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然而,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了大眾群體的就業水平,出現了失業率增長,就業率萎縮的境況,在此背景下,國家政府為了刺激消費,緩解就業壓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普惠民生,穩定就業的戰略舉措,如何在重大突發事件下進行就業預防和穩定低收入群體的就業是國內外各專家學者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 : 就業保障低收入群體;失業就業:
0 、引言
就業保障是國家對失業人群采取的一項緊急就業補救措施。目的是為了保障失業者的再就業,擴大公民的就業機會。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導致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呈現出負增長的趨勢,從而出現就業率低糜,失業率遞增的境況,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20年2月份的城鎮調查失業率達到6.2%,3月失業率回落至5.9%,4月同比增長0.1%[1]。為此,各專家學者對失業保險,低收入群體的就業保障做出了顯著的研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如何實現失業群體的再就業,更加精準的對低收入群體進行就業扶助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政策背景
中央在2018年8月的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六穩”政策,重點強調了穩就業是六穩之首,確定了就業的重要地位,表明只有穩就業才能穩收入,穩消費,穩經濟增長,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然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起了大批群體的失業,造成人員失業恐慌,加劇了就業的沖擊。對于低收入人群,突發事件讓難以維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困難群體雪上加霜。為了滿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維持失業人員的保障水平,中央政府結合當今形勢提出了“六保”政策,保障居民的基本就業水平,重點關注殘疾人、零就業家庭、農民工等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對農民工群體采取“點對點、一站式”返崗復工服務,最大限度的保障農民工的平等就業服務,對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失業人員、“兩后生”、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百日免費線上技能培訓行動”,優先支持低收入人員就業。
2 、失業保險階段
1)1986—1993年。
我國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進入了經濟體制改革轉軌時期,強調以城市包圍農村,轉換國營企業的運行機制,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國家為了保護勞動工人的權益,在1986年頒布了《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標志著失業保險的正式建立,當前失業保險處于初級階段,帶有一定的計劃經濟色彩,但實施的范圍較小,參保對象僅為國有企業合同工,少部分為企業職工,具有一定的失業救濟性質。
2)1993—1999年。
我國在這段時間對失業保險進行了補充,將“城鎮登記待業人數”改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表明我國對失業人員進行了重新調整說明,我國的失業現象開始顯現。標志著《國有企業職工待業保險規定》失業保險進入補充發展時期。
3)1999—2002年。
1999年頒布的《失業保險條例》確立了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和促進再就業的基本宗旨,擴大了失業保險的實施范圍,城鎮各類企事業單位及其職工享有了失業保險的待遇,建立了國家,單位,職工三方負擔的籌資機制,強調了失業保險金的使用。
4)2003—2011年。
隨著我國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我國的就業模式朝著第三產業開始轉變,流動性人口增加,農村轉城市占城鎮就業人員比重較大,服務業就業人群比重上升,傳統的失業保險難以覆蓋此類人群,對流動農民工,城鄉低保人員的失業保險覆蓋率較低。
3、 國內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造業、工業的勞動力需求下降,第三產業的勞動力需求上升,國家通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大低收入者的就業保障力度,使就業趨勢基本穩定,并向良好的趨勢發展。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使中國實現了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下,就業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穩就業工作提上日程,但由于我國國民對失業保險的認知度不強,失業保險難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作用,制度缺乏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健全完善失業保險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讓失業保險更廣泛的普惠全民是我國實現穩就業的基礎,由此,國家采取了更精準更靈活的方式來穩就業,保就業。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兜底工作,特別是優先保障貧困人口和低收入群體人員的就業[2]。
4 、低收入群體面臨的就業問題
4.1、 流動農民工的再就業困難
大學生群體和流動農民工群體是主要的就業困難群體,外來農民工、流動農民工由于抗壓能力較弱,知識技能較低,受到失業的影響較為嚴重,建立健全失業保險和就業保障已箭在弦上,公共衛生事件對流動農民工的沖擊最嚴重,穩就業政策能否能精準惠及到此類低收入群體是首要問題,流動農民工的失業保險參保覆蓋率較低,約為36.22%。雖然在2020年將失業保險中參保不足一年的農民工納入失業保險范圍,但未能說明流入流出農民工的就業保障問題,流入地的社保部門對失業保險的要求較高,使得流入農民工的就業保障存在難度。
4.2 、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機制單一
失業人員的就業培訓是指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進行的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例如開設基礎培訓課程,課程以餐飲、計算機、美容美發、服裝為主、設立學徒制,幫助工人提高就業技能,實施以獎代補的措施來鼓勵失業者創業。對培訓通過的失業者給予適當的補助,對零就業家庭采取基本生活上的補助。
4.3、 失業保險覆蓋面不足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失業保險只覆蓋了戶籍勞動力,而對于失業風險相對較高的靈活從業者、農民工群體、個體經營者、沒有明確雇傭關系的人員未能完全的納入失業保險的范疇,存在著漏出情況。
4.4 、低收入群體再就業歧視
低收入勞動者的再就業歧視是我國就業保障的現實問題,國家雖明確提出了“三個不得”的要求,就業歧視問題仍在現實生活中上演,低收入群體、特殊群體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患有重大疾病的弱勢群體不僅飽受了疾病帶來的痛苦,后期承受心理壓力,如何保障重大疾病,弱勢群體的再就業權益,加強低收入群體心理健康和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是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
5 、加強低收入群體的就業保障的措施
5.1 、加強國家對地攤經濟的優化管理
對農民工群體,低收入人員應當采取點對點,一站式的返崗服務措施來鼓勵就業,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對農民工進行技術性的培訓。通過以工代賑、加強創業支持、研究生擴招、開發臨時崗位等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的穩就業工作[3]。加強對農民工,城鄉低保群體等重點人群的救助工作,最大程度的保障民生,加強困難群體、農村人口的就業幫扶工作,加大對貧困人口、低保人員和失業人員的幫扶力度,對符合條件的人員做到應保盡保[4]。
5.2 、建立健全低收入群體的再就業培訓機制
當前我國的再就業培訓機制較為欠缺,應當合理運用大數據信息采集技術來分級管理農民工和大學生的就業服務體系,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提供再就業培訓,農民工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人群之一,為農民工制定合理的培訓方式,順應時代潮流,使農民工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是我國預防高失業率危機的良好舉措和需要。
5.3 、完善失業補助金的轉移支付措施
中國對失業保險缺乏重視,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加強對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充分發揮失業保險的作用保就業已迫在眉睫,加強在高失業率情況下對低收入群體的失業補助金轉移支付,充分發揮失業補助金的用處,讓失業補助金能更好的惠及再就業困難群體和低保人群,擴充政府對失業補助金的轉移支付力度,最大限度的完善低收入群體、零就業困難群體、流動農民工的失業補助金領取方案。
5.4 、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公益性崗位建設
公益性崗位建設是指政府出資建立管理和服務崗位來幫助再就業困難人群度過難關的崗位,低保人群、失業人員、傷老病殘,低收入群體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保障其再就業權益是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政府應當加強公益性崗位建設,滿足家庭困難人員的再就業,應當強化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對難以就業的弱勢群體采取公益性崗位來托底安置,重點開發保潔環衛等臨時性公益崗位,給予不超過6個月的資金補貼。
6 、結語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就業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突發公共衛生等不可抗力事件導致大批中小微企業面臨倒閉、企業裁員情況加重,經濟陷入了低迷狀態,失業人員暴增、個體經營戶陷入困境,流動農民工、弱勢群體、低保人群成為當前受疫情沖擊影響最大的幾類群體,如何保障低收入群體、弱勢群體的再就業援助,讓低收入群體在疫情的沖擊下保證其基本生活水平,加強其兜底保障作用,如何防范下一次不可抗力引發的全球大型失業潮是各國面臨的現實問題。
中國的失業保險國民認知度不高,參保人數較低,失業保險的覆蓋率難以惠及重點困難群體,存在著漏出問題,政府對流人型低收入人員的失業保險標準要求較為嚴格,使得一些流入人員再就業保障困難,傳統的再就業培訓機制無法滿足當今時代的需求,補齊弱勢群體再就業的短板,加強低保人員、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機制,順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需要是我國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必然要求。為此,我國需要健全完善失業保險的相關法律法規,擴大對失業保險金的籌集渠道,使失業保險金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葉文輝,江佳盤:中國最低工資政策對低收入群體就業的影響一基于CGSS數據的實證研究[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20 , 42(10) : 14-26.
[2]李紅美,高原,琪,等低收入人群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利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20 , 23(20) : 2576-2581.
[3]李暢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就業政策的演變與思考[J].科教導刊(上旬刊) , 2019 , (11): 156-157 ,167.
[4]姜宏晨精準扶助低收入人群社保政策探索一以浙江省某地級市為例J]. 現代營銷(信息版) , 2020 , (3):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