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適應全球化發展的浪潮, 中國傳統戲曲的跨文化傳播必須在文化自信的視野下與新時代發展的趨勢互動互融。我們必須結合新時代的特點, 堅持傳播渠道與方式的改革創新, 堅持傳播思想和內容的豐富完善, 堅持重視文化差異和傳播受眾等重要因素, 通過各種途徑弘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精神內蘊, 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
關鍵詞:文化自信; 傳統戲曲; 跨文化傳播;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長遠穩步發展的基礎, 能夠促進社會公民思想和精神上的進步, 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能夠立足國際舞臺的精神支柱。中國傳統戲曲作為的古老、久遠的文化樣式之一, 也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標志。不管是亞洲還是歐洲, 戲曲一直是最為經典的文化形式之一, 經過歲月的洗禮, 中國傳統戲曲融合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元素,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中國傳統戲曲跨文化傳播的歷程
戲曲的精髓來源于生活, 中國戲曲舞臺上一個個鮮活的角色其原型大多來自于歷史人物, 對外傳播時, 國外觀眾會根據相似的歷史和英雄人物性格聯想他們國家的歷史, 從而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或者在傳播過程中以國外的表演形式將本國傳統戲曲文化表達出來。因此, 對于有著五千年文化的中國而言, 戲曲文化對外傳播也有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戲曲對外傳播的印跡可以上溯至南宋時期, 當時“皮影戲陸續傳播到南亞和埃及、波斯、土耳其、法、英、德等國”[1]明清時期, 封建社會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出于對外貿易往來的需要, 走出國門進行的各種商業活動也為世界帶去了傳統的戲曲文化。早期的主要傳播方式是文本譯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在18世紀上半葉, 元曲《趙氏孤兒》被傳播至歐洲, 甚至出現在其故事基礎上改編的新劇本, 引起了部分歐洲漢學家的關注。但是這種陌生的異域文化對于大多數國外觀眾來說很難接受, 除了滿足專業人士的研究目的, 此時的傳統戲曲只是身居國外的華人解決思鄉情緒的文化形式, 它的傳播范圍僅限于華人居住圈, 較少向外輻射。因此, 嚴格意義上講, 當時傳統戲曲的傳播并不是一次真正的跨文化傳播。進入20世紀, 歐洲學者開始將《漢宮秋》、《趙氏孤兒》、《灰闌記》等著名的中國古典戲曲以全譯或譯介故事梗概的方式收入中國文學通史或斷代史中。此時, 除了中外學者對戲曲文本的翻譯, 戲曲的舞臺演出也在世界各地展開, 不同國家的人民得以領略中國戲曲的奇妙。20世紀30年代, 一批古典戲劇被通過節譯、改譯等特殊方式在歐洲國家傳播、上演, 例如英國著名史學家、作家哈羅德·阿克頓翻譯《牡丹亭》中的節選《春香鬧學》并載于中國的《天下月刊》[2]。翻譯家熊式一先生為適應英國的戲劇文化傳統和觀眾的審美習慣而改變了《紅鬃烈馬》的主人公姓名、故事主題、人物性格等元素, 將該劇更名為《寶川夫人》搬上英國舞臺。熊式一還翻譯了《西廂記》在倫敦出版[3]。自50年代始, 中國傳統戲劇的譯介活動更為頻繁, 例如, 哈羅德·阿克頓與陳世驤合譯了《桃花扇》, 70年代, 劉君恩編輯了《元雜劇六種》。70年代至今, 國際漢學界諸多知名學者陸續出版或發表了相關的研究專著和學術論文, 如杜維廉的巨著《中國戲劇史》、龍彼得的專著《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白之的論文《一個戲劇題材的演化<白兔記>諸異本比較》等。當代的國內翻譯大家許淵沖的《西廂記》、汪榕培的《牡丹亭》、《邯鄲記》等譯著也在海內外引起過強烈反響。
值得一提的是,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自晚清、民國時期開始被大眾化, 這時候形成了中國最初的偶像的雛形, 代表人物是梅蘭芳、荀慧生等。他們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派遣出國公演, 成為傳播中國戲曲文化的使者。尤其是梅蘭芳先生, 他前后進行過訪日、訪美演出, 在當地盛況空前, 也在客觀程度上使得京劇逐漸地被國外大眾所了解和關注。以梅蘭芳、荀慧生等為代表的戲劇表演藝術家借助中國傳統戲曲這種形式將中國的形象推向國際, 提高了中國的知名度。
21世紀, 出現國家政府組織、資助, 翻譯界、戲曲界通力合作的大規模戲曲文化傳播活動。最具有影響力的傳播事件之一是2008年啟動的“中國戲曲海外傳播工程”。該工程由中國人民大學“985工程”資金支持, 將傳統戲曲經典劇目的劇本譯成地道、生動的英語向世界各國讀者介紹中國戲曲和劇中蘊含的深厚的中國文化。目前, “中國戲曲海外傳播工程”已有23部劇作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 在一定程度上為中華文化“走出去”這一戰略的實施做出了貢獻。
二、中國傳統戲曲跨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1. 中國傳統戲曲的跨文化傳播途徑較為單一
以前的文化傳播多通過大眾的口口相傳, 是一種人為方式,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 科技的不斷進步, 現在文化的傳播方式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都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出現了電影電視、網絡傳播等新型渠道。例如央視的戲曲頻道通常會直播一些戲曲節目或播放精彩曲目的音配像, 讓對傳統戲劇感興趣的海內外觀眾欣賞到京劇、昆曲等經典戲曲。再如, 安徽衛視的《相約花戲樓》自開播以來介紹了全國30多個劇種, 邀請了100多名戲曲名家登臺獻藝。湖南衛視的著名欄目《天天向上》曾經做過戲曲專場, 介紹了湖南花鼓戲、常德絲弦等地方特色的曲種。然而, 我們仍然要承認, 當前并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些途徑將傳統戲曲進行對外傳播, “傳播方式和途徑也較為單一, 并沒做到多元化傳播。”[4]即使是最簡單的舞臺演出形式, 對外傳播的數量和曲種也非常有限, 但不乏成功案例。如2015年,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登上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的舞臺, 表演了全本京劇《白蛇傳》、《鎖麟囊》, 得到《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美國主流媒體的大力宣傳。雖然此次活動在嚴格意義上并不能稱之為成功的商業演出, 但是它在海內外所形成的影響是較為罕見的, 給從事傳統戲曲海外傳播的工作者帶來了極大鼓舞。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 這僅僅是為數不多的個案, 在眾多的戲曲對外交流演出中, 國內演出團體在推廣、宣傳等工作方面往往準備不夠充分, 目前尚未形成系統和成熟的國際演出運作機制。
2. 中國傳統戲曲的跨文化傳播在思想內容上缺乏針對性
事實上, 中國傳統戲曲屬于令國人引以為傲的文化資源, 許多傳統戲曲不但舞臺演出效果好, 更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如《紅樓夢》、《游園驚夢》等經典曲目。但是國內文化界依然存在部分固步自封的思想, 在對外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藝術方面較為被動, 部分傳統戲曲的跨文化傳播僅限于表面, 從而導致我國目前對外傳播的傳統戲曲內容較為局限。如果沒有深層次的傳播, 中國的魅力將無法被世界熟知, 無法進一步達到多國交流、合作的目的。
中國傳統戲曲作品在國外所表達的思想都是國內最經典的, 但是, 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非常大, 我們所關注的觀點也許并不是他們所好奇的, 所以在對本國傳統戲曲進行對外傳播時, 必須首先了解本國的傳統戲曲文化, 將其按照不同的歷史背景進行分類, 對于每一種戲曲都應該選出最優秀的代表作進行對外公演傳播。另一方面, 為了增進與他國的友好關系, 我們也必須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累, 在輸出戲曲文化時對號入座, 根據其他國家的文化習俗選擇合適的本國戲曲文化進行交流, 而不是盲目地表演, “不然就會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甚至會違背他國的傳統習俗。”[5]中國的戲曲故事和中國的歷史是密切聯系的, 對于一些不了解中國歷史的外國人而言, 接受和領悟中國傳統戲曲所傳達的精髓是非常困難的。
3. 中國傳統戲曲的跨文化傳播普遍忽視受眾因素
異質文化傳統、戲劇文化差異、異國語言與歷史背景等是影響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 傳統戲曲的海外傳播對文化的差異認識還不夠充分, 忽視對國外觀眾接受心理、興趣愛好等的深入研究。因此, 當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呈現在外國觀眾面前時, 后者對戲曲的評價標準和欣賞角度完全不一樣, 他們會結合自身的文化思維、審美經驗和教育背景來看待中國傳統戲曲所傳達的思想內容, 使得多數受眾在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時仍停留在看熱鬧的階段, 像打戲精彩、情節緊張的《三岔口》、《大鬧天宮》、《長坂坡》等傳統劇目更容易受到國外觀眾的歡迎。
三、中國傳統戲曲跨文化傳播的發展策略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文化的交流互動日益增多, 給我國文化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文化交流的開展要遵守更多的國際規則, 但是只要我們及時了解分析國際形勢, 把握住自身的文化優勢, 堅守文化自信的內心, 將有助于更有效地傳播我國傳統的戲曲文化。
1. 從戲曲的文化內涵上考量, 展開跨文化傳播活動
中國傳統戲曲屬于我國優秀的文化資源, 其歷史源遠流長, 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經歷過五千多年歷史的洗禮, 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龐大的文化體系。之所以說戲曲是中國歷史的結晶, 是因為傳統戲曲大多是在不同時期的歷史大背景下, 根據歷史英雄事跡、名人傳說等演變而來, 旨在贊美和傳頌高尚的品質和民族精神, 如岳飛的精忠報國、楊家將的舍身衛國等故事。觀眾從戲曲欣賞中補充了歷史知識, 開闊了眼界, 但從深層次來說, 觀眾了解了中國文化, 通過戲曲內容結合自身的經驗和認知感受和學習到了故事背后的精神真諦, “從而運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 充實而又豐富。”[6]又如傳統戲曲中的清官戲歌頌的是官場上的清正廉明, 提倡的是杜絕貪污、為國為民的為官之道, 代表人物是包拯、海瑞等歷史上著名的廉潔官員。對于觀眾而言, 這樣的傳統戲曲傳達了對職業價值的思考, 無論是什么職業, 恪盡職守是最基本的原則。
因此, 中國傳統戲曲不僅僅只是對歷史事件的敘述, 也包含了更多的精神訴求。此外, 我國戲曲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優秀品質,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優秀的品質傳揚出去, 樹立更好的中國形象, 增進與其他各國的友好關系。
2. 從戲曲的創新發展上考量, 展開跨文化傳播活動
我們應該挑選有創新意識和有能力的戲曲表演人才, 因為對于戲曲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而言, “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優質表演藝術家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7]全球化背景下的戲曲傳播要求藝術家既不能死守傳統戲曲的陳舊表演方式, 也不能只懂得創新而不了解傳統戲曲的精髓, 也就是說, 既要達到傳播傳統戲曲思想的目的, 又要滿足現代化發展的要求。近年來,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海外演出表現不俗。它吸收了諸多現代戲劇藝術元素, 先后在美國、英國、希臘等地上演, 其演員也大多是專業素質過硬、文化水平較高的年輕人。這些青年藝術家走出國門之后, 其一言一行都受到各個國家的關注, 他們和傳播至海外的戲曲藝術所代表的都是中國的文明大國形象和文化精神, 為中國傳統戲曲在海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8]
與此同時, 也應當做好戲曲行業生力軍的培養工作。近年, 國家逐漸加強對傳統戲曲的重視程度。為了培養和選拔優秀人才和接班人, 傳統戲曲被列入高等院校的教育專業行列中, 以期能夠找到更多合適的戲曲繼承人和傳播者。在教學資源上, 派遣有名望的戲曲藝術家進入高校開展教學, 無論是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 還是表演經驗的傳授, 他們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在財力上, 投入更多的資金注入戲曲研究領域, 滿足和激勵研究人員的基本需求和積極性;在物力上, 投入戲曲教育和研究所需求的一系列設備, 提高和加快戲曲教育效率和研究進程。
此外, 在社會傳媒方面, 國家應該加大戲曲的社會宣傳力度。民間也是有很多優秀的戲曲表演藝術家的, 他們對傳統戲曲的熱愛和領悟并不輸于學院派?梢酝ㄟ^報紙、廣播、電視等手段吸引他們聚集在一起交流, 相互學習, 取長補短, 不斷豐富其內容和形式。同時, 社會上還有一批忠實于傳統戲曲的觀眾, 他們的口口相傳或是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源源不斷的后起之秀, 成就大批戲曲文化的傳播者。
3. 從戲曲教育上考量, 展開跨文化傳播活動
中國傳統戲曲可以插入到很多對外漢語課程中進行講解, 使外國學生既學習了漢語知識, 又了解了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和文化, 達到了宣傳的效果, 一舉兩得。“在戲曲的氛圍下學習是對中國文化的切身感悟, 也是對漢語學習的情景模仿, 從而豐富了漢語教學手段, 提高了漢語學習效率。”[9]在戲曲文化的熏染中, 漢語學習者經過自身的感受會對中國戲曲文化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共鳴, 從而通過戲曲搭建起漢語學習者與中國人之間相互交流的橋梁。
總之, 中國傳統戲曲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占據著不可取代的位置, 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標志。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 我國傳統戲曲文化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進行跨文化傳播, 需要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對傳播途徑和手段、傳播的思想內容進行創新和完善, 還應當充分重視傳播受眾的因素, 將中外文化差異、接受國的戲劇藝術傳統、接受心理和審美經驗等放在一起綜合考慮, 如此才能使我國的傳統戲曲成為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 成為對外輸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堅持對傳統戲曲展開長期和有效的海外傳播, 反映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自信, 每一位身處全球化洪流中的中國人都應該以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為己任, 做好傳統文化的守護人與繼承者。
參考文獻
[1]林一.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的創新模式[J].戲曲藝術, 2014, (04) :70-75.
[2]高璐夷.我國傳統戲曲文學走出去的思考與啟示——以《牡丹亭》在英語世界的傳播為例[J].中國出版, 2016, (09) :26-29.
[3]蔣秀云.中國古典戲劇在20世紀英國的傳播與接受[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11.
[4]唐婉瑩.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之行[J].投資與合作, 2012, (08) :17-20.
[5]孫波浪.淺析戲曲跨文化傳播[J].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7, (05) :4-11.
[6]徐冉.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0.
[7]桑穎穎.中國戲曲的翻譯和海外傳播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 2015.
[8]陳國華.中國傳統戲曲海外傳播問題探究[J].中國戲劇, 2013, (10) :70-71.
[9]劉虹.元雜劇跨文化傳播策略初探[D].太原:山西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