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詩可謂是中國古代藝術的代表之一, 它是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 “即使是享樂、頹喪、憂郁、悲傷, 也仍然閃灼著青春、自由和歡樂。”[1]在現代社會,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 唐詩這一傳統的經典也面臨著與現代相結合的難題, 微電影這一新興媒體的出現, 以其自身的特點及其強大的生命力, 使得唐詩這一古典的藝術得以經典的再現。本文將從微電影這一新興媒體的特點出發, 對微電影中唐詩的藝術再現問題進行分析說明。
關鍵詞:微電影; 唐詩; 藝術再現;
唐代歷史可謂是中國古代最燦爛奪目的篇章, 時至今日, 在很多外國人的眼里“唐”仍舊是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的代名詞。而在唐代藝術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唐詩, 唐詩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 是每一個中國人在他的啟蒙教育中都離不開的一部分。然而, 在現代社會中,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 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去細細體味唐詩中的意境之美, 唐詩這一傳統經典也面臨著與現代相結合的難題。而微電影這一媒體形式的出現, 把唐詩進行了立體的、畫面的、動態的藝術再現, 使得唐詩這一傳統經典與現代媒體有了完美的融合。
一、微電影的特點及優勢
微電影這一新興的媒體形式, 具有“簡短、便捷”這一與傳統電影相區別的特點, 在內容的容量上, 微電影可謂是“微時長”, 在創作形式上, 可以稱為“微規模”, 在觀看模式上, 它所利用的是我們現代社會最流行的“微平臺”。這些特點可以把現代人的“碎片”時間利用起來, 使得對它感興趣的人, 不僅可以去觀賞它, 而且還可以嘗試去制作它, 這樣看來, 微電影這一新興媒體形式的出現, 可謂是電影發展史上的一次解放, 它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這一事件成為了一種可能。
二、“唐詩熱”的興起
近些年, 隨著國學熱的興起, 全體國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各大電視臺紛紛策劃了與弘揚傳統文化相關的一系列節目。其中與唐詩有關并比較有社會影響力的節目, 如2015年陜西衛視主辦的《唐詩風云會》, 2016年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后, 又策劃了《中國詩詞大會》。這類節目多是采用競賽的方式, 同時又是全民參與的, 用傳統文化特有的魅力來感召和影響廣大觀眾, 既充滿了趣味性, 又興起了國人對傳統文化, 特別是唐宋詩詞的學習熱潮。
三、微電影中唐詩的藝術再現
人們重溫傳統詩詞的熱情高漲了起來, 但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狀態下, 如何能讓大家更好的來學習和感受其中的內涵卻成了一個難題。2013年由中央電視臺聯合中央新影集團、中央電視臺科教中心及央視微電影頻道共同發起了一項大型公益文化活動, 即《復活的情韻———唐代詩詞故事108部系列微電影》的拍攝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正式啟動。把傳統的唐詩與現代的微電影結合起來, 這讓許多唐詩愛好者眼前一亮, 也解決了唐詩與現代相融合的這一難題。微電影與唐詩的結合, 使得原本只能通過想象才能得出來的唐詩畫面變得直觀、生動起來, 可以說微電影讓唐詩再一次“活”了起來。以下從這一系列微電影制作時的三個主要藝術表現特點出發, 談談微電影中唐詩的藝術再現。
一是中國古典藝術元素的加入
把唐詩制作成微電影, 這是一次創新性的跨界嘗試, 為了更好地表現出唐詩中傳統的意境美, 該片的制作人員還是堅持采用古典、傳統的方式來演繹這108個故事。[2]該系列微電影對每首詩都會搭配相應的書法長卷和水墨情景畫, 每一部微電影的開篇都是由書法卷軸展開, 上面書寫著的就是該部微電影所要演繹的唐詩內容。與詩的意境相配的水墨情景畫則會出現在該部微電影的結尾處, 用以概括詩中的主要內容, 同時也給觀眾帶來一種回味無窮的感受。
另外, 制作人員還將這108首唐詩譜寫成歌曲, 音樂的制作方面也主要采用中國古典音樂的形式, 其中的配樂帶給我們的正是那種高山流水式的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 而這也正是中國古典音樂帶給人們的特有的聽覺享受。
從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處處展現著古典藝術美感的服裝、道具和場景, 聽到的是悠遠纏綿、意猶未盡的古典樂章。這些古典藝術元素, 不僅是唐詩在微電影中藝術再現的基礎, 更是讓現代觀眾可以真切感受唐詩意境的必要條件。
二是在對詩歌內容的藝術再現上主要選用了電影的蒙太奇表現方法
蒙太奇在電影的運用中, 常表現為按劇本的主題分別拍攝許多分鏡頭, 再將這些分鏡頭進行有機的藝術組合, 能讓電影產生出對比、襯托、聯想、懸念等效果, 這一方法在電影中的運用, 也使得電影的敘事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無限的延伸自由。
把發生在不同時間內的事情糅合到一起這種表現手法, 在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一詩中體現的非常明顯。“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只是開頭的四個字“去年今日”就把整首詩的內容劃分在了兩個不同的時間段里, 去年的人面如桃花, 而如今人面不知去處, 桃花卻盛開依舊。這與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正好相契合。在《人面桃花》這部微電影中也正是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對這詩中時間上的轉換進行了完美的展現。影片開始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處宅院外的遍野桃花, 女主人公面帶笑容出現在片片桃花之中, 推開院門, 抬頭望見的便是站在門外的男主人公, 但當鏡頭轉向男主人公時, 遠處門內的女主人公卻又消失不見。接下來以男主人公的內心讀白為線索, 在同一場景中, 切換了男女主人公的不同表現, 女主人公的笑容變成了愁容, 望著男主人公所寫下的詩句, 悔恨因自己外出未能與他相見, 流下悲傷的淚水, 兩個人在同一場景中做著同樣的事情, 抄寫詩句、互相凝望, 卻因時間的轉換再也沒能重逢, 女主人公最后也因相思成疾絕食而亡。而其中貫穿整部影片, 始終不變的唯有那一樹樹盛開著的桃花。以前詩中的這些畫面和意境只能靠我們自己的想象, 而現在微電影卻使其成為一種視覺上的真切感受。當看到男主人公無奈嘆氣, 女主人公抑郁而終時, 使得我們對詩中意境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以杜甫的《旅夜書懷》為背景改編的微電影《天地一沙鷗》中則是電影蒙太奇的另一個藝術再現形式, 即時間加上空間的轉換。這部微電影, 開始的場景選擇的就是在江中無力前行的孤舟, 船上的詩人此時已年老體衰, 在妻子的攙扶下, 望著波濤洶涌的江水, 只能無奈地調轉船頭, 順著詩人的眼神方向望去, 鏡頭切換到對他人生經歷的回憶之中, 此處正是進行了時空的轉換。隨后影片中出現的便是最初的得志到官職的一貶再貶, 其中還穿插著孤舟上的情景, 而船外還同時通過雨雪這些自然天氣的變換展現了影片中時間的跨度。這些看似分散的場景, 經過后期制作中的有機組合, 不僅調整了整部影片的節奏, 而且也對詩人人生前后的經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更烘托出詩中所要表達的一個獨立于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 使得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孤獨感更加深沉而凝重。
選擇蒙太奇的方式對唐詩的內容進行藝術再現并非偶然, 這與唐詩自身“如畫”的藝術特點是分不開的, 唐詩的畫面感雖然是被寫在紙上的, 但它卻是動態的, 我們可以說其實詩的時空與電影的時空在劃分、轉換和最后的搭配上是相通的、一致的。
三是從電影對白的設計來看, 微電影中運用了大量的主人公內心讀白的形式
這里所要說的藝術再現的手法, 是基于微電影自身的特點而產生出來的關于影片中對白的一些特征。微電影與傳統電影的最大區別便是其“微”的特點, 因為有了容量上的限制, 所以它在展現故事情節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局限性。該系列微電影每集約為15分鐘, 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唐詩所展現的豐富內容的選擇上要有許多的取舍。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主人公的內心讀白, 這一方式可以用最少的影片容量來表現最多的背景內容, 可以讓對詩歌內容不是非常了解的觀眾對其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如微電影《天地一沙鷗》的開場, 坐在船中的詩人, 望著無際的江水, 無奈地發出感慨:“洪水暴漲, 小舟無法前行, 也只好調轉船頭, 向北飄移, 向我心中的方向飄去……”這段內心讀白, 道出的是詩人所面臨的現實, 更是這首詩所要展現給我們的一種漂泊無依、對世事無可奈何的意境。
四、結語
用微電影對唐詩的意境進行藝術再現, 這是一次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雖然受到微電影自身特點的制約, 其對唐詩內容的展現可能會不盡完美, 但也正是因為微電影有了這些特點, 才會使該系列電影在制作完成后可以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只要掌握好對唐詩內容的取舍, 對鏡頭進行巧妙的設計, 相信這一系列微電影一定會影響更多的觀眾, 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唐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 2001
[2]李婧, 馬霞.108部微電影讓唐詩亮相熒屏, 北京:中國文化報,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