藝術內涵。
3. 合理選擇鑒賞內容, 提高學生的視覺能力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 教師尤其要注意鑒賞素材的選擇。高中美術鑒賞以往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難以得到學生和教師的廣泛關注, 但其具有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 不能忽視, 因此, 高中美術鑒賞課堂的發展在過去一段時期受到爭議。近年來, 隨著視覺文化的沖擊, 美術鑒賞課程有了更加深遠的意義。因此, 教師要充分重視, 在內容的選擇上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 注意圖像對學生視覺的合理刺激, 同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從而更好地推進視覺文化沖擊下高中美術鑒賞的發展。
4. 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更好地應對視覺文化的沖擊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對于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發展至關重要, 尤其在受到視覺文化沖擊的背景下, 只有在專業技能高超的教師引領下, 學生才能獲得更加豐富的美術知識。在這一方面, 學?梢约訌妿熧Y隊伍的培訓, 不斷更新教師的觀念, 使教師充分認識視覺文化的時代背景, 以便合理地采取應對策略, 提高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質量。
結語
視覺文化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教育者要認清這一歷史背景。高中美術鑒賞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面對視覺文化的沖擊, 學校要合理應對, 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并進行師資力量建設, 逐步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更好地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吳佳。視覺文化視野中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芻議。江蘇教育研究, 2014 (32) .
[2]林向軍。視覺文化語境下高中美術鑒賞課堂設問研究。亞太教育, 2015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