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的文化表現形態有很多種, 他們構成了漢字美學的文化表現方式, 作為藝術形態中充分表達人們情感的一種方式, 現代藝術的文化表現也跟漢字美學一樣, 同樣具備獨有的美學內涵, 并且傳送出現代藝術中設計、創作、創新等的先進理念。當前, 現代藝術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潮流里, 創作者越來越注重思想和形式以及功能性三者有機結合的思想, 這個時候, 漢字美學其自身具有的內涵和豐富性, 其具有的美學功能價值, 已經成為文化表現的一部分。
關鍵詞:文字美學; 現代藝術; 文化表現;
在人類的歷史的長河中, 文字美學絕對是其中最為絢麗奪目的浪花, 尤其是中國的文字之美, 精彩而巧妙地演化出了眾多而精彩絕倫的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 為現代藝術領域內相關創作者進行藝術創作, 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藝術素材以及創作靈感。
一.文字美學的內涵
在古人許慎的《說文解字序》這篇非常有名的序言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也, 蓋依類象形, 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 即謂之字。文者, 物象之本;字者, 言孳乳而寢多也。很明顯的, 在這段非常精彩的論述中, 特別條理清晰地強調了文字象形化的過程和其十分特別的意義。文字原始的概念被賦予的內涵更單純, 但也更博大精深, 更多的是獲得了一種哲學意義, 作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聲相益的字有機的結合, 構成了更具價值指向和審美內涵的漢字。與其他國家的文字差異最大的地方是, 漢字是根據字形和聲音相互補充、共同作用的復合式形態而創作誕生的。漢字具有多層次的豐富含義, 就明顯區別于其他國家的文字。
從文字的演變過程上來講, 漢字能夠從圖畫形態的文字雛形演化到具有象形性質的文字, 這樣一個歷程, 其實是一次質的飛躍和突破。圖畫形態更加獲得了形式化的意境, 畫更加被抽象化處理, 這樣一來, 字便被逐漸的象形化和文字化處理。漢字所呈現出的獨特內涵, 體現出來是合形、音、義為一體的文字。因為漢字具有很明顯的獨特的象形性, 漢字因而具備了獨一無二的美學效應, 也正因為這樣的情況, 所以才產生了書法這樣的文化表現形態, 從而書法也成為有著豐富內涵且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矚目的藝術表現形式。漢字其實質是一種文化符號, 用于人們的思想和語言傳播, 其豐富性和表意功能可以把不同形式和不同種類的豐富信息合為一體, 共同作用。中國的文字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分別是圖畫、象形、表意、表音階段, 這樣的發展階段, 全部充分地體現于漢字這一獨特的符號系統中間, 最主要的是它能夠無拘無束地表達思想和意識, 從而創造了一種美學上的奇跡。
二.漢字美學的獨特文化體現
1.文字美學的意境之美的文化體現
文字的構成, 深刻體現出了中國人獨特的造字思想和其思維方式, 也能夠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審美品味和審美取向, 與此同時, 也充分體現出漢字具有著十分獨特和典型性的審美感受。漢字是一種東方氣韻, 也是一種哲學, 包含著內涵豐富的東方精神。對此, 魯迅先生曾作出過高度的評價:中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悅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魯迅先生的這段話, 形象地指出了漢字在形式上所呈現出來的意境之美。這也說明古人在創造漢字的時候, 其一筆一劃或者一個部首, 都有著完整而獨特的意象內容, 其顯著的特征表達著獨特的含義, 而這些意象部件又進一步組合, 形成了漢字。漢字的獨具特色的意境之美, 構成了語言和句子的意境之美, 語言和句子的進一步有機結合, 又構成了更廣大范圍內的不同的意境組合, 這本身就是一種精彩絕倫的文化表現, 這種意境的精美程度, 堪稱美學的奇跡。
2.文字美學的形體之美的文化體現
形體之美, 是漢字的另一大獨具個性的特色, 漢字的形體之美多姿多彩, 變化萬千, 它的字體結構也可以形式多樣, 變化無窮, 字體形式書寫的時候也可以工整, 可以灑脫, 可以點、橫、豎等結構橫平豎直地書寫, 也可以更加地抽象化和形象化, 所有這些漢字的基本元素進一步重新優化和組合, 從而構成了漢字的萬千美感。而漢字在書寫和運筆的時候, 由于其手法的輕重緩急都不一樣, 也會相應地形成漢字形式看起來也不一樣, 呈現出平緩、激烈、柔和等等不同的形體結構, 組合之后就可以構建得恰到好處, 充分而直觀地感受其氣質和神韻的美感, 并且通過它的外在形態體會和感受到它的豐富和博大, 例如, 通過“國”字, 可以感受到這個字的周正感, 通過“風”字, 能夠體會到浪漫飄逸的感覺, 還有一種瀟灑而無拘無束的美感, “龍”字的威嚴, “氣”字的雋永等等, 漢字中幾乎每一個字都具備著不同生機和意蘊, 同時躍動著的, 是一個個鮮活的靈魂, 這些字的組合共同組合成了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境界, 成為了一種文化圖騰, 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的命脈。
3.文字美學的內涵也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內涵
從漢字的美學價值中, 完全可以發掘出中國古代, 甚至是倉頡造字之初的文化信息, 這些文化呈現可以深深揭示出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傳統文化精神, 文字美學像一個觀測歷史的通道, 從中可以管窺出中華文化的形成過程, 歷經怎么樣的發展階段, 還有其各自的特征等等。漢字美學是一個文字演變的過程, 在中國所有的文化元素中, 漢字都展現出了一種最古老、最中國、最具思想內涵和文化氣質的存在, 它是一種偉大的文化創造, 同時又具有著神秘性、象征性、民族性, 而這種自然而然的精神本質正是現代人所孜孜不倦所追求及渴望的, 也是現代藝術所要去探尋和解密的。
三.漢字美學與現代藝術的文化體現
1.漢字美學與現代藝術緊密結合, 相互完善
漢字形態所具備的圖形美, 指的正是漢字的外部形態所呈現出來的美感, 這種美感主要是依靠其字體的整體形狀和個體特點來凸顯出來的, 這里面的實質內容, 其實跟現代藝術的文化體現模式有著異曲同工的統一。這些形態迥異、美輪美奐的漢字形態, 其實正是某種意義上的現代藝術的充分展現。
2.文字美學作用下的現代藝術, 得到實際文化體現
漢字美學作用下的現代藝術, 在如今國際化全球化的語境中, 顯得更加具有廣泛性和標志性。例如, 北京奧運會的活字印刷表演, 就是漢字的美學藝術, 用最直觀最震撼的方式向全世界進行展示, 充分展現了漢字美學的博大精深, 是用現代藝術的形式, 對傳統漢字美學進行的最完美呈現。類似的例子還有, 上海世博會的會徽“世”, 它就是讓漢字成為其設計的關鍵性元素, 深刻體現“理解、溝通、歡聚、合作”世博會理念。
3.傳統的文字與現代的藝術結合, 是思想也是手段。
3.1狹義上文字美學與現代藝術的結合。
傳統意義上文字美學與現代藝術的結合, 是將現代的漢字藝術進行變革, 留其神而變其形, 也就是用巧妙而令人信服的藝術化手段, 將文字美學融入到現代藝術所呈現的內容里面來, 在現代藝術中所涉及的理念、色彩、手法等等, 都來自于現代藝術的表現語匯, 但是作品的靈魂是來源于文字的圖形化表達, 因為文字圖形具備著深入人心和內涵深遠的特點, 用現代藝術的手法能夠進一步彰顯傳統文字圖形的優化效果, 與此同時更能給人一種創意無限、耳目一新的美感。其作品本身的藝術感染力也會變得更具內涵, 有種深層次的打動人心的強大力量。而這樣的作品, 也必定成為一種文化層面的優秀作品, 絕不是曇花一現地停留在視覺層面。
3.2廣義上文字美學與現代藝術的結合
傳統的漢字美學藝術, 促進著現代藝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 成為現代藝術的創作源泉, 但這不代表僅是簡單直接的引用某個文字或者來自傳統的象征圖形及元素, 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最最重要的是一個創新與融合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是對某個獨具韻味的文字進行某個局部的設計和演化, 從中高度概括提煉出最有代表性的元素, 稱之為大象無形的真正完美的結合, 就必須是對傳統文字進行創新出來的高度簡練的體現。比如, 看到龍字, 就想到皇位和封建社會, 看到福這個字, 就想到春節, 在現代藝術的創作過程中, 思路應該是無限開放的, 這就要求創作者諳熟漢字藝術形式, 漢字中的文化元素可以為我所用, 隨時信手拈來, 自然流暢。
3.3
傳統文字與現代設計的完美結合, 并不是不是拘泥于某個片段或者某種情結, 一定是融合了創作者深刻地領悟與繼承, 并懷著創作熱情和靈感沖動去做的, 是以民族漢字藝術文化為本, 在此基礎上不斷開放思路, 以現代藝術獨特的多變性和靈活性來創造, 而不是固步自封, 遵行老路。
4.現代藝術從文字美學中, 取其“形”, 延其“意”, 傳其“神”
浩瀚的文字字源里, 有著取之不盡的藝術靈感, 從中, 現代藝術也找到了根源, 也得到最深刻最本源的創作基礎。例如, 文字“淚”, 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從眼睛冒出的水, 這樣形象化的表達, 來得更精準, 也更動人, 仿佛有一種畫面感和情感體驗。如果我們的藝術創作能注意到這些細節體驗, 并加以引申和演化, 就能夠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字的精髓, 融合到現代藝術的設計理念里去, 使中國的傳統漢字藝術通過現代藝術的形式, 得以延伸和發展, 構成一種新的民族形式和中國風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在進行現代藝術創作時, 就一定要在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 取其“形”, 延其“意”, 傳其“神”。當然, 這三點如果能靈活自如地做到, 就必須深入領悟傳統的文字藝術、充分認識現代藝術思潮, 尋找出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 融會貫通, 這樣才能構建出更適合新時代的文化樣式。
四.結語
如果從更理性的觀念和思維來看, 對漢字和現代藝術的研究和觀察, 會發現文字的美學功能對現代藝術不論是設計還是拓展, 都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字本身的美學內涵, 更加有助于提升現代藝術的內涵, 以及外延的影響范圍, 同時, 現代藝術也可以更深入合理地利用漢字形態的美學特性, 他們的有機結合共同體現出迷人的文化魅力, 而文字美學與現代藝術的文化體現, 也即在此。
參考文獻
[1]張乾遠象外之意「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2006
[2]沃興華書法創作論「M」上海:上海書籍出版社, 2008
[3]陳彬解中國文字與書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