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甬劇成熟期(串客——寧波灘簧)和發展期(寧波灘簧——改良甬劇)這兩個階段的變革,總結其變革原因和特點,以探究甬劇的持久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甬劇的保護和發展提供有效建議。
關鍵詞 : 寧波甬劇;變革;原因;特點;
甬劇是用寧波地區方言演唱的戲曲劇種,屬于花鼓灘簧聲腔。1950年,這一劇種正式定名為“甬劇”。甬劇在我國的戲曲藝術中獨樹一幟,2008年6月7日,甬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7。甬劇的發展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甬劇的形成期(田頭山歌——串客)、成熟期(串客——寧波灘簧)和發展期(寧波灘簧——改良甬劇、改良甬劇——新甬劇)。甬劇在這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行業繁榮,也經歷了前路黑暗,但其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吸收其他劇種的優勢,逐步走向現代化。
但目前甬劇豐富的歷史并沒有被廣泛研究,學術論文的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具體劇目的分析、演職人員的采訪體會、甬劇的藝術分析、方言與文化的分析等方面,關于甬劇變革原因和特點關注較少,鮮有專門研究。因此,本文將集中于甬劇變革的原因和特點(主要為甬劇的成熟期和發展期),并為甬劇的發展提供建議。
一、甬劇變革情況概述
(一)串客——寧波灘簧
“串客”由“唱新聞”發展而來。道光、咸豐年間,串客主要在廟會、賭場等場所臨時演出。演職人員多為半職業形式。同治、光緒年間開始在城鄉茶館酒樓進行正式的營業演出。這一時間,“寧波灘簧”之名已經出現,但大眾仍以“串客”相稱,寧波甬劇雛形初現。串客演出節目反映現實生活,體現民主性和反抗意識,受眾多為普通百姓,婦女居多。串客班演出的藝術感染力,推動不少婦女爭取婚姻自由,促使許多寡婦易姓改嫁。這類爭取婚姻自由的戲劇也屢遭統治者禁止。在政府不斷封禁的大背景下,1880年(一說1890年)甬劇藝人鄔撮來等人來到上海,組成專業灘簧班子,在租界進行演出活動。
上海劇壇競爭激烈,甬劇為謀生存,吸取借鑒同時期戲劇,在人員組成、服化道、音樂唱腔、劇目內容、舞臺風格等方面都做出了變革,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甬劇在上海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二三十年代,甬劇經歷了一陣改名風波。先后由寧波灘簧改為四明文戲、甬江古曲等,最后定名為四明文戲。
(二)寧波灘簧——改良甬劇
30年代后期,由于甬劇本身劇目陳舊,日漸式微,一批甬劇表演藝術家自發組織起甬劇改革。1937年,金翠香召集張翠花、何桂鳳、何桂寶、王寶生等藝人,表演全部《雙落發》于龍園劇場,演出四小時。這是用灘簧調唱大戲的首次嘗試,拉開甬劇革新的序幕。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上海逐漸淪陷,多數戲班被迫解散。藝人從上海返回寧波。甬劇革新被迫擱置,但仍具生命力。1939年,金翠香召集一眾甬劇藝人,正式以“改良甬劇”的名義,首演《天打張繼寶》于中南飯店,獲得成功。這意味著甬劇開始進入改良甬劇時期!短齑驈埨^寶》也是首個清裝戲劇目。雖然甬劇改革轟轟烈烈,但大部分甬劇演出依舊沿唱傳統七十二出小戲,甬劇改革雖具有前瞻性,但并未取得明顯成效。
二、甬劇變革原因
(一)串客——寧波灘簧
串客——寧波灘簧時期甬劇發展尚未成熟,甬劇從業人員生活水平不高。表演甬劇僅僅是生存手段之一。甬劇的發展變革主要以迎合觀眾的喜好為導向,以順應政府的政策為目的?梢哉f,串客——寧波灘簧時期甬劇變革主要是出于生存的壓力。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統治階級和當權者的壓迫
寧波灘簧由于其本身起源于人民生活,具有一定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思想,因此一直為統治者所排斥。一部分灘簧劇目更是直接表達出對政府及上流社會的嘲諷之意。道光十九年(1839)政府即有明文規定“花鼓淫戲不準演唱”,同治年間禁戲更為厲害,懲罰措施也更為嚴厲。在政府的高壓封禁下,雖然寧波灘簧在鄉村等地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主要發展地被迫從寧波轉移到上海。
寧波灘簧轉移至上海以后發展迅速,獲得了深厚的群眾基礎,與此同時也再一次遭遇了禁演危機。據《甬劇史略》記載,1923年,藝人筱文斌在新世界演《賣橄欖》時,唱一句“犯關犯關真犯關,阿拉娘舅名叫豬頭三”的帽頭子,觸怒舟山大老板朱葆山,朱葆山便以寧波同鄉會董事名義,下令停演寧波灘簧。后由藝人倪杏生疏通,經周常如出面調停,才讓筱文斌把寧波灘簧改稱“四明文戲”,在新世界重新演出。此后,寧波灘簧從四明文戲又改名為甬江古曲,最后定名為四明文戲。
2.上海戲劇市場的激烈競爭
鴉片戰爭以后,上海被辟為通商口岸,娛樂行業興起。京劇、滬劇、蘇州灘簧等各路戲劇趁勢迅猛發展。戲劇市場競爭極為激烈。初到上海的寧波灘簧演出的劇目主要為傳統七十二出小戲,演出方式也與串客別無二致。這一時期滬劇本灘演唱已經發展為每場四個小時的正場演出,具有包括“廳堂”“書齋”等在內的軟幕布景。而這一時期京劇燈彩戲的出現讓觀眾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演員身上。寧波灘簧根據當地觀眾的喜好和特點,吸取這些同時期戲劇的舞臺布置、戲班組成等方式,改良了布景、擴大了戲班,逐步在上海灘發展擴散。
3.時代背景及歷史原因
1840年-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戰敗后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設立英租界。通商口岸的開放、租界的設立、娛樂行業的迅速發展對上海整體社會風氣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進而影響發展中尚未成熟的寧波灘簧。加之寧波灘簧作品題材集中于男女愛情,發展主要以觀眾喜好為導向,影響更為深刻。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舊民主主義革命所掀起的思想改革浪潮對當時的社會觀念造成沖擊,男女平權、婚姻自主等觀念對以婚姻愛情為主要題材的寧波灘簧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得以體現。
(二)寧波灘簧——改良甬劇
這一時期寧波灘簧逐漸走向成熟,自身發展導向也不僅僅以迎合市民喜好為主。寧波灘簧——改良甬劇時期的甬劇變革主要出于甬劇從業者對甬劇本身的熱愛和對甬劇藝術的追求。
與同時期不斷變革的滬劇、越劇相比,甬劇依舊唱傳統七十二出小戲,而滬劇、越劇在唱腔和劇目上都有大幅度的革新,吸引了一大批觀眾。甬劇從業者開始尋求改革之道。1937年金翠香集結甬劇藝人在龍園劇場的演出拉開了甬劇變革的序幕。與串客時期不同,此時的甬劇從業人員已不僅僅將表演甬劇作為謀生手段。行業精神逐漸凝結浮現。雖然甬劇改革的勢頭因戰爭而被迫停止,劇團解散,藝人停演,但仍有一部分甬劇從業者堅持演出。淞滬戰爭結束后,甬劇藝人迅速集結起來,再次進行甬劇變革的嘗試并獲得成功!短齑驈埨^寶》的成功演出意味著甬劇正式進入改良甬劇時期。
三、甬劇變革特點分析
本文將重點放在了甬劇的成熟期(串客——寧波灘簧)和發展期(寧波灘簧——改良甬劇)。不難看出,在變革之中,甬劇始終保持著動態和持續發展。
上文提到1880年(一說1890年),寧波串客藝人鄔撮來等人來到上海,組成專業的灘簧班子。后因上海當時已有“申曲本灘”(即滬劇)及“常錫本灘”(即錫劇),且“寧波灘簧”與這兩個劇種的“起平落”唱腔一致,因而改“串客”名稱為“寧波灘簧”。寧波灘簧之后,甬劇進入了發展期,甬劇由“寧波灘簧”發展到了“改良甬劇”,與現代進行了更多的交融。在這兩個時期,甬劇都在表演內容和行業發展兩個方面進行了變革,下文將從這兩個方面重點分析。
(一)表演內容
1.劇目內容及形式豐富創新
“串客”到“寧波灘簧”時期,“寧波灘簧”在劇目編排上既延續也創新。其延續了“串客”時期的“七十二出小戲”,但延續下來的問題在于“七十二出小戲”中只有二十余出較受歡迎。因此“寧波灘簧”藝人又重新編排了幾出新戲上演,來吸引更多的受眾。但從“串客”過渡到“寧波灘簧”,在排戲上還是用幕表,仍用“說戲”的方法來排戲,沒有劇本。甬劇在“串客”時期的劇目通常都為愛情戲,充滿了生活氣息,到了后來,為了迎合觀眾的需要,開始上演古裝大戲,如《拖油瓶報恩》《三縣并審》等,提升了劇目內容的吸引力。
而從“寧波灘簧”到“改良甬劇”,劇本不再僅僅滿足于延續和在延續基礎上的創新,而是向其他劇種積極學習,形成了“清裝戲”和“時裝戲”。在甬劇的發展不容樂觀的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的藝人開始向話劇“文明戲”學習,突破劇本原有的限制。演出的劇目題材有的取自過去的“唱新聞”,有的學習滬劇和錫劇。劇本內容大多反映當時上海的市民生活或清代社會生活,這些被稱為“西裝旗袍戲”和“清裝戲”,如《三輪車》《四小姐》《再相逢》等。1938年至1949年間,總共上演了四五百出“清裝戲”和“時裝戲”,成為甬劇表演的重要形式。
2.唱腔形式增加
在唱腔上,“灘簧”的唱腔明顯比“串客”時期更加豐富多樣。“灘簧腔”被廣泛使用,同時“二簧”調從“亂彈”戲中被引進,花腔增多,如唱“妹妹呀”“哥哥呀”的謳宮類就有長腔謳宮、對謳宮、會情謳宮之分。
“寧波灘簧”所用的是“灘簧調”,但進入“改良甬劇”時期,開始使用“新基本調”。上演“幕表時裝大戲”,演唱大多纏綿悱惻,說白、唱詞都由演員自己在臺上邊演邊想,無法適應“灘簧調”較為快速的節奏。因此,演員們逐步將“灘簧調”放慢,形成了甬劇的“新基本調”,偏重于抒情,很快被演員們接受應用。
3.舞臺布置及伴奏現代化
“串客”時期舞臺的道具非常簡單,在舞臺中間擺一張桌子,前面放一把椅子。但“寧波灘簧”在此基礎上將道具擺放與劇目結合起來,根據劇情進行桌椅細節的調整。這為“寧波灘簧”的繁榮提供了戲班基礎。“改良甬劇”則吸收了現代戲劇的特點,舞臺布置從一桌二椅、扇子、手帕,逐漸改為現代戲劇舞臺的布景和道具。
在伴奏樂器上,“寧波灘簧”較“串客”時期并沒有很大變化,仍以二胡和小鑼為主。但在小鑼的使用上已經有了不同敲法的區分,且在特定劇目中加用大鑼,使劇目在觀賞感上有了更大的提升。“改良甬劇”時期的伴奏水準進一步提高,由原來的三、五人演奏擴大到用中西兩班樂隊交替演奏。民樂和西樂進行了有機結合,民樂大多為唱腔伴奏,西樂則演奏當時的中外流行曲作為戲中的配音曲。
(二)行業發展
1.戲班配置完善
戲班是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串客——寧波灘簧”時期,戲班配置明顯更加全面且正式。在“串客”時期,登臺所需要的演員數量并不多。通常幾個演員配上椅子就可以上臺表演了。但是進入“灘簧”時期,在戲班配置上,有了極大完善。“灘簧”時期的演員變為最少“兩花”“兩旦”,或“三花”“三旦”,在此基礎上還需要三個人組成的樂隊和一個人管理服裝道具,才可稱為“灘簧”戲班。
2.行業精神初步形成
女旦在上海受到歡迎之后(1925年前后),寧波開始發展“灘簧班子”來自覺培養甬劇演員。自30年代開始,寧波培養出了徐鳳仙、金玉蘭等一代名演員,甬劇行業十分繁榮。而后,雖然甬劇遭遇了兩次禁令,但也遏制不了其繼續發展繁榮。這一批名演員為之后甬劇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助力,甬劇的行業精神初步形成。
“改良甬劇”時期,甬劇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剛好處于日軍入侵,時代動蕩之際。許多“灘簧”戲班紛紛解散,藝人各謀生計。后來在眾多甬劇藝人的努力下,甬劇逐步進行改良。1938年至1949年初,上海“改良甬劇”的探索基本上保持有兩個以上的戲班和兩個以上的劇場演出,使甬劇沒有因為戰爭一蹶不振。因而這一階段也是甬劇改革、創新、繁榮的時期。
四、結論與建議
“串客——寧波灘簧”時期的變革主要由外部因素推動而成。統治階級及當權者對甬劇的打壓使得甬劇發展中心被迫從寧波轉移到上海,而上海戲劇市場本身的激烈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又推動甬劇進行自身改革。戰爭與革命的特殊時代背景也深刻地影響了甬劇的演出內容。與此不同的是,“寧波灘簧——改良甬劇”時期,推動變革的因素主要來自內部。甬劇兩次變革都集中于表演內容和行業發展兩個方面。表演內容的豐富化特點具體體現在劇目的革新、唱腔伴奏形式的增加、舞臺布置及伴奏的現代化幾個方面。甬劇戲班規模不斷擴大,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甬劇從業人員,行業精神初步形成。在甬劇藝人的堅持和不懈努力下,即使是在動蕩的時代,甬劇依舊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傳承性。
從甬劇兩次變革的原因和特點中不難看出,甬劇在發展變革的過程中始終緊跟時代,從“串客——寧波灘簧”時期布景、唱腔和劇目的改革到“寧波灘簧——改良甬劇”時期的“清裝戲”和“時裝戲”,甬劇不斷吸收融合時代新元素,這也使得甬劇能夠一直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并為觀眾所喜愛。同時,甬劇在革新的過程中并沒有完全拋棄傳統經典,經典與新元素并存,二者不斷融合、不斷發展,使得甬劇在發展的同時有所積累,逐漸形成體系。
甬劇發展過程中不斷緊跟時代變革的共性對今日甬劇保護乃至未來甬劇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今,甬劇在信息化時代的革新,我們認為可以通過調查研究當代社會變化,了解人們的文化底蘊和藝術追求,并結合時代新元素,在保留甬劇原有經典的基礎上,對甬劇的劇目、演出形式、唱腔布景等進行大膽革新,以新帶舊,讓甬劇能夠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時,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高速傳播的特點,加強對甬劇元素的傳播,促進傳統甬劇及甬劇革新相關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蔣中崎甬劇發展史述[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1.
[2]莊丹華文化社會學視閾下的甬劇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3]張穎,陳速甬劇史略(油印本)[M]出版社不詳,出版日期不詳.
[4]莊丹華從甬劇的發展看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中國戲劇, 2013.(03):69-71.
[5]王錦文非遺保護有抓手活態傳承創范本[J]中國戲劇, 2019,(12):12-13.
[6]田燕甬劇的現代性蛻變[J]美術教育研究, 2015,(02):40-41.
[7]倪君辛亥革命前后海派京劇變革活動與美學特征J].中國戲劇, 2020.(08)-66-68.
[8]王婉如.上?箲饡r期戲曲活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