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歸納總結當前中醫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進展.方法:在國內外期刊數據庫中檢索近10年的文獻.對相關文獻進行質量評估后采納.結果:目前針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可分為西醫與中醫兩種療法.中醫治療有單藥、復方制劑、針灸等療法, 副作用小, 療效顯著.結論:該綜述體現了中醫藥治療OP的潛力和優勢, 中醫藥也正逐漸被廣大患者接受并使用.
關鍵詞: 骨質疏松癥; 中醫療法; 進展;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Osteoporosis, OP)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To search nearly 10 years of literature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periodical databases.Relevant literatures were retrieved and adopted after quality evaluation.Results:At present, the treatment of OP can be divided into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reatment of TCM includes monotherapy, compound preparation, acupuncture, etc., with little side effects and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Conclusions:This review demonstratesthe potential and advantages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OP, and TCM is gradually being accepted and used by a large number of patients.
Keyword: Osteopor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progress;
骨質疏松癥 (Osteoporosis, OP) 是一種以骨質量減少和骨微觀機構退化導致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且易骨折等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OP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1].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嚴重, 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高, OP則是世界范圍內最為常見的老年性疾病之一[2].由該病引起的全身性骨骼疼痛、下肢酸軟、疲乏無力、畸形等癥狀已經嚴重威脅到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增強骨密度的方法治療OP已經成為全世界范圍內醫學工作者廣泛關注的課題.
目前, 針對OP的治療可分為西醫療法與中醫療法兩種.兩種療法均以藥物治療為主, 各有利弊, 西醫化藥療法顯效快, 治療效果明顯, 骨質疏松癥患者普遍使用化學藥物, 但西藥存在副作用大、不能長期使用的劣勢.中醫治療有單味中藥療法、復方制劑療法、針灸療法等, 副作用小, 療效顯著, 體現了中醫藥的潛力和優勢, 正逐漸被廣大患者接受并使用.本文通過查閱文獻, 重點總結了OP中醫藥治療的研究新進展.
1 發病機制
OP在中醫中命名為“骨痿”, 是以骨量減少, 骨密度降低, 意味“骨枯而髓減”為依據[3].
OP常見于老年和體質虛弱人群, 是關系到人體內多個臟器的復雜病變.可從腎、肝、脾、氣、血等幾方面來解釋OP的發病機制與誘因: (1) 腎虛:中醫認為腎主骨, 生髓, 腎臟功能發生異常, 則會引起骨質量下降, 骨密度降低, 誘發OP.早在《素問·痿論》中就有相關論述, 即“腎者水臟也, 今水不勝火, 則骨枯而髓虛, 故足不任身, 發為骨痿”, 說明因腎陰不足, 導致虛火內熾, 損耗腎津, 則會誘發骨痿[4,5]. (2) 脾虛:中醫臟象理論認為脾臟乃是“后天之本”, 是氣血生化的根源, 主運化.腎臟為“先天之本”, 脾臟運化后天水谷精微, 得以補益腎臟, 滋養骨骼.脾虛, 則影響脾臟運化水谷精微, 脾虛及腎, 致使腎臟精氣不足, 骨髓失養, 引起OP[6]. (3) 氣血瘀滯:在《靈樞·本藏》論述經脈功能:“經脈者, 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 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 這里提到骨骼是需要經脈中氣血的營養, 氣血瘀滯或者氣虛血虛, 導致骨失所養, 引發OP[7,8].
2 中醫藥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有單味中藥、復方制劑、針灸等療法, 具有副作用小、療效顯著、可長期服用等特點, 體現了中醫藥的潛力和優勢.
2.1 單味中藥
中藥中以滋補肝腎、養腎健脾、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的中藥材有淫羊藿、杜仲、丹參、牛膝、地黃、續斷、龜甲、鹿茸等.
滋肝補腎、養腎健脾類代表中藥材包括以下幾種: (1) 淫羊藿, 滋補肝腎、強筋健骨、助陽益精、祛風除濕, 主要活性成分為淫羊藿苷等黃酮類物質, 其可通過調節人體血液中堿性磷酸酶 (ALP) 以及骨鈣素 (BGP) 蛋白的表達量, 來調節骨骼代謝平衡[9]. (2) 杜仲, 具補肝腎、強筋骨之功效, 其有效化學成分為京尼平苷等木質素類物質, 可有效預防廢用性骨質疏松[10]. (3) 地黃, 補血滋陰、養陰生津、益精填髓, 用于肝腎陰虛所引起的骨蒸潮熱、腰膝酸軟等病癥的治療.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 地黃中有效活性成分梓醇可以有效促進成骨細胞增殖, 抑制去卵巢雌激素缺乏導致的骨吸收增強, 大幅提升腰椎骨組織整合素β1 mRNA的表達, 提高骨密度[11]. (4) 續斷, 具補肝益腎、活絡止痛之功效, 用于血脈不暢、肝腎兩虛所致病癥的治療. (5) 皂苷, 現代研究指出, 皂苷作為續斷活性成分之一, 能有效促進骨髓基質細胞分化成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分化, 減低骨轉換率, 增強骨密度[12]. (6) 女貞子, 補腎滋陰、養肝明目、強健腰膝, 主要用來治療肝腎陰虛, 女貞子對于去卵巢所致OP的治療效果明顯, 用于因雌激素減少引發OP的治療[13]. (7) 龜甲和鹿茸, 兩者乃血肉有情之品, 補腎壯陽、益氣養血、生精補髓、強筋健骨, 具較強的滋補功效[14].
活血化瘀類代表中藥有以下幾種: (1) 紅花, 具有活血散瘀、通經止痛、利氣養血的功效, 紅花的化學成分可以從基因水平上, 誘導成骨細胞的分化[15]. (2) 丹參, 具益氣補血、活血安神、涼血消癰的功效, 丹參制劑對環磷酰胺大鼠OP模型有治療作用, 提高骨的沉淀礦化率, 增加骨量, 達到治療OP的作用效果[16].丹參酮ⅡA是其活性成分之一, 能有效抑制破骨細胞活性, 配合維生素D3, 對維甲酸誘發的OP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7].研究表明, 活血化瘀類中藥治療OP的作用機制是產生類雌激素樣作用, 可以通過雌激素的調節治療OP[18]. (3) 牛膝, 味苦、酸, 具有強筋骨、補肝腎、祛瘀通經的功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 牛膝醇提物可以增加大鼠骨密度, 提升Ⅰ型蛋白的表達量, 其主要作用成分為牛膝三帖皂苷和脫品甾酮, 對去卵巢大鼠的OP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9,20].
2.2 復方制劑
中藥復方制劑根據功效作用不同, 可分為滋補肝腎方, 健脾補腎方和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
滋補肝腎的代表方劑為六味地黃丸, 該方為宋代錢乙將《金匱要略》中“腎氣丸”減去附子、桂枝而成, 由熟地黃、茯苓、山茱萸、牡丹皮、山藥和澤瀉六味中藥組成, 是腎陰虛癥經典方.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 六味地黃丸可以促進雌激素表達, 通過促進其與受體結合, 平衡免疫應答, 進而可以增強骨組織形成能力, 可用來治療絕經期腎陰虛型OP[21].左歸丸, 是“陽中求陰”經典方劑, 其處方組成為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等八味藥材, 八味中藥均具有滋補肝腎的功效, 使得整個方劑具補腎陰、填精補之功, 藥理研究表明, 該方劑可以通過調節RANK/RANKL/OPG信號通路來改善糖皮質激素所致骨質疏松癥[22].
健脾補腎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加減方, 該方劑由黃芪、黨參、黃精、紫河車、大棗、甘草等十味中藥組成, 具有補益脾腎、強筋健骨的功效, 對老年性OP有較好的療效, 在與鮭魚降鈣素作療效對比時, 作用效果明顯高于鮭魚降鈣素[23].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獨活寄生湯, 該方劑出自于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由獨活、防風、桑寄生、赤芍、熟地、人參等十多味中藥組成, 主要功效為補益肝腎氣血, 強筋健骨, 祛風止痛, 主治肝腎不足, 氣血兩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 獨活寄生湯可以促進成骨細胞生長, 用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治療, 其治療效果較為顯著[24,25].活血化瘀代表方劑為桃紅四物湯, 該方劑出自清代吳謙《醫宗金鑒》, 由桃仁、紅花、白芍等6味中藥組成, 是活血化瘀基礎方劑, 可用于因血瘀造成的血栓性疾病的治療, 有研究表明, 該方劑對潑尼松所誘導的斑馬魚OP模型有緩和治療作用[26], 還可用于促進骨骼愈合等疾病.此外, 桃紅四物湯可以有效促進老年性OP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 (PFNA) 術后的愈合.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改變骨骼代謝、降低血液黏度、調節血液流變有關[27].方中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類中藥均具有降低血液黏度、抗血栓的作用[28].
2.3 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是中醫療法中成本最低、副作用最小的療法, 其作用機制在于針灸等物理療法, 可以通過穴位刺激調節內分泌, 提高雌激素分泌量, 從而影響骨骼代謝[29].選穴以補肝、健脾、益腎、祛瘀活血和痛點阿是穴為標準, 主要分布在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以及任督二脈[30].臨床選穴多為腎俞、脾俞、命門、足三里、大椎阿是穴等以補脾腎, 祛瘀血為主要功效的穴位[31].除針刺外, 中醫臨床也常采用灸法、腹針、埋線、拔罐等中醫傳統物理治療手法配合針刺治療OP[32,33].
2.4 混合療法
由于患者的患病機制和患病程度不同, 臨床上對于各種治療OP的療法或藥物常配合使用.研究表明, 在壓縮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療過程中, 經皮穿刺球囊擴張椎體成形術 (PKP) 與壯骨活血湯的配合使用, 可以針對性地緩解手術后疼痛, 治療效果明顯[34].益氣活血化瘀方劑補陽還五湯結合溫針灸, 也可有效緩解PKP術后疼痛[35].丹參酮ⅡA配合維生素D3治療由維甲酸誘發的OP均優于單獨使用.阿侖膦酸鈉維D3與中藥復方湯劑“加味二仙湯”配合使用, 可以有效緩解絕經后OP, 治療效果顯著[36].對活血通絡靈液進行磁化, 可以緩解趨勢大鼠的骨量丟失, 加快去勢后骨重建的速度, 改善骨微結構作用明顯[37].左歸丸和桃紅四物湯加減可更有效地調節骨代謝, 增強成骨細胞活性, 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38].
3 總結與展望
OP是一個慢性發展的過程, 雖然針對該病癥的研究進展很快, 但是目前仍然沒有可以根治OP的藥物以及特效藥, 所以需要在生活的細節中注意預防OP, 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 經常參加戶外活動, 并通過食物補充鈣元素等來預防OP.
隨著骨質疏松藥物研究進展的加快, OP患者逐年遞增, 對藥物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患者更容易選擇副作用小、療效明顯、價格低廉的藥物.中醫藥療法在這些方面展露出其獨特優點: (1) 中藥毒性小.中藥有“藥食同源”性, 很多用于治療OP的藥物都是低毒或無毒, 屬“上品”, 可長期服用. (2) 成分多樣性.中藥成分的多樣性使其擁有多個靶點, 可以從整體上調節骨代謝, 使其達到動態平衡. (3) 資源豐富.與化學藥物相比, 中藥資源豐富, 使得中藥、中藥制劑等價格優廉, 避免了“吃藥貴”的情況, 減輕患者家庭經濟負擔.
以上種種元素都在鼓勵中醫藥的發展, 但是仍然存在問題: (1) 首先, 面臨的就是作用成分不明確的問題, 中藥中眾多的化學成分, 集體作用在機體內, 體內代謝的復雜性, 有效物質的不確定性, 使得中藥不能被世界上其他國家認可. (2) 中藥對骨質疏松癥的辨析論證分型還沒有確定的統一的標準, 缺乏規范化和科技化的管理, 使得能應用于臨床的中成藥較少. (3) 中藥的服用攜帶不便, 中藥質量的不均一, 都是造成中藥發展困難的因素.
我們需要在對中醫藥保持信心的情況下, 進一步發掘中醫藥療法的作用機制, 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 被世界主流醫學認可.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 (2011年) [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 2011, 4 (1) :2-17.
[2] 吳海洋, 索歡, 王平.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中藥治療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5, 21 (2) :241-244.
[3] 李春嶺, 王德惠, 李普宏.骨質疏松癥的中醫病名辨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7, 38 (7) :13-15.
[4] 王兵, 李富震, 張淼, 等.骨痿探源[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5, 31 (2) :417-419.
[5] 董萬濤, 呂澤斌, 宋敏, 等.中醫“骨枯髓空”的病理機制及從腎論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科學涵義[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4, 20 (10) :1245-1249.
[6] 盛彤, 謝培鳳, 王新祥.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從脾論治及相關機制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2, 27 (7) :1922-1926.
[7] 王少君, 李艷, 劉紅, 等.中醫理論對骨質疏松癥發病機制的認識[J].世界中醫藥, 2013, 8 (9) :1044-1048.
[8] 郭魚波, 王麗麗, 馬如風, 等.骨質疏松的中醫病因病機分析及其中醫藥治療的前景探討[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5, 17 (4) :768-772.
[9] 訾慧, 孫麗, 蔣寧, 等.淫羊藿次苷Ⅰ與其原型藥物淫羊藿苷對rBMSCs成骨性分化的影響比較[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7, 23 (8) :1011-1016.
[10] 潘亞磊.杜仲有效組分預防廢用性骨質疏松作用及機制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 2014.
[11] 李小林, 武密山, 朱紫薇, 等.地黃對去卵巢骨質疏松大鼠腰椎骨組織整合素β1 mRNA表達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 (9) :2319-2322.
[12] 李家, 林曉晟, 王雅冰, 等.續斷皂苷Ⅵ對小鼠骨髓基質干細胞成骨分化的影響[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17, 18 (1) :28-32.
[13] 程敏, 王慶偉, 劉雪英, 等.女貞子治療去卵巢大鼠骨質疏松的實驗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 2013, 29 (2) :229-233.
[14] 陳澤華, 林家輝, 陳炳藝, 等.龜甲膠、鹿角膠含藥血清對豚鼠骨關節炎軟骨細胞MKK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5, 23 (9) :5-7, 11.
[15] 萬甜, 吳敏瑞, 齊振熙.羥基紅花黃色素A對激素誘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成骨分化的影響[J].中國骨傷, 2014, 27 (3) :224-228.
[16] 任之強, 莊洪, 晉大祥.活血化瘀法在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4, 20 (5) :569-574.
[17] 雒志恒, 祁珊珊, 吳婕, 等.丹參酮ⅡA聯合維生素D3對維甲酸誘導骨質疏松大鼠骨組織的影響[J].中藥材, 2017 (6) :1457-1460.
[18] 陳春, 張淑麗.紅花等10種中藥的雌激素活性研究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 (14) :296-297.
[19] 楊國夫, 宋國勝, 張濤, 等.牛膝提取物對去卵巢大鼠骨密度、骨轉換及I型膠原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1, 17 (2) :109-112.
[20] 王艷, 周廣舉, 嚴宗遜, 等.川牛膝在去卵巢大鼠體內的骨保護作用[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5, 21 (8) :918-921.
[21] 盧嚴方, 林貫川, 劉倩倩, 等.六味地黃丸對絕經期腎陰虛骨質疏松癥的基因表達調控數據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7, 23 (3) :350-356.
[22] 劉梅潔, 潘靜華, 李艷, 等.左歸丸對糖皮質激素所致骨質疏松大鼠血清中BGP, IGF-Ⅰ含量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1, 17 (16) :133-136.
[23] 馬清華, 張競.補中益氣湯加減對老年性骨質疏松 (脾腎兩虛證) 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藥臨床雜志, 2017, 29 (4) :551-553.
[24] 萬春飛, 詹秀琴, 孫玉明.獨活寄生湯含藥血清對成骨細胞OPG/RANKL蛋白表達的影響[J].吉林中醫藥, 2013, 33 (1) :66-69.
[25] 李亦明, 鄒艷明, 張劍平.獨活寄生湯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 2017, 36 (14) :21.
[26] 楊國柱, 段濤, 盧麗, 等.桃紅四物湯對潑尼松誘導斑馬魚骨質疏松的治療作用[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7, 23 (8) :1007-1010, 1021.
[27] 李盼祥, 劉曉峰, 蔣亮, 等.桃紅四物湯對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PFNA術后骨折愈合的影響及機制[J].山東醫藥, 2018, 58 (16) :67-69.
[28] 李巧紅.桃仁紅花煎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血液流變實驗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 2016, 12 (9) :4-15.
[29] 李金艷, 陳穎, 唐艷麗, 等.針灸治療骨質疏松癥效應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4, 20 (3) :315-321.
[30] 潘小燕, 王鴻度.針灸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取穴規律[J].四川中醫, 2011, 29 (3) :55-58.
[31] 嘉士健.針灸補脾腎祛瘀血法治療骨質疏松癥疼痛54例[J].陜西中醫, 2014, 35 (1) :81-83.
[32] 朱靜棟, 孔西建.針灸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進展[J].中醫正骨, 2016, 28 (5) :25-27.
[33] 歐陽建江.溫和灸治療腎陽虛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及相關實驗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2.
[34] 蔡為民, 陳國鋒, 杜運阿, 等.PKP聯合壯骨活血湯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壓縮性胸腰椎骨折[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7, 17 (7) :34-35.
[35] 王建民, 李華東, 王振東.溫針灸結合補陽還五湯口服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后殘留痛[J].中醫正骨, 2017, 29 (11) :69-70, 73.
[36] 陳苑妮.加味二仙湯聯合阿侖膦酸鈉維D3片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 2017, 9 (17) :11-13.
[37] 高翔, 劉道矩.磁化活血通絡靈液對去勢大鼠快速骨丟失的影響[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7, 36 (4) :286-290.
[38] 常旭東.左歸丸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85例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2, 23 (8) :114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