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能源化工產業在陜北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當前形勢下則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任務。通過對陜北地區能源化工產業的深入研究,結合全球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分析陜北能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陜北能源化工產業轉型發展路徑和建議。
關鍵詞 : 能源化工;“三個轉化";產業鏈條;產業轉型;市場體系;新能源;
0 、引 言
陜北經濟中工業經濟占70%,工業經濟里面能源化工又占到80%,能源化工為陜北乃至陜西全省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隨著全球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給以能源化工為主的陜北地區經濟帶來巨大沖擊,經濟面臨斷崖式下滑的風險,迫使陜北能源化工必須加快去傳統石化能源產能和轉型升級的步伐。陜北地區的發展階段、產業基礎、功能定位決定了地區持續發展的支撐在于能源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核心和關鍵在于構建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的現代能源化工產業體系。只有深化改革、創新驅動、開放發展,陜北地區才能發揮好能化資源稟賦優勢,支撐陜北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1、 陜北能源化工產業發展現狀
陜北地區有著豐富的能化資源;但長期以來,主要以煤油氣的開采和初級加工為主,產業鏈條較為簡單,經濟附加值低,資源的開發與經濟效益的獲得比例失衡[1,2,3]。為解決這一突出困境,“十三五”時期,陜西省及時提出“三個轉化”的發展理念,即煤向電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油氣鹽向化工產品轉化。在該戰略的推動下,陜西省相繼在陜北布局建設了一批重大能化項目,有力地促進了陜北能源化工產業結構優化,同時也帶動資源開采水平大幅提高,能源產能不斷邁上新臺階,能源資源優勢轉化成了能源經濟優勢,確保了能源大省的地位。
1.1 、能源產量持續穩定增長
以2018年為參照,陜北地區煤油氣產量分別達到4.95億噸、2 600萬噸和445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3.9%、13.7%和27.6%。
1.2、 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有效提高
“十三五”時期,陜北大型煤炭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形成億噸級神東煤炭生產基地,千萬噸級礦井達到18個。陜北地區深入實施“三個轉化”,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40%,積極推進千萬千瓦西電東送煤電基地建設。陜北現代煤化工產業鏈已具雛形,煤制油、烯烴、甲醇、醋酸產量位居全國前列,煤油氣綜合利用、煤油共煉、煤炭分質利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榆林、延安兩個千萬噸級煉化基地基本形成。蘭炭產能突破5 000萬噸,金屬鎂產量占全球的40.8%。已建成百萬千瓦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可再生能源發展初具規模。
1.3 、高端化步伐不斷加快
陜北地區有十多個現代煤化工項目已納入國家示范和規劃,約占全國項目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榆林市被列為國家規劃布局的4個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之一,能化產業高端化的基礎初步顯現。
1.4、 重大項目建設情況
按照陜西能源“三個轉化”的發展戰略,“十三五”時期陜西省在陜北布局了一批重大能化項目。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的延安煤油氣綜合利用、輕烴綜合利用、榆煉航煤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延長伴生氣綜合利用、榆能化填平補齊工程、榆神煤基乙醇等一批產業高端升級項目穩步推進。陜西煤業集團總投資1 200億元的“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工程項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煤化工項目,年轉化煤炭超過2 000多萬噸,一期項目已開工建設。陜西投資集團依托自身優勢積極布局能源化工類項目,清水川電廠二期項目實現并網,趙石畔煤電一體化項目首臺機組進入商業運營,金泰氯堿60萬噸/年高性能樹脂項目正式開工。2018年,陜西有色集團在榆林市完成投資17.41億元,發電項目、光伏新材料產業化項目有序推進;杭來灣煤礦項目、鋁鎂合金項目和預焙陽極項目順利完成竣工驗收。
2 、陜北能源化工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2.1、 行業發展下行壓力大
當前,我國能源化工行業面臨“低增速、低增量、低碳化和安全約束嚴、生態約束嚴、資源約束嚴”的“三低三嚴”挑戰。國內七大石化基地加快布局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市場競爭白熱化、兩級分化趨勢凸顯。
2.2、 環境因素制約發展
陜北能源化工產業繼續發展面臨的最大阻礙就是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破壞。陜北地區為西部缺水地區,發展能化產業將不得不面對水資源匱乏的挑戰[4,5];同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固體、液體和氣體廢棄物,對于環境破壞巨大。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阻礙了能源化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是陜北地區能源、化工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2.3 、發展環境總體趨緊
從實際來看,能化項目行政審批嚴格,投資核準程序復雜、周期長、難度大,特別是前期手續辦理難度越來越大,不少大型項目建設嚴重滯后。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礦產資源、工業用地、安全、環保等政策將進一步收緊,對傳統石化能源化工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技術創新投入不足、高端能化產業少
陜北地區的石油化工尤其是精細化工產能低,初級產品產值占比80%以上、精細化工不足20%,有些重要化工產品甚至處于空白狀態。
當前,不僅是我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在內,煤化工產業的成套技術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受制于環境和成本約束,短期內難以形成成熟業態,更難以形成規;洕鷥瀯。
2.5 、非公經濟占比較低,經濟發展活力不夠
目前在陜北布局的項目均以國有經濟為主,在機制體制方面與行業先進仍有差距。陜北民營資本近年來在投資領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以2018年為例,延安市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市GDP的比重僅為26.1%,不到全省的一半;榆林市僅為42%,比全省低11.8個百分點。
3 、陜西能源化工產業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立足陜北資源優勢,要繼續以“三個轉化”為戰略引領,堅持改革、創新、合作,穩步提升石化能源產業,發展壯大高端化工產業,培育發展協同產業,構建從煤油氣資源開發到精細化工的完整產業鏈;同時加快布局太陽能光伏、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實現資源深度轉化和綜合循環利用,打造高端能源化工產業基地。
3.1、 提質增效
不斷鞏固和改善石化能源產業,為能源化工高端化發展奠定基礎。在繼續保持油氣第一和煤炭生產大省地位的同時,積極向行業先進看齊,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推動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煤炭回采率、油氣采收率,使資源集約節約開采水平處于全國先進行列。
(1)優化煤炭生產。
堅持煤炭生產能力與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加大資源勘探力度,實行科學有序開發,穩步擴大煤炭產能。加快建設陜北大型國家煤炭基地,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深化礦區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加快發展煤炭清潔開發利用技術,實現高效綠色開采。依托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推進小煤礦整合、安全技術改造、煤炭洗選加工、環境保護與治理。
(2)采取穩油擴氣的措施。
按照多元開發、企地共贏的發展模式,統籌老油區挖潛改造和新油區接續發展,著力提升油氣采收率,穩定原油產量。加大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積極探索二次、三次采油技術,提高采收率,實現油氣資源可持續開發。加強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網建設,提高管輸率。
3.2、 調整結構
堅持走轉化的路子,進一步延伸、完善產業鏈條。積極推進煤炭清潔高效轉化[6,7],實現煤炭利用方式轉變。加快陜北大型西電東送煤電基地建設,擴大外送電規模。加快燃煤電廠綜合升級改造,全面推廣超低排放,關停淘汰落后火電機組,提高火電清潔綠色發展水平。
(1)著力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
依托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等龍頭企業,圍繞煤基甲醇及其轉化產品等主導產品,構建煤及煤化工產業集群。
(2)構建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集群。
依托陜西延長石油集團、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等龍頭企業,圍繞甲醇、醋酸等主導產品,構建石油天然氣產品及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集群。
(3)打造鹽化工產業集群。
依托陜西金泰氯堿化工有限公司、北元化工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圍繞氯堿、聚氯乙烯等主導產品,向榆米綏鹽化工園區集聚,構建鹽化工產業集群。
(4)加大電源建設和電力外送力度。
按照陜西省內電源布局重點向陜北轉移的戰略部署,積極謀劃、著力抓好陜北一批煤電一體化項目。鼓勵煤炭、電力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自建等方式,到省外建設發電廠,利用外省的發電指標和陜北的煤炭資源發電,拓展煤炭資源轉化空間和路徑,提高產品附加值。
3.3 、引進合作
在做大做強能源化工產業的同時,著力構建多點支撐、多元發展格局。
(1)在物流產業方面,圍繞能源開采運輸和深度轉化等,加快壯大以物流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做好延安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榆林供應鏈體系建設等工作,建設一批無車承運、多式聯運、智慧運營的物流園區。
(2)在能源化工裝備產業方面,利用產業衍生機遇,加快推動石油鉆機、電牽引采煤機等重大裝備產業發展。以工業園區為依托,引進一批裝備制造企業和建設項目,重點發展煤炭機械裝備、化工機械裝備、石油機械裝備、電力機械裝備、工程機械裝備、車輛改裝和環保設備的制造等,形成陜北能源化工基地能化裝備產業集群。
(3)加快培育協同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能源金融貿易、能源技術服務等相關產業,促進各產業間協同發展。
3.4、 深化改革
打好國企改革攻堅戰,激發發展活力。能源化工領域國有經濟比重大,這是陜西特別是陜北地區的比較優勢,但也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面臨的重要任務。深化改革就是要以股權多元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改革為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要把省內國企改革放在全省能源化工發展全局的高度,以激發企業微觀活力為導向,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盡快改、系統改、改到位。改革的關鍵是出硬招、見實效。
(1)加強重組整合。
進一步推動煤炭、電力、新能源領域資源整合力度,全面提升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
(2)加大產權招商和混改力度。
企業改革要以資本為紐帶,以產權招商、引資嫁接為突破口,因企制宜,尊重市場選擇。要充分利用西部產權交易所這一平臺,省市聯動,加強產權招商,把陜西能源化工企業和項目推向市場。加快推動陜北地區大型能化生產企業的混改步伐,激活民間和民營資本,盤活存量資本,形成有利于陜北創新和創業的制度環境。
(3)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牢牢把握國有企業三年行動計劃的契機,以國有虧損企業專項治理為抓手,采取強有力措施,堅決淘汰落后老舊石化產能,促進新舊產能轉換,推進陜北礦產資源可持續健康發展。
3.5 、創新驅動發展
實施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同時統籌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開拓路徑促進綠色發展。
(1)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推進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依靠技術創新[8]。要發揮科教大省優勢,實施能源化工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延安高新區、榆林科創新城等創新平臺的建設力度,引導企業增加技術創新投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2)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園。
產業園區是各種生產要素集聚的重要載體,也是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平臺;どa涉及原料供應、水電氣配套、廢棄物處理等方面,公共設施完善的產業園區可以有效減少入駐企業投資和生產成本,吸引上下游企業集群化發展。要充分利用園區內的原料、廢料和副產品,打造循環經濟[9,10]產業園區,實現綠色發展。
(3)實施新能源發展戰略。
要立足長遠去謀劃能源產業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陜北風力、光照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產業。一是加快提升光伏、風電產業的發展規劃布局和資源匹配。光伏、風電全面進入平價上網時代,項目建設重點資源要素為電力接入消納能力和土地資源條件。陜北地區作為全國光伏、風電項目建設的重點優勢區域,要統籌規劃電力通道和土地資源匹配,制定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大力推進各類光伏、風電產業,有效利用閑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切實完善和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的保障機制。強化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從增強調節能力、健全市場機制、創新消納模式、加強消納監管等方面推動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的形成。加強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和碳市場建設,進一步體現可再生能源生態環保價值,探索綠色能源消費的新模式。三是設立新能源產業發展基金,加大光伏、風電新能源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幫助新能源企業有效解決資金難題。
(4)加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水資源缺乏是制約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關鍵因素,必須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要統籌配置好水資源。積極研究在黃河上游開發建設水電站作為調峰電源,這對加快陜北地區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3.6 、開放合作
通過開放合作,創新開發模式,構建有效競爭的能源市場體系。
(1)加快培育能化資源大市場。
全面放開資源開發,實施能源領域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在清單之外允許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加快培育獨立運營、功能完善的能源市場交易機構;理順能源管網體制,鼓勵推廣能源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商業運營模式。
(2)深化與民營資本合作。
要堅決放寬投資領域和市場準入,大力推動礦產資源向民間資本開放,鼓勵各類非公資本參與煤、氣、油、鹽等資源的開發以及大型能化項目投資、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4 、結 語
隨著全球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陜北能源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極為迫切。本文對陜北地區能源化工產業的優勢進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陜北能化產業發展的短板,提出了改革、創新、合作發展思路,給出了打造陜北高端能源化工產業基地的發展戰略和路徑。
參考文獻
[1]潘新華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J].改革與戰略, 2007 , 23(10) : 122-124.
[2]華珊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續發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11.
[3]蘇小雪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續發展評價及對策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16.
[4]張健,張斌成,王國柱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地質與環境地質問題研究[J]中國煤炭地質, 2009 , 21(9): 64-69.
[5]郭凱基于SD模型的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D].西安:安科技大學, 2009.
[6]杜銘華煤化工能源轉化技術與中國能源發展[C]//中國煤炭學會發展潔凈煤技術,提高煤炭企業競爭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煤炭學會, 2001 : 23-25.
[7]楊玲,李建軍,尹華強在低碳經濟和"高油價雙重勵下煤化工發展趨勢[C]//第六屆中國煤化工產業發展論壇一‘十二五 煤化工產業升級與技術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 2011 : 195-201.
[8]陜西省科學技術析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續發展[C]1/第三屆中國國際煤化工及煤轉化高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應用化工, 2006.
[9]張曉,王玟軍循環經濟與陜西能源資源的可持續發展[J].湖北農業科學, 2009 , 55(8): 4
[10]陳興榮,張歡,王來峰我國非再生能源企業循環經濟發展背景、現狀與措施初探[J] 煤炭經濟研究, 2011,31(2): 13-16.