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雅的音樂藝術是古典藝術形式的代表,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燦爛文明的精髓和人類智慧的結晶,F如今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必不可少,而音樂市場和音樂藝術也在蓬勃發展。由于藝術品市場的擴大,中國的高雅音樂藝術和流行音樂藝術也以一種相互融合和相互平衡的新模式出現。這種新形式對高雅音樂藝術和流行音樂藝術的繼承與發展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兩種音樂藝術在融合過程中相互借鑒的關系、融合的表現形式以及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 : 高雅音樂,藝術;流行音樂;交融;
一、流行音樂與高雅音樂的區分
(一)流行音樂與高雅音樂的概念
在音樂藝術理論范疇之下,流行音樂通常是指具有某些流行和商業因素的音樂形式,由于其鮮明的流行特性,通常被稱為流行音樂。而高雅音樂則主要是指源自于西方的古典音樂形式,它具有藝術內涵深厚和風格鮮明等音樂特性。
(二)流行音樂與高雅音樂的區別
第一是藝術與商業的性質區別。在兩種音樂藝術的創作中,創作者往往追求不同的藝術特質和商業品質。由于流行音樂的流行特性,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其大眾傳播的特征和藝術追求,這往往使得流行音樂的藝術性有所下降,但是它的商業價值很高。而高雅音樂則追求更高的藝術價值,商業特性則是其次。這使得高雅的藝術內涵可以充分蘊含在這一音樂藝術之中,但是其商業價值卻很小。這便是兩種音樂藝術在性質方面的區別。
第二是受眾審美素養要求的差異。在兩種音樂藝術的傳播過程中,受眾需求也有明顯差異。流行音樂因其較高的流行性、大眾性以及通俗易懂的特質不需要高水平的藝術欣賞能力和審美素養,這使其成為音樂社交的主要形式。因出于對藝術內涵和自身使命的重視,高雅的音樂要求觀眾擁有更高的藝術水平,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大眾對高雅音樂的欣賞和認可。
第三則是兩者在藝術表現方面的差異。在藝術實踐中,兩種音樂藝術形式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很大差異。通常而言流行音樂的商業性要求更為突出,因此其伴奏和聲音要求較少。與之相反,源于西方古典音樂的高雅音樂在演唱和伴奏方面要求更高。
二、兩種音樂藝術形式在創作中的相互借鑒
在不同音樂藝術的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藝術之間的相互借鑒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手段。盡管流行音樂和高雅音樂的創作對藝術品質的追求不同,但彼此之間的相互參考必不可少。具體而言,兩者之間的交融互鑒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種是參考形式,形式參照是藝術創作的主要切入點。對于流行音樂的創作,一些藝術家已經將高雅音樂的形式作為創作的重要參考,這往往能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例如,創作者在創作歌曲時時常借用美聲唱法合唱團的形式,在此基礎上創作完一首歌,如經創作者重新改編創作的兒童民歌《茉莉花》就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第二個則是音樂旋律的參考。音樂旋律的參考在流行音樂創作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提高音樂創作的內涵,許多流行音樂的創作者在藝術創作中都使用了高雅音樂的內容元素作為參考。例如,在專輯《依然范特西》中,著名流行歌手周杰倫巧妙地借用了高雅音樂的內容元素,使用唯美而華麗的古典音樂元素和出色的鋼琴伴奏來增強專輯的藝術性和表現力。
三、高雅音樂藝術與流行音樂藝術融合的表現形式
(一)高雅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
高雅音樂藝術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主要基于西方古典音樂的歌劇發展而來,但其中一部分也包括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和世界民間音樂。它與流行音樂不同,具有復雜多樣的創作技巧以及可以承載深厚的文化內涵。最早的古典音樂是基于宗教展開創作的。格里高利時期的古典音樂被用于宗教,信徒對基督的信仰在教堂里以唱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文藝復興時期,由于當時歐洲的政治局勢不穩定,社會動蕩,教堂權威被削弱,因而古典音樂被用來宣傳思想。直到巴洛克時期,各種形式的奏鳴曲、歌劇和音樂會都在意大利、德國、法國和其他地方蓬勃發展。在巴洛克時代的末期,古典音樂不僅被用來強化宗教信仰,而且還表達了作曲家自己的思想立場。貝多芬1827年去世后,西方音樂進入了浪漫主義時代。其間大眾的音樂美學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他們追求技術精湛、動感十足的混合技巧,而作曲家展示了這方面的技巧,其他人則強調內在情感的表達。在19世紀,出現了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爾,在他們的指導下,19世紀末期,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也誕生在了東歐的俄羅斯,并形成了新古典主義。
在中國,傳統音樂以巫術和舞蹈為基礎。西周以后,禮樂制度得到完善,音樂被用作禮樂制度的工具。根據他們的身份,不同的官員可以享受不同級別的音樂。在唐代,皇家音樂得到了高度發展,其代表作《霓裳羽衣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里程碑。在宋代,出現了反映市民階層生活狀況的民間音樂,例如《琵琶記》《竇娥冤》以及其他民間歌劇音樂,這些音樂也對后世的音樂研究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流行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
流行音樂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音樂系統的角度來看,流行音樂是基于美國流行音樂結構形成的音樂,這種音樂形式是在城市生活中產生的。由于其結構小巧,內容受歡迎,情感真誠,形式生動,受到了大眾的喜愛。它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等媒體在郊區、城鎮和鄉村進行傳播,直至后來在街道和小巷中廣泛傳播,器樂和歌曲才流行了一段時間。這種藝術形式通常具有時間感和快速更新的品質。隨著時間的流逝,某些作品被另一具主流身份的新作品所取代。
由于當時工業文明的興起,美國大量農村居民涌入城市,城市居民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其后平民創造了這種易于理解的音樂形式來表達鄉愁。在此基礎上歐美國家形成了各種風格的音樂,例如,藍調、爵士、搖滾、黑色說唱等。上述新形式的流行音樂后來被引入中國并對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它在中國也逐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流派風格,例如,舊上海風格、西北風格、搖滾風格、臺灣校園風格、香港粵式風格等各種風格。
(三)高雅音樂藝術與流行音樂藝術融合的表現形式
隨著廣播電視媒體的高速發展,包括《歌手》《我們的歌》《樂隊的夏天》等在內的國內演唱類、唱作類選秀節目大量涌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聽眾對流行音樂產生了審美疲勞和枯燥感。人們日益增長的藝術審美訴求已無法充分滿足,人們已經厭倦了傳統形式的流行音樂。觀眾需要觀看更新、更豐富的音樂藝術表演。面對上述情況,眾多的音樂制作人和流行音樂藝術家都調整了他們的創作主題和技術手段乃至創作思路。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流行音樂也在不斷創新,融入了更多高雅的音樂藝術元素,例如歌劇有著濃厚的古典主義意味。流行音樂的藝術風格正逐漸趨向優雅,這使得藝術感得到強化。例如,中國臺灣樂隊蘇打綠邀請了德國流行樂團和著名指揮家伯德·拉夫參加了中國臺灣第27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的碰撞為我們提供了古典與流行完美結合的藝術節。同樣在演唱類綜藝節目的錄制中,類似案例比比皆是。如歌手韓紅在演唱《回到拉薩》的時候加入了藏族高腔原生態唱法和藏族傳統樂器同欽。韓國歌手黃致列演唱《一個人的天荒地老》時在間奏部分也插入了朝鮮族傳統民歌《阿里郎》。這些在流行音樂藝術中融入高雅音樂藝術元素的新手法使流行音樂在表演形式上更加豐富,而觀眾也可以欣賞到更加專業,更具藝術性的音樂作品,客觀而言這種新的藝術表演形式也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四、高雅音樂藝術與流行音樂藝術融合過程中的機遇與挑戰
(一)高雅音樂藝術的下移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昆曲、京劇或民族器樂被認為是中國最高雅的音樂藝術門類,在民間頗為流行。在明清時期,在戲園子里、街道和小巷里都流行這種“高雅”的音樂,在大部分的閑暇時段人們選擇在歌劇院聽歌劇。因此,當時歌劇藝術擁有大量的藝術愛好者,皇親國戚也不例外。一百多年前在大街小巷流行的流行音樂在現代已經成為高雅的音樂,這表明高雅的音樂也可能在現代社會中流行。成立于2001年的女子十二樂坊名噪一時,主要原因在于其有著堅實的高雅音樂藝術的基礎,但是創作者并沒有更好地理解現代人的審美焦點,這為其后來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力。因此,有必要對傳統高雅音樂加以創造性改編,進一步革新,以便促進高雅音樂下移到大眾市場。
(二)高雅音樂藝術與流行音樂藝術融合所面臨的挑戰
現如今人們日益重視對高雅音樂藝術的廣告宣傳。對于鋼琴家來說,已然不再像以前那樣僅僅只是全心全意投入鋼琴藝術創作,參加音樂會,出售唱片和彈鋼琴,而廣告宣傳同樣重要。經紀公司通常會策劃舉辦時尚活動,開展產品促銷活動,總包商業解決方案和計劃公告等項目。這種與時裝行業和媒體行業相結合的宣傳方法進一步擴大了古典音樂的市場,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古典音樂的魅力,然而某些過度商業化的宣傳活動無疑與高級藝術的宗旨背道而馳。
生活中人們往往承受著繁重的工作負擔和精神壓力,這促使大眾對娛樂迫切需要。而相較于藝術工作者創作的作品,大眾往往更多地關注藝術工作者本身。許多藝術家的演出并不遜色于與互聯網經紀公司簽約的藝術工作者的表現,但由于宣傳程度不夠和受歡迎程度較低,他們的演唱會出席率實際上不及經紀公司和宜川團隊所聚集的藝術家。例如,越南鋼琴家鄧泰山和中國鋼琴家李云迪,都是華沙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大師,都是兩個旗鼓相當的人。李云迪的演唱會人山人海,而鄧泰山的銷售率相對比李云迪的稍低一些。但是這種過度商業化和推廣高雅音樂的商業行為是否會降低高雅音樂藝術的質量呢?這值得深思。
(三)高雅音樂藝術與流行音樂藝術融合所面臨的機遇
現如今藝術工作者正在盡最大努力推廣高雅音樂,以擴大高雅音樂的市場規模。隨著古典音樂產業的成熟,古典音樂藝術正逐漸趨向大眾化、計算機化,并變得友好和有趣。一旦我們想享受一流的音樂,我們就需要購買門票才能在劇院里觀看。隨著互聯網,廣播和電視等現代技術的發展以及黑膠唱片產業的發展,我們現在可以通過計算機,電視或購買CD輕松享受優美的音樂和藝術作品。對于經常接觸流行文化和流行歌曲的大學生來說,高雅藝術并非可望不可即。校園高雅藝術的下移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也更容易融入流行音樂之中。在上個世紀,像劉世坤和傅聰這樣的音樂家曾致力于高雅音樂產業,他們只舉辦音樂會或創作藝術作品,并在業余時間從事音樂和藝術教育及其他相關工作。但是由于文化和生活水平的局限,高雅音樂藝術的普及和發展相對較慢。
參考文獻
[1]孫匡正試談影響高雅音樂藝術普及的主要因素[J].大舞臺, 2015.,(08)-112-113.
[2]玨讓高雅藝術走向大眾J]世界觀, 2019,(01):1-2.
[3]張佳高雅音樂藝術進入校園的的再思考[J].大舞臺, 2012,(08).233-234.
[4]楊丹旎試論中國民歌與藝術歌曲的融合[J].音樂創作,2019,(01):85-91.
[5]侯磊淺談現代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關系[J].明日風尚。2016,(15):69.
[6]張宏亮.芻議多元與流動的藝術表現形式一以高雅音 樂和通俗音樂為例[J]音樂創作, 2018,(09):100-101.
[7]周曉燕文化視閾中的中國流行音樂研究[D]蘇州大學, 2013.
[8]馬曉紅從“俗'到"雅:流行音樂文化與國民音樂教育[J]藝術研究, 2011,(0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