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藝術鑒賞與生活中的藝術
摘要:通過藝術欣賞可以提高生活的意趣,加深對藝術的理解,并在生活中獲得一些關于藝術的知識。
關鍵詞:藝術鑒賞 生活 審美能力
通過鑒賞,我們開始了解藝術。讓藝術走進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從對藝術毫無感覺到對藝術有較為深入的了解,讓我們懂得如何欣賞一件藝術作品,如何理解藝術家經過藝術創作傳遞和表達思想感情。這不僅能提升自身的審美修養,還能教會我們對生活中的美與丑進行甄別。雕塑是藝術;音樂是藝術;攝影是藝術;繪畫是藝術;舞蹈是藝術;雕塑是藝術……藝術的形式太多太多,也是我們所在生活當中所不可缺少的。筆者認為,藝術就像我們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雖平凡,但不可或缺,是不同的生活的滋味,是思想和表達手段的高度協調。
思想指人們內心真實的情感,表達手段是媒介,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藝術沒有高低貴賤,只要具有思想感情,宏大或渺小都是可以的。如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當畫家看到安寧的小鎮受到戰爭的肆虐后出現的悲慘景象,心中期盼和平的愿望變得如此強烈,于是用藝術的手段表達了對法西斯的控訴。凡·高的《向日葵》色彩強烈,筆觸奔放,同樣表了自己內心痛苦又熱烈的復雜情感,對生活向往卻又飽受打擊。后者關注自身,抒發了對美好的渴望。前者關注社會,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安寧和平的訴求。這兩件作品都在美術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厚實的功底是塑造一件藝術的前提,也是表現這個藝術的靈魂。
藝術鑒賞作為人們的審美活動,往往以一個或者多個藝術形象為對象。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更關注精神需求,而藝術鑒賞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對事物的認知度和開拓思維,能夠讓人們更加合理和客觀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一方面,生動的藝術作品往往會喚起欣賞者的某些形象記憶、對生活的再思考,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感;另一方面,欣賞者通過畫家藝術作品的藝術形象、表達的情感,畫家的生平事跡產生聯想,具體、系統地了解藝術作品,自然而然地就會更容易接受畫家對生活的表現。
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有著獨特魅力,它的存在對生活、社會都產生著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藝術能夠啟發人們的認知、活躍人的思維。如,我們可以從畫面中一塊光亮的大紅色認知太陽、蘋果,甚至聯想到其他相似的物體;可以寥寥幾筆表現人的姿態、動作;可以通過畫面表達情感;可以用圖像語言訴說事情。藝術還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藝術交流情感,通過繪畫、音樂、詩集等藝術作品表達愛情、友情、感恩等。人們可以通過藝術提高審美能力,以此從生活中發現美、享受美。如,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亨利·德·圖盧茲·勞特雷克,主要以人物為主題,各式各樣的人物樣貌在他的筆下呈現。他的畫作有鮮明的主觀性與表現性,這與他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有關。他于 1864 年出生在法國中部的塔恩省阿爾比。圖盧茲·勞特累克家族是圖盧茲地區的顯赫家族,顯赫的身世為他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基礎。勞特累克雖身為家族第一繼承人,但是父母婚姻的不幸、父親常年流連在紅燈酒綠的生活中,給勞特累克的成長籠罩了陰霾。加上由于家族為保持血統純正,造成了勞特累克患有遺傳性疾病,10 歲時腿部骨骼就停止發育,14 歲時更是因為一起意外而左腿骨折。童年的種種不幸,形成了他特有的繪畫語言。作為后印象派畫家,他的繪畫受印象派的啟發,相比于其他專注人物畫的畫家,勞特雷克的畫作無意甚至是有意地扭曲和夸張人物動態、身體比例、神情樣貌,強調人物的生命力和寫實感。中產階級、舞女、夜總會等是他畫作中常見的主體。如《丑角夏玉卡奧在紅磨坊》,模特是勞特累克經常畫的一位舞女,勞特累克將模特表現得淋漓盡致,有著臃腫的形態、強顏歡笑的神情。在他的筆下,曾經紅極一時的舞女,如今卻已經不住歲月的侵蝕,舞女放蕩又滑稽的模樣使人逗笑。畫面既畫得生動又是那么的可悲,其中的心酸或許只有勞特累克自己能懂。
藝術在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尋求精神需求,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藝術就自然而然地充當了生活的調和劑。在生活中,人們深切感受到了藝術教育對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新一代。藝術在提高全民素養、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與意義。生活中到處存在著藝術與藝術品,只要人類生存活動就會有藝術的存在。每個人都是個藝術家,我們的整個人生其實就是一件價值非凡的藝術品。生活中的藝術是不可替代的,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它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更高于人們的生活。
范文二:
題目:藝術鑒賞對醫學生的重要性
摘要:當下,藝術鑒賞課程多開設于藝術學院和綜合性大學,而對于醫學院的學生,藝術鑒賞仿佛是并不相關的課程。本文希望通過梳理藝術與醫學之間從古到今的復雜互動影響,來闡明醫學生學習藝術鑒賞課程的諸多積極作用。在審美體驗,道德意識,哲學理念,臨床實踐,以及長效學習發展等各個方面。
關鍵詞:藝術;教育;醫學生
藝術和科學在人類歷史的起點就仿佛雙生兒一般同時誕生。早在洞穴文化時期,原始人發現火種,其鉆木取火行為的背后就意味的是科學實驗精神的雛形,F代教育普及的今天,藝術與科學亦成為自小學義務教育到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茖W教育是人類拓展各個領域前沿的認知工具,藝術教育則往往被視作陶冶情操的體驗過程。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解剖學與藝術萌芽
作為中世紀終點,也是近代起點的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人文主義者們為了終結他們眼中文化停滯不前的“黑暗”(dark)時代,開始從藝術與科學兩個方向來重塑人的地位,喚起人之根本的精神潮流。解剖學作為醫學與藝術的重要交匯點,其研究的熱潮是之前任何時代都無法相比的。
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中世紀的解剖學經歷了顯著的變革發展,尤其以蓋倫影響的支持和批判為分水嶺。開設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鑒賞課程,欣賞諸如卡爾皮的《人體解剖學》,維薩留斯的《人體結構》,或是著名藝術家達芬奇繪制的人體解剖圖手稿,不僅使我們感受到精致透視與線條中的關于人體構造的震撼美感,還可以領悟古代的醫學家們對人體構造,循環及呼吸功能的突破理解。在當前的醫學生教育中開設有關古典藝術鑒賞的課程,有助于學生以古典時期的科研工作為范例,激發自身的醫學研究精神。更重要的是,通過鑒賞評判中世紀人體藝術作品,對照與之相關的醫學理念及著作,梳理解剖學歷史發展的變革脈絡,學生們更能學會去認識過往醫學在科學意識上的局限性,以及醫學家們在局限之上進行批判與改革的努力,從而對當下的醫學變革與拓展產生更多的反思。
二、藝術對醫學死亡理念的影響
無論是藝術還是醫學,死亡都是永恒的主題。在數不盡的藝術流派與風格中,死亡美學多次成為顯著特征,例如中美洲地域的阿茲特克藝術,又或是巴洛克時期的虛空派(Vanitas)繪畫。處理死亡主題的藝術作品有助于醫學生在臨床與理念方面理解死亡之于醫學的背景意義,更深刻地反思當代醫學對死亡的立場,并且更完善地處理醫學上其他類型的道德性問題。
三、藝術與醫學中的心理學之深刻聯系
藝術刺激人的大腦反應,喚起人的情感意識,這種功能與醫學上的心理學研究方向幾乎完全一致。所以在醫學院中,主修心理學專業的醫學生尤其應該在儲備生物學和病理學知識的同時,涉獵更多的藝術鑒賞。在一些先進國家,藝術心理療法(Art Therapy)已經成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治療手段,例如患者通過欣賞畫作、浸泡音樂甚至自我創作來實現心理創傷的恢復,達到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美國藝術心理治療協會(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將藝術心理療法形容為“一項針對心理健康的工作,通過(讓患者)制作藝術的創新性過程,提升和完善任何年齡段的個體在生理、心理與情緒上的健康指標”.藝術心理療法相信,藝術性的自我表達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控制自我行為,排解壓力,建立自尊與自我意識,并且更透徹地理解世界。藝術作為一種嶄新的心理治療工具,更應該在當下的醫學院,尤其是心理學相關的醫學生中,被引起高度重視。為了拓展醫學視野,突破傳統心理治療手段,樹立新式治療理療,藝術鑒賞更應該被納入醫學生的學習課程中。
四、結語
21世紀是一個凸顯人文關懷的醫學時代。隨著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普及和多種學科對醫學的介入,醫學中人的問題(諸如身心健康、人體美、生命活力美感等)日顯重要。無論是古典藝術,近代藝術,還是當代先鋒藝術,抑或藝術與醫學在療法上的直接結合,都證明了藝術鑒賞的教育可以在多方面協助醫學生達到更高的醫學成就,這種成就不僅僅存在于醫學技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對醫學生在學醫道路上的醫德素質與道德意識形態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洪性烈。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解剖學的雙重性--以維薩留斯為中心[J].科學文化評論,2014,11(1)。
[2]張勇毅,過宏雷。淺析以“死亡美學”為突出特征的阿茲特克藝術[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6.
[3]方新文,邊林。醫學的“死亡”背景與現代醫學對死亡的遺忘[J].醫學與哲學,2013,34(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