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紹近年來智能APP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進展,探討智能APP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及發展前景,以期為以后在糖尿病護理領域中的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 : 糖尿病;護理APP;綜述;
Keyword: diabetes; nursing; application; review;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行,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等特點,帶來嚴重的社會及經濟負擔。國際糖尿病聯盟(IDF)顯示目前大約有4.51億人患有糖尿病,預計到2045年患病人數將增至6.93億人,每年約有500萬人死于糖尿病,預計到2045年糖尿病病人的醫療支出將會達到8 500億美元[1]。糖尿病會引發各種并發癥,包括血管病變、眼部疾患、腎臟病變及神經病變等[2],這些都極大增加了病人的醫療支出及心理負擔。研究顯示我國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5.139%,疾病經濟負擔總量為2 598.6億元/年,占同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38%,并且疾病經濟負擔隨著合并癥的增加而增加[3]。故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已經不容忽視,加強對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十分重要,研究顯示98%的糖尿病病人進行自我護理[4],智能APP能讓病人根據自己的時間、步伐及舒適度實施自我護理[5],也有利于醫護人員遠程指導,既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和賦能感[6],F將智能APP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進行綜述,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思路。
1、 智能APP的相關知識
1.1 、智能APP簡介及作用
和醫療相關的APP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遠程醫療的分支,美國遠程醫療協會將遠程醫療定義為把醫療信息通過電子媒介進行傳播,以改進疾病管理的一種方式。遠程護理在此基礎上也應運而生,遠程護理是指使用科技來提供護理服務和實施護理實踐。遠程護理發展至今,已經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包括視頻、電子郵件、智能手機、無線工具和其他形式的電信技術。智能APP是遠程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AP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病人去醫院的次數從而降低交通等帶來的非醫療成本,還能夠及時傳遞信息[7]。
1.2、 智能APP在護理中的研究進展
APP在護理中的應用越來越成熟,不僅應用于各種疾病,還應用于護理各個方面,APP的形式也越來越多。Sánchez Rodríguez等[8]對APP進行了總結并分類,分析后將APP分為衛生習慣、信息、評估、治療以及具體用途5類,并提出開發人員在開發過程中應將病人需要放在首位,專業人士、病人、家屬和護理人員應該有明確的納入標準和評價指標,以幫助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最佳應用。
1.2.1、 改善病人依從性
Haase等[9]對現有的移動APP進行比較以確定用于改善藥物依從性的理想應用程序的特性,作者對現有的30個左右移動應用進行分析后,提出此類APP對提高用藥依從具有促進作用,可以幫助規定病人按時服藥。一旦以后的研究可以確定其療效,藥劑師可以給病人推薦移動應用。國內研究顯示通過APP干預可明顯提高病人的服藥依從性[10]。
1.2.2、 優化就醫流程
將APP用于日常護理可提高工作效率。郝佳等[11]對手機APP作為醫院門診護理工作中數字化工具的可行性及改善門診就醫流程的效果進行調查及評價,發現病人可以通過智能APP進行預約掛號、候診排隊、導診服務、手機支付、查取報告、看診記錄、專家介紹等操作并利用完整或零碎時間獲得健康信息,這些改善了病人就醫流程,為病人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省時的數字化門診醫療服務,提高了病人對門診工作的滿意度,減少了護理工作量。
1.2.3 、護理教學
APP在護理教學中也有很大作用。李舒玲等[12]對“護理教學”APP在胸外科護理本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探索,她們運用現代化智能手機移動終端,將臨床護理本科實習生胸外科課程體系知識內容,設計成“護理教學”APP,并應用于50名護生教學中,最后發現APP的利用可提高護生的學習效率,提高科室教學管理水平,促進教學相長。
1.2.4、 護理質量監管
關于護理質量監管的APP也在不斷開發過程中,護理質量監管APP是在原有護理質量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通過APP實時了解護士的工作情況、護理質量、護理安全等其他方面,通過病區管理質量等多方面進行量表評分,通過這種方式對護理質量進行綜合評價,讓質量監管更加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13]。
2、 智能APP在糖尿病護理領域的研究進展
隨著社會發展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糖尿病遠程護理近幾十年來發展迅速,給病人帶來了許多便利,節省許多經濟成本,而APP作為遠程護理的一種重要形式,發展也越來越快,用途也越來越多,糖尿病具有慢性、周期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非常適合使用APP進行遠程護理,目前APP在糖尿病護理領域有以下用途。
2.1、 血糖監測
利用APP對病人進行血糖監測是最常見的功能,監測血糖是糖尿病治療方式“五駕馬車”中最重要的部分,定時了解血糖變化有助于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發現低血糖等,因為低血糖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不容易覺察。Sun等[14]針對1型糖尿病開發的APP進行了系統評價,發現大多APP的功能都是記錄血糖水平,計算糖類值等,發現APP對改善病人的血糖水平及提高病人監測血糖的依從性方面確實有效。但也有研究顯示在讓病人使用APP記錄血糖值及低血糖癥狀、發生原因以及治療措施時,大多數病人表示通過使用APP,自己對低血糖了解更多并有更強防范意識,但部分病人表示APP的使用難度及所花費的時間阻礙了自己繼續使用APP[15]。表明APP的易用性是影響其推廣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2.2 、同伴交流
1型糖尿病具有遺傳性,青少年病人較多,病人平均年齡較小,研究顯示12歲及以上的1型糖尿病兒童發生并發癥的比例也較高,同時長期注射胰島素等操作會讓他們發現自己與別人不同從而產生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針對該群體的護理也不容忽視。故有學者專門為1型糖尿病兒童開發了APP-Surger 3[16],Surger 3特別設計了壓力管理及情緒健康模塊,同時為這些孩子創造了一個同伴交流的平臺,孩子們會結識其他的1型糖尿病兒童,孩子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而減少了孤獨感。
2.3 、獲取知識
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會影響病人自我護理的水平,只有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正確處理相關情況。研究顯示病程在14年左右的病人在使用APP干預后糖尿病知識和自我效能也會得到提高[17]。Nilsson[18]專門為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開發了一款APP,該APP包括1型糖尿病及相關知識如人體解剖、糖尿病發病原因、胰島素的使用、糖類的計算等,病人及其親屬可以利用APP進行學習,對15例用戶進行了一項為期2周的研究,在結束后對其進行質性訪談,發現病人的知識量顯著增加。Surger 3也可以根據年齡提供學習資料,分為6~10歲、11~14歲和15歲以上,因每個階段的孩子學習特點和能力不同,更針對性地提供幫助。另外孩子們在生活遇到問題還可以上網站進行求助,這對他們的決策能力也有幫助[16]。
2.4、 病人隨訪
糖尿病屬于慢性疾病,大多數病人都是居家治療,醫護人員定期隨訪是非常重要的,利用APP進行病人隨訪省時省力。“糖寶隨訪”是我國醫護人員開發的APP,主要功能包括在線咨詢、血糖監測、血糖預警、知識講堂、遠程診療等,研究者利用該APP對1型糖尿病兒童進行隨訪3個月,最終發現干預組比對照組的血糖控制得更好[19]。另有研究利用手機APP對社區糖尿病病人進行隨訪干預3個月,對比發現手機APP隨訪干預可提高病人用藥依從性、控制血糖水平并改善生活質量[20]。
2.5、 寓教于樂
Diehl等[21]將游戲機制與教育APP相融合,開發了一款供初級醫生使用的APP,主要用于幫助初級醫生學習和實踐如何針對性地使用胰島素,設置游戲關卡,每個關卡有相應的學習主題,并提供案例,醫生在通關的過程中收集病人信息并學習相關知識最終做出判斷。這種形式極大提高了用戶滿足感和控制感。有研究者將糖尿病知識和APP結合開發了一款游戲軟件,將糖尿病知識設置成題目,并設置關卡,用戶在闖關同時也能學到知識,并且設置代幣來調動積極性。但根據用戶體驗,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圖片太少、某些問題有歧義、版本升級問題等,但不可否認,在這個時代這是一個很好的工具[22]。
2.6、 孕期指導
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期高血糖是妊娠期嚴重的并發癥,給孕婦及胎兒帶來諸多危害,如羊水過多、巨大兒、胎膜早破等[23],故孕期早期管理非常重要,研究者對專門針對妊娠期糖尿病的APP-Pregnant With Diabetes進行了評價,該APP將糖尿病護理與產前保健相融合,能夠很好地為妊娠期糖尿病病人提供服務[24]。Borgen等[25]開發了一款針對妊娠期糖尿病病人的APP-Pregnancy+,該APP功能包括記錄血糖,提供飲食及運動指導,以孕婦血糖情況為主要結果,以分娩方式、嬰兒體重及產后并發癥為次要結果,研究者在挪威招募230例妊娠期糖尿病病人進行測試,結果顯示該APP對妊娠期糖尿病的控制有積極促進作用。
3 、小結
目前與糖尿病相關的APP數量較多,僅是針對1型糖尿病的APP就已經有數百個,功能主要包括記錄血糖水平、飲食及運動指導、復查提醒、健康教育等[14]。針對2型糖尿病的APP功能大致一樣[26]。除此之外,還有一些APP是通過游戲的形式來增加用戶的知識儲備進而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17]。APP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病人的自我護理,但對于大部分糖尿病病人而言,進行長期有效的自我護理并非易事,自我護理的持久性與自我效能的高低有很大的關系[27,28],使用APP也是如此,APP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健康行為[29]。Anderson等[30]對移動APP的作用進行了一項質性研究,針對APP的用戶體驗對22名研究對象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發現用戶參與度、軟件功能、易用性和用戶數據管理是影響APP使用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大多APP未能完全符合這些要求,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會有較高的退出率,故未來在APP的設計上應考慮到可用性、易用性及病人的使用依從性。將上述提到的糖尿病知識設計成益智游戲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激發病人的學習興趣,通過升級獎勵的形式促進用戶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從而提高用戶的自我效能感。
糖尿病具有慢性、周期性及長期性的特點,其發病率較高,并發癥較多,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大多數病人進行自我護理,智能APP可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也便于病人及時獲取所需信息,應用智能APP可提高糖尿病病人的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目前APP類型包括健康管理類及益智游戲類,研究顯示將糖尿病教育與游戲機制相結合可極大增加用戶興趣及賦能感,但回顧文獻發現此類APP數量較少且大都是國外研究者開發,國內研究者可以在未來開發一款適合我國糖尿病病人使用的益智類APP以增加用戶的使用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CHO N H,SHAW J E,KARURANGA S,et al.IDF diabetes atlas:global estimates of diabetes prevalence for 2017 and projections for 2045[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8,138:271-281.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調查組全國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及其相關危險因素10年回顧性調查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 203(4):232-237.
[3]冷瑤,李燕喃,鄧晶我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經濟負擔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 2018(10):46-49.
[4] JORDAN D NJORDAN J L Self-care behaviors of Filipino-America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Diabetes & Its Complications,2010,24(4):250-258.
[5] EAGLESON R,ALTAMIRANO-DIAZ L,MCINNIS A,et al.l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trials using web-based and mobile devices:challenges and solutions[J]. BMC Med Res Methodol,2017,17(1):43.
[6] KAFAI Y B,BURKE Q. Constructionist gamingunderstanding the benefits of making games for learning[J]. Educ Psychol,2015,50(4):313-334.
[7] KOTSANI K, ANTONOPOULOU V,KOUNTOURI A,et al.The role of telenurs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type 1: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 J Nurs Stud,2018 ,80:29-35.
[8] SANCHEZ RODRiGUEZ M T,COLLADO VAZQUEZ S,MARTiN CASAS P,et al.Neurorehabilitation and app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bile applications[J.Neurologia,2018,33(5):313-326.
[9] HAASE J,FARRIS K B,DORSCH M P.Mobile applications to improve medication adherence[J]. Telemed J E Health,2016,23(2)-.75-79.
[10]何珊,何睿欣,梁振.服藥提醒APP的開發及其提高服藥依從性的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17,52(2):295-298.
[11]郝佳,蘇慧,趙彬彬手機APP在數字化門診護理工作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中國數字醫學, 2015,10(9);57-60.
[12]李舒玲.岳立萍“護理教學"手機APP在胸外科護理本科臨床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6.33(11):60-62.
[13]倪春燕,李專芬,王志紅,等護理質量監管App的開發與臨床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 2017,12(3):97-98.
[14] SUN C,MALCOLM J C,WONG B,et al Improving glycemic control in adults and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with the use of smartphone-based mobile applic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J].Can J Diabetes ,2019,43(1):51-58.
[15] FEUERSTEIN-SIMON C,BZDICK S,PADMANABHUNI A.et al.Use of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to reduce hypoglycemia in type 1 diabetes:a pilot study[J]J Diabetes Sci Technol,2018, 12(6):1192-1199.
[16] COLE E Diabetes care tool puts kids in control[J] Nurs Stand,2015,29(45):18-20.
[17] WOOD F G,ALLEY E,BAER S,et al.Interactive multimedia tailored to improve diabetes self-management[J.Nurs Clin North Am,2015,50(3):565-576.
[18] NIL SSON S How young people can learn about newly diagnosed type 1 diabetes[J]. Nurs Child Young People ,2016,28(3).22-26.
[19]張琳琪,王銳,王旭梅應用糖寶隨訪"APP對兒童1型糖尿病患者實施延續護理的實踐及效果[J] .中國護理管理, 2016, 16(12):1600-1603.
[20]王春瑩基于手機APP隨訪對糖尿病患者服藥依從性、血糖控制和生活質量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 2017011):1327-1329.
[21] DIEHL L A.DE SOUZA R M.GORDAN P A.et al.User assessment of "InsuOnL ine," a game to fight clinical inertia in diabetes:a pilot study[J]. Games Health J,2015,4(5):335-34
[22] KHO S,LIM S G,HOI W H,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diabetes applic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oorly 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Comput Inform Nurs,2019,37(2)-99-10
[23]解亞聞,李銷肖,姜夢雪,等維生素D缺乏影響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發展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9,23(2):354-357.
[24] NoRGAARD S K.NICHUM V L,BARFRED C,et al.Use of the smartphone application "Pregnant with Diabetes"[J].Dan Med J,2017,64(11):A5417.
[25] BORGEN I,GARNWEIDNER-HOLME L M,JACOBSEN A F,et al. Smartphone application for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a study protocol for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MJ Open,2017,7(3):e13117.
[26] CUI M,WU X,MAO J,et al.T2DM self.- management via smartphone applic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6.111):e166718.
[27] SAAD A.YOUNES Z,AHMED H,et al. elf-fficacy,self-caree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Saudi Arabi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cross-sectional survey[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8,137:28-36.
[28] WALKER R J,SMALLS B L,HERNANDEZ-TEJADA M A,et al.Efect of diabetes self-efficacy on glycemic control,medication adherence,self-care behaviors, and quality of life ina predominantly low income .minority population[J]. Ethn Dis .2014.24(3)-349-355.
[29] MCKAY F H,CHENG C,WRIGHT A,et al. Evaluating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s for health behaviour change:a systematic review[J].J Telemed Telecare,2018,24(1):22-30.
[30] ANDERSON K,BURFORD O,EMMERTON L Mobile health apps to facilitate self-care:a qualitative study of user experiences[J].PLoS One,2016,11(5):e1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